《德国物权法案例研习(第4版)》在当今德国民法学界声誉甚高,是延斯 科赫、马丁 洛尼希两位教授在波恩大学、雷根斯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多年讲授物权法课程的经验凝结。全书包含17则案例,覆盖了德国物权法的所有核心领域。同时,也对近年司法中的重要变化加以全面考虑。此外,还特别涉及物权法与其他法律领域的横向联系。 《德国物权法案例研习(第4版)》以请求权基础(鉴定式)案例分析方法系统呈现物权法案例的解析结构,特点鲜明:17则案例解析详尽,附思路说明、概要与法律关系图,且处处可见分析技巧提示。
作为德国破产法学习者的教材,《德国破产法导论(第六版)》将自身定位为入门教科书,为此,它既做到了内容的全面,也实现了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完整地将德国破产法呈现给该法的学习者。在对德国破产法的立法经过做出简单介绍后,本书便按照德国破产程序的一般运行系统的展开,涉及当事人、程序启动、财团、分配、程序结束等,接下来作者对破产计划、重整、余债免除、自行管理、个人破产、特殊财产破产等特殊程序进行了逐一介绍,后对国际破产法和破产刑法也有所涉及。其间,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对领域内的各个重要问题做出了全面和准确的剖析。 目前我国尚无对德国破产法教材的译介,本书的翻译出版,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这一空白。对于中国法律学人来说,该书更是快速全面了解德国破产法的*工具。同时,由于作者在
本书从法史学与法哲学层面,深入剖析了《德国民法典》的法史渊源、思想基础与基本要素。作者将《德国民法典》定位为一部罗马法学法典,通过梳理其法典编纂史,说明《德国民法典》虽然被作为技术上的杰作,但自始就没有幸运的历史,指出《德国民法典》是学说汇纂法学派、历史法学派之实践教义法学的终点,而人、占有、合同作为古典私法世界的本质性剪影,则构成《德国民法典》的基本要素。
《斗争与妥协:法英美三国宪法纵横谈》对英美法三国的宪法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对三个国家宪法的渊源、精神、特征、核心价值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精辟的论述,阅读之后读者可以对英国、法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宪法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认识。在行文方面,本书深入浅出,因繁就简,以散文一般的笔触和流畅的语言,从历史的、哲学的以及人性的角度对三国宪法进行了探讨,被本书的英译本译者戴雪评价为"比较宪法领域的一部优秀而富有原创性的力作",能够让读者受到启迪,学会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熟悉的事实。
出版自由是否保护涉及军事秘密的文章发表? 否定纳粹屠杀的言论是否也受宪法保护? 色情文学是否是艺术? 新闻报道自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侵入名人的私生活领域? 说 士兵就是谋杀犯 是否损害了军人的名誉? 这些争议出现在德国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并形成了宪法案件。本书译介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12个关于言论自由的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言论自由对自由民主的宪法秩序的特殊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思考言论自由(广义上包括意见的形成与发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艺术创造、科研教学、集会游行等权利)与国家安全、人格保护、青少年保护、隐私权、社会安宁等法益的权衡关系。
本书作者马丁内克教授为德国著名法学家,在法学界享有盛名。本书是其所撰写的介绍德国伟大法学家生平与作品的文章,这七位法学家分别为:拉贝尔、耶林、萨维尼、吉尔克、拉伦茨、黑克、温德沙伊徳。每个名字都熠熠生辉,是德国和世界法学历史上的耀眼之光。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成长轨迹、研究进路、学术观点以及杰出作品与伟大贡献。
意大利少年司法是福利混合模式的典型,在小干预的原则下,强调多主体介入,构建了以少年法官、少年检察官为核心的司法体系,和以司法社会工作者为核心的社会体系。两者协同合作,形成了少年司法发展的独特路径。本书基于这一视角,从立法理念、法律规定到司法实践全面分析意大利少年司法制度,并阐述了意大利少年司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约公元1230年至1235年间,萨克森贵族埃克·冯·雷普高使用德语把德意志北部地区的习惯法汇编成书,名为《萨克森明镜》,意在取法鉴人,以资政治,不料竟就此奠下德意志法律大厦的块基石。 这部私人笔记性质的中世纪习惯法大全产生于德意志进入“大空位”时期的前夕,由于它建立在对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丰富搜集并深刻观察的基础之上,因而成为德意志几代君王及诸侯可以诉诸的几乎的立法资源。公元1 356年德皇查理四世颁布的《金玺诏书》就明确显现出《萨克森明镜》的影子。很多德国学者相信,《萨克森明镜》是德意志能够向上追溯到的早的法律源头。 本书围绕着《萨克森明镜》的几个主要存世抄本展开研究,力图发掘其渊源,追寻其流变,梳理其内容,注释其含义,还原其风貌,展现其价值,旨在将《萨克森明镜》这部全面透视出中世
《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博士精品文库·被告人作证制度研究(以英美法为中心展开的比较法考察)》以英美法为中心对被告人作证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作者纪虎认真梳理了被告人由没有资格作证到获得作证资格的历史脉络以及围绕是否赋予被告人作证资格而发生的激烈争论,深刻阐述了被告人作证制度的理论基础、诉讼价值和基本内容,分析了英美法系被告人作证制度对大陆法系法庭审判程序的影响。然后,结合作者自身的审判实践经验和调研结果,对我国1996年修法之后刑事庭审中的被告人调查程序进行了评析,对如何深化审判方式改革、重构庭审证据调查程序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如主张确立无罪推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等诉讼原则,在庭前准备程序中增设“罪状认否程序”,将被告人作为辩方证人进行调查,并适用交叉询问的程序,责成被告人在自愿作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破产法律制度标志着一个法域的经济信用程度,并且影响该法域的经济发展。我国目前正在起草一部统一的破产法,以结束前实行的两套并行的破产制度,这将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译者翻译并推介英国1986年破产法,希望能够为从事破产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法律界、经济界人士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英国是普通法的发源地,自中世纪以来的法院判例在英国司法制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为使读者能够从英国法院的填密推理分析过程中增加对该1986年破产法中部分重要破产制度 的理解,译者选译了五个重要判例的判词摘录,并对有关破产制度作了简介。 必须承认,译者本人对这部体系庞大的法律的翻译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该法内容较繁杂,用语细致精密,不易准确掌握。译文中的不当或错漏之处,敬请
法国民法外观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在法国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如果说这一理论在19世纪末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因不动产交易发展而出现的保护交易安全的需要,其20世纪中叶在代理(代表)等领域的扩张,同样是为了满足因商业贸易繁荣而深化的同一需要的话,那么,20世纪下半叶这一理论在婚姻家庭等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则终反映了其根本制度目的在于实现事实与法律冲突中的第三人合理信赖保护。《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对此进行了研究。本书由罗瑶著。
《俄罗斯联邦行政诉讼法典》于 2015年2月颁布,是目前世界上*的行政诉讼法。法典多达365条,译成中文15万字。该法典在法律比较和借鉴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法典由国内*的俄罗斯法研究专家黄道秀翻译,本译本是*权威译本,同时也是*译本。
近些年来,对抗对程序传统已经成为争论的焦点。强调言辞证据,严重损害了那些易受伤害的证人或者有残疾的证人的利益,这是很明显的。对交叉询问的依赖可能会误导事实发现者,给重要证人,特别是给案件的被害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对抗式程序的证据规则如此复杂,以至于人们越来越将审判看做是技巧的较量。法官错误地解释规则可能导致有罪认定在上诉时被推翻,而并无考虑被告人诉讼理由。因此规则与发现事实的关系还远远没有搞清楚。本书着重强调对抗式程序能否像所描述的那样,成为发现事实的工具。它暗示着,随着英国的律师逐渐意识到公正并没有实现,传统的证据规则将遭到抛弃,神判相应地也变得不那么具有对抗性,而是越来越向大陆法系或者纠问式审判模式靠近了。
本书以大陆法的概念思维加之英美法的历史推演模式展开论述,不以制度为重点、不以案例为特色,着眼于英美财产法之基本理念及特有法律思维,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财产及财产权分割为副线论述Estate概念及理念的源起、基本内容、现代发展与变革趋势等,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为研究中国的所有权制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纵观英国仲裁的历史发展,在其与法院的关系上,可以说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和结果,对我国仲裁法制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正是本书的动机之所在。本书主要以1996年仲裁法为研究对象,阐述英国仲裁制度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仲裁的基本原则、仲裁的种类、仲裁员、法院对仲裁的干预、仲裁条款的独立性等。同时,罗楚湘编著的《英国仲裁法研究》还将英国仲裁制度与中国的仲裁法制作了一番粗略的比较,试图找出可借鉴之处。但是,由于资料及时间所限,本书只是对英国仲裁法表面的、概括性研究,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与对仲裁感兴趣的同仁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在现代社会中,律师与医师、牧师以及建筑师、会计师等职业一样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独立职业,他们不仅有一整套职业标识、职业要求和职业规则,而且对准备进入这些职业的人员都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教育培训制度、统一的准入考试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那些具有大学文化的人员仅仅是具备了进入这一职业的基本条件。这一点,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时代产生的社会化大生产,促使人们充分领教了分工与协作的魔力,充分意识到分工与协作不仅在物质生产中,而且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上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于是,现代社会中高度的专业分工与更加广泛密切的社会化协作的社会发展规律,不可阻挡地大大促进具有类似条件的法律等职业一步步走上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并逐步形成一整套职业制度。再从法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看,法律教
《文化产业政策激励与法制保障》一书,作为论文集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文化产业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时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讨。这些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系列文章折射出科学研究院这一科研团队的集体智慧与学术研究的开拓精神,这使我依稀看到了科学研究院这一科研集体快速崛起的美好前景。我很高兴在此作序,并将继续与广大的读者一道热情期待见证他们光辉的学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