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顾了美国联邦*法院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所作的若干裁决,利用若干已经公开的原始资料,讲述了裁决做出时的幕后故事,通过分析美国联邦*法院的大法官们在裁决非法证据排除案件时的行为、思想和动机来考察该规则在美国兴起、发展和衰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深层原因。
本书是一部激情四溢、理由充分的警示录,同时也是一部引人入胜乃至轻松有趣的作品。有人主张废除陪审团制度,将陪审团的权力移交法官或者“专家”小组,对此,德威尔法官在本书中一一驳斥。与“冗繁晦涩的法学文著”不同,作者回溯了陪审团有罪裁决与无罪裁决的历史衍进,引用了著名审判的真实记录,例如:对年轻的贵格教徒威廉·佩恩的控诉、赛伦“巫士”审判以及18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刊印刷商约翰·皮特·曾格的民权审判——该诉讼由“费城律师”的原型为其赢得。德威尔法官讽刺性的幽默意趣渗透在字里行间。 但是作者也感到深深的忧虑,他警告我们:由于漠视与误解,陪审团制度正在危急之中;如果公众对其不闻不问,那么就可能会失去它。长期担任出庭律师与联邦法官的经历使作者确信:如果参与审判的法律职业者给予其一个
《美国〈权利法案〉公民指南》逐条详解了美国《权利法案》中11条法案的来龙去脉,深层剖析了美国式自由的根源。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纠正大家长期以来的认识。本书认为人们犯了一个祖先崇拜的错误,总是将美国权利归功于开国元勋们。本书通过对《权利法案》的逐一解读,认为开国元勋们起草《权利法案》的根本目标不是保护人民的权利,而是代表州政府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开国元勋们虽然很伟大,但他们都是奴隶主,他们起草的《权利法案》沾染了奴隶制原罪的污点。而真正使《权利法案》发挥保护人民权利作用的,是后来的以宾汉姆为代表的人,通过第十四修正案,限制各州的权力,使得各州不得侵犯个人的各项权利。自此,美国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才真正有了保障,拉开了新的序幕。
本书以给广大读者提供手资料为基本定位,因此,笔者对于案件的评论和观点全部都采取简明扼要的论点式提出,并不做长篇大论式的论述。由于这些案例的英文原文可以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检索到,本书仅在附录部分列举了各个案例的英文名称,没有将英文判决书的原文列入本书。同时,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对于美国《国内收入法典》(《美国税法典》)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更好地理解各个税法案例,本书在附录部分列出了笔者研究《美国税法典》的一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本书是罗伯特A达尔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主要就美国宪法在促进民主的目标上的作用提出了质疑。罗伯特A达尔揭示了美国宪法潜在的反民主因素,探讨了个中缘由,将美国的宪政体制与其他民主国家的宪政体制进行了对比,认为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相比,美国的宪法并不民主。随后,达尔列举了美国宪法中不够民主的一些主要因素:总统并非直接选举;国会两院制,其中参议院每州两名代表的规则违反了人口比例代表原则;“赢者通吃”的选择规则会导致小党派、非主流声音得不到有效代表;法院的违宪审查权力有悖于民主精神;法院法官的终身制……后,达尔探索了如何改革政治体制,以实现公民之间更大程度的平等。
本书主要研究了美国对外贸易区的立法设计、准入与货物监管三个法律问题,明确了对外贸易区的法律性质,高度概括了对外贸易区的历史演变,并针对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立法设计、准入与货物监管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完善的路径、对策与机制。
本书共分为十章内容:毒物侵权研究简介;产品责任理论;责任理论:以土地为基础的诉讼;《综合性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上的责任;雇主责任;其他特殊被告;抗辩;因果关系;伤害与损害;大规模有毒物质侵权行为。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审视正在进行的司法努力,来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毒物损害的法理,并且识别和评估那些为突出的司法创新。
本书用客观、冷静、敏锐、温润的笔触,将一百多年来美国专利政策的制定、发展,美国专利权人的维权历程及专利行权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既引人入胜,也让人不胜唏嘘。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美国的专利创新驱动机制,了解创新的血与泪、代价和牺牲,了解美国专利运营的发展概貌,以美国为鉴,以美国为师,探索中国自己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这是一套关于美国宪法刑事诉讼的判例集。本判例集收录的判例都是美国联邦法院作出的、在刑事诉讼宪法化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判例。在美国,这些判例素有“大判例”的美誉,是美国宪法刑事诉讼的基本骨架和支撑。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判例的翻译与评论,深化对美国宪法刑事诉讼各项具体制度的 理解。 在判例的选择上,我们的标准是:该判例或者标志着美国联邦法院立场的重大转折,或者体现了关于某重大问题的基本立场,或者明确了某重要法则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 在翻译方法上,与美国法学院的Casebook不同,本丛书翻译的是未经删节整理过的判决全文,以期可以直观地展现英美判例法的真实面貌。 该丛书辑是关于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的判例,分为三卷:搜查与扣押、令状原则的例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本书自1987年首次面世以来,受到读者的欢迎,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996年又出版了第二版,成为长销不衰的学术精品。进入21世纪以来,刑法学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纳入了研究视野。作者在第二版的基础上针对美国刑法出现的新的发展变化的现状,又增补了一些内容,使该著作更为充实并具有新意。 第三版对具体犯罪篇仅添补了贿赂罪和叛国罪的一点内容,主要是对总论部分增加了具有发展趋势性质的一些内容:刑罪部分增加恢复性司法和社区矫正;犯罪总论在共同犯罪章增加恐怖主义一节,在犯罪心态中着重对英美刑法特有的罪过形式轻率作了说明,在犯罪构成中增加犯罪构成结构比较,表明了作者近年来的若干思考。
在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日益传播的开放社会形态下,无论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法绝不是一个画地为牢、故步自封的保守型法域,相反,这一新型法学学科和社会实践领域需要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的法律文化、法律传统之间进行比较、学习、借鉴、批评和反思,比较环境法及其方法因而也成为推动各国、各地区环境法形成、演化和成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本书是目前图书市场中介绍美国法学院书籍中十分难得的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一本知识性读物。作者以自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的亲身经历言说在美国法学院求学的方方面面,并介绍了美国法律界的职业现状。作者笔调亲切,娓娓道来,十分适合有志于进入美国各大法学院学习交流的学生阅读。 美国法学院可能是大部分法律学人所向往的地方,本书专为国内法学院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所涉及,对欲了解美国法学院教学制度的读者亦为*参考读物。 本书作者为著名法律时评的专栏作家,在法制日报周末版、法制日报法学院版每周开设专栏,拥有一定的读者群。
本书运用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美国劳工阶层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发现,在法院里使用的话语有三种:种主要是根据法律的范畴和解决方法,即法律话语;第二种是根据道德的范畴和解决方法,即道德话语;第三种是根据救助职业的范畴和解决方法,即治疗性话语。她还发现法律权利意识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悖论: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在通过运用法律来主张自己在邻里及家庭关系中的法律权利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国家机构的依赖。原告利用法律的象征性权力来加强自己在与熟人的纠纷中的力量,但当问题进入法院以后他们就失去了对这种象征性权力的控制。
欢迎学习美国法律。 也许你是一个在美国学习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想要了解一下美国的法学院;也许你认为法律文化知识是学习经济、历史或哲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许你在欧洲、亚洲、非洲或者其他地方攻读法律学位;也许你早已经是在某些国家法律体系中培训出来的律师,但想要进一步了解美国法律;也许你已经来到美国法学院学习法律,攻读LL.M.学位;也许你是在网络提供的课程中学习和了解美国法的。 不论你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你正在寻找一种了解美国法的方法,这是一本适合你的书。 本书是对美国法律和多数美国法学院年所讲授的律师执业知识的总结,而且本书已尽量写成了对于没有接受过法律教育的读者也同样通俗易懂的教材。
本书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加拿大为个案来讨论“少数人差别权利”这一基本问题,目的在于通过文化识别以补充抽象的“公民身份”之不足,以实现个人的最终幸福。所谓“少数人”是与“多数人”在文化识别下相对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二者根本性文化特征和基础性价值观的差异,更在于其各自的文化在公共领域被反映、被容纳、被推行程度的截然区别。而“差别性”则是体现在个体所处的文化在国家等共同体的公共领域被反映的程度不同。本书认为“公民”这一抽象同一身份并不足以充分表达个性也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要实现个人的幸福必须诉诸“差别性”这一原则,正是“差别性”肯认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 本书共分两篇。上篇讨论少数人差别权利的哲学基础,给其以理论上的论证。下篇则以加拿大为视
本书是美国法学院教学用书“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s”的缩编本,其作者是三位美国法律教授:即来自美国圣迭戈大学的拉尔夫?弗尔瑟姆教授、佛罗里达大学的迈克.戈登教授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约翰?史帕诺戈教授。本次在中国发行的是《国际商事交易》一书的缩编本第七版。为了能包含自1991年至1995年的发展内容,缩编本在第四次改编时由一本内容分为了两本。即《国际商事交易》和《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 本次修订的《国际商事交易》一书主要涉及国际贸易、信用证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转让、外国人的投资交易、欧盟竞争法、反垄断法、国际商事诉讼与仲裁等内容。《国际贸易与经济关系》一本主要涉及政府对贸易的管制、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同盟、经济一体化与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等问题。 本书作者
司法制度的创设和改革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了根本的治国方略;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做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由此可见,司法改革成为我国当今社会改革的重点和热点。 本书选择了美国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了美国律师协会制定的与法院相关的系列标准的历史、政治及司法背景,总结了法院标准的推行情况,研究了《上诉法院标准》的主要制度,包括上诉法院的审判程序和行政管理,后结合我国司法改革的背景,以我国的上诉审制度为切入点,讨论 美国上诉法院标准读我过民事上诉审改革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借鉴美国上诉法院标准制度,改革我国上诉法院和民事上诉审的七个方面的具体学术见解。
《欲望号街车》是威廉斯诸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女主人公布兰奇是典型的南方淑女,家庭败落以后,不肯放弃旧日的生活方式,逐渐堕落腐化,后来不得不投靠妹妹斯黛拉。但又与妹夫斯坦利粗暴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继而遭妹夫 , 被送进疯人院。现代社会中野蛮残忍的势力无情地蹂躏温柔优雅的弱者,《欲望号街车》无疑是向社会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嘶喊--是谁把布兰奇疯了!1947年该剧在纽约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囊括美国三项戏剧大奖:普利策奖、纽约戏剧奖和唐纳德森奖。阿瑟·米勒称\\\\\\\\\\\\\\\"《欲望号街车》的首演等于是在商业戏剧的土地上插上了一面美的旗帜。\\\\\\\\\\\\\\\"
美国是一个能源大国。2008年,在储量方面,石油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气居第6位,煤炭居第1位;开采量方面,石油居世界第3位,天然气居第2位,煤炭居第2位;进口量方面,石油居世界第2位,天然气(管道)居第1位;消费量方面,石油居世界第1位,天然气居第1位,煤炭居第2位,核能居第1位。由于其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美国能源法律与政策对世界的影响程度无疑是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了解、学习和研究美国能源法律与政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国内学者目前有关这方面的全面研究(不包括译著)基本上是一项空白。 美国官方认为,其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共同发挥作用的“混合经济”。通过本文献,可以领略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其政府是如何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实施
《非凡的时光:重返美国法学的*时代》是哈克尼教授与当今美国为知名的十位法学家的对谈录,与谈者包括享誉世界的波斯纳、肯尼迪、阿克曼等法学大家,他们是当代各大法学流派 批判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律与社会、自由主义法学等的代表人物。 本书带您深入十位法学大家的理论世界和心路历程,重返美国法学史上那个大师辈出、流派纷呈的*时代。
范晓波所著的《美欧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讲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并购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生。银行并购的规模和金额巨大,同业、同地并购与跨行业、跨境并购并存。银行大规模的并购,使其为跨国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金融一体化打破了资本流动的国别限制,加剧了各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对国际金融资源的争夺。 银行并购有其积极的一面,适度的并购能够使商业银行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金融竞争力。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银行并购会使市场集中,市场集中度过高就会形成垄断,威胁到市场的有效竞争。金融资产的高度集中,还可能影响金融安全。大规模的银行并购直接导致银行数目的减少。在美国,大规模的企业合并发生在20世纪八九
本书第二版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1998年人权法案的实施,它将会对家庭法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普遍认为早该修订离婚法,但政府还是决定不予采纳对1996年家庭法第二部分离婚法规定的建议修订案,这点也很重要。家庭法其他重要的变化包括:仿效沃尔夫(woolf)民事程序修订案,引入新的辅助救济规则,在离婚方面引入补助金制度。家庭法案例一直在不断地涌现。从上一版以来,判例法又有重要发展,尤其在“怀特诉怀特案”(white v.white)中,上议院便曾考虑在离婚案的辅助救济方面法庭应当如何行使权力。此外,在1996年家庭法第四部分之家庭暴力条款的解释方面,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