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美国民事诉讼法》是李响赴美留学以来的第四本著作,在短短的几年中能够完成这些研究,并且成书出版体现出作者的勤奋和努力。 笔者的专业并非民事诉讼法,为此很难从专业角度对此书做出评价,只能就学习民事诉讼法谈些感想。留学日本期间,我经常感到苦恼的是这门专业非常枯燥乏味。在上堂课时,日本教授开门见山的句话,民事诉讼法是法学部课程中理解最为困难的科目之一,例如民法中,合同、所有等都可以有自身的体验,唯独诉讼的经历并非是那么简单地可以有所体验。为此,要构成裁判的想象也非是容易之事,至于裁判程序具体如何进行?要形成所以为然的头绪则是更加困难。另外,裁判中有其特殊的术语,这或许也是难以对民事诉讼法感到亲近的原因吧。但是,此书的作者为了能够让读者对美国民事诉讼
《企业所有权论》部分的三章阐述了关于企业所有权的核心理论,以下的章节将运用这一理论框架来分析不同所有权形式在不同行业中发挥的作用。第二至第四部分中分析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内容是相互支持、循序渐进的。通过对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进行比较,观察同一企业形式不同行业中的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每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长处和短处,这比单纯地研究某一种组织形式在某一个行业中的演变效果要好得多。所以,研究农业供应合作社以及合作制和共有制的公寓住宅可以为我们探讨雇员所有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资本供给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通过对投资者所有的企业与批发供应合作社以及非营利机构和互助企业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在投资者所有的企业中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重要性。
本书是在《刑法讲义总论》(第四版补订版)的基础上全面修订而成的。当初是准备作为第五版出版的,但最终还是改为了新版。作者对于刑法的一些基本考虑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自1986年本书的版出版以来,刑法学的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对作者的刑法观点重新全面梳理,这就是作者劲头十足地作为《新版》执笔的理由。 当今的刑法学,大而言之,可以分为两种流派。一种流派认为,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生命或者财产这种生活利益或者法益,犯罪或者刑罚只有在能够保护该种法益的限度之内,才具有意义和存在理由。作者将其称为实质的犯罪论。另一种流派认为,刑法的作用不仅在于保护法益,通过保护法益来维持社会秩序才是刑法的目的之所在。根据这种见解,尽管保护法益也重要,但由于刑罚是残酷的制裁手段,为了不侵犯国民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纯粹法学派人凯尔森的代表作,现代西方法学名著之一。凯尔森(1881-1973)原籍奥地利,曾任宪法法院法官。1940年流亡美国,后加入美国籍。本书对法律和国家的一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全书分法律论与国家论两编和一个附录。编论述了法律的概念、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等有关法律的基本问题;第二编论述了国家和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附录对西方法学的两大对立学派的区别作了分析。
《标准商事公司法》由全美律师协会商法部的公司法委员会负责起草和修订,是一部可供各州立法机构自由选择使用的公司法范本。1950年,公司法委员会公布《标准商事公司法》。之后,该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对《标准商事公司法》的评论和修订工作,于1969年对《标准商事公司法》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最终于1984年完成了对《标准商事公司法》的全面修订。 目前翻译的美国标准公司法则是2002年的修改稿。
《审判的历史:从苏格拉底到辛普森》从原告和被告公开对质开始,刑事审判就不只是确定谁对谁做了什么。在这本有趣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西方4000多年的审判故事。 在这本包含了北欧神话、《爱丽丝漫游奇境》、21世纪好莱坞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陪审团如何在中世纪的英格兰诞生,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审判源自历史哪个阴暗的角落,苏联“大肃反”中公开审判怎样沦为了表演,而有着法治传统的欧美国家为何在二战后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2500个纳粹分子…… 本书充满了吸引人的奇闻轶事和历史细节,但这些并没有淹没作者对审判本质的思考、对推动审判发展的力量的探究,对诸多问题的探寻,如:谁有审判的权力?为什么?被告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着社会的罪恶?他以生气勃勃和妙趣横生的笔调,创造了大众化的历史杰作。
《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美国宪法修正案》,以及《联邦党人文集》是构成美国的重要的宪法性文献。《美国宪法导读》对上述文献(《联邦党人文集》为选摘)进行逐段解读,细释了每一条款的法理依据、背后的争议与妥协,并对二百余年以来重要的宪法性诉讼案例进行了简要介绍,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美国宪法自创立至今的发展轨迹,并且从政治和历史两方面对美国宪法流变的深层原因进行了精微的剖析。尤为可贵的是,面对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题,作者能够举重若轻地进行解读,使得本作既有极高的专业水准,又有较强的可读性,适合留学生,高校历史学、法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美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日本劳动法研究》注重案例的介绍和分析,这些判例包括经典判例、热点判例、疑难判例等,这些重要判例都是在学习和研究日本劳动法时被经常分析和引用的。日本是大陆法系国家,但十分注重对判例的积累,在劳动法领域,由于劳动环境的变化多样,在对劳动法律的适用存在学说上的争论和判断困难的情况下,判例法理和规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裁判所的判决具有的指向意义,因此《日本劳动法研究》重点对裁判所的相关判例进行介绍评析。
《法学导论》是一部写给未来法律人的入门导论,一部法律科学的学说。拉德布鲁赫发展了法哲学实质内容,关注东亚法律思想,比起其他法学家形式抽象语言,本书的语言更加适合东亚人。本书覆盖了私法、刑法、行政法等不同领域,并且还涉及法学方法论的思考,探讨了究竟是什么把不同的法律领域和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领域联系起来。本次修订对于原译存在的一些误译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力图将作者原著的思想、观点和风格更清楚准确的传达给中文读者。
本书介绍与日本商标法有关的法律实务问题,由日本有多年实务经验的代理人主笔,对于打算在日本开展商标保护的企业以及开展商标业务的事务所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早在民国之前,罗马法就已传入我国。清末时期,京师法律学堂就开设了罗马法课程。辛亥革命以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其中罗马法被列为法科的主修课之一。当是时也,涌现出一大批潜心研究罗马法的学者,如陈允、应时、金兰荪、黄右昌、陈朝壁、周丹、王去非、丘汉平等人,一大批罗马法著作也相继产生,如黄右昌1913年版的《罗马法与现代》等书,与其他学者研究罗马法的成果相比,丘汉平此书具有体系完整,注释详尽,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等优点。它的出版,奠定了民国时期我国研究罗马法的基础。
《英美司法案例选读》主要内容包括:宪法案例,行政法案例,合同法案例,侵权法案例,知识产权法案例,公司法案例,商法案例,经济法案例,证券法案例,信托法案例,等。
本书自1879年出版以来,已经过26次修订,为英国高等学校很受欢迎的合同法教科书和工产企业界的重要参考资料。该书的不断修订补遗,既适应了英国社会、经济和法律日益发展的趋势,也使内容更为丰富和完善。第26次修订版,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即凡重要理论,无不通过案例国以阐述与论证,从而与反映了英国法律非成文的特点。
本书运用规范、实证、比较等研究方法,对日本专利法的历史演进和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本书特点:,首次对日本专利法发展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整理归纳出跨越长达百余年的日本专利法的历史变迁,梳理出日本专利法的整体发展脉络,制作了日本专利法的发展史年表。第二,将研究视角以法学规范为中心,向两边延展,考察法律出台前的背景、法律实施的绩效。将日本专利法放在日本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探讨法律与科技、经济之间的互动。第三,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度的案例分析避免了纯理论层面的逻辑推理,更加注重法律的实际运用,注重法律的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