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权利的来源决定了,权利的地位和内容。美国当代的人权律师艾伦·德肖维茨,在《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理论——权利来自于恶行。人类对于何为正义也许永远无法达成共识,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诸如犹太人大屠杀、卢旺达种族灭绝、奴隶制、私刑、宗教裁判所之类恶行再次重演。权利正是来自于人类对过去经历的暴行磨难的反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人类创立和积累起权利体系来抵抗恶行的侵袭。因为人类不断犯错也不断反思,所以权利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权利是人类得享安全的惟一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点,权利也需要人类倍加珍视和维护。为权利而斗争,权利才能永存!
本书于1999年修订出版第二版以来已达六年。在这六年中,我国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法学理论研究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理论。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根据*修订的法律、法规特此对第二版《法学概论》作进一步修改。
本书为“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之一。外国法制史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课,学习和掌握外国法制史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本教材是在借鉴以往教材建设的主要成果、总结编写者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两个主要特点:,它的结构体例更为简洁、紧凑。它不再按照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这种传统的“四大块”来编排,以免人为地割断内容;也不按照“综述”、“分论”的体例来编写,以免造成内容的重复,而是以法系为主干、以典型国家的法制发展为脉络进行论述。第二,它更注重对近现代发达国家法制经验的总论。 本教材主要适用对象为各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双学士、夜大、函授以及自学考试本科生。教材的编写者除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外,还包括中国政法大
《比较担保法案例选评》共分为七章,编写的意义在于:(1)接近采用英文案例教学会使阅读案例的数量减少,导致教学信息量较少和知识覆盖面较窄。而采用译为中文的内容较为精简的案例,能大大地增加阅读量。(2)由于英文案例复杂难懂,在课程中适当采用一定比例的编译为中文的案例,将其与英文案例相结合,更利于学生的透彻理解。
本书在讲授逻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力求实现与涉法思维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引进命题演算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突出了涉法思维活动的多种命题推理规律,为分析较复杂的案例提供了严密而简明的逻辑工具。此外本书还注意了内容设计上的循序场进,注意了范例与习题的有机结合。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基础平台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本书主要将命题逻辑基本规律应用于法律推理上,加入充分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法律逻辑学的特性。
本书以《民法典》为依据编写,以“实战”为指导原则,不仅保证了新颖性和时效性,而且尽可能涉及与合同起草和审查紧密相关的实务内容,摒弃合同起草和审查的理论内容,使本书完全以“干货”的形式呈现,成为关于起草和审查合同的具体操作手册。在合同起草和审查工作中,法律专业知识是基础,逻辑是规律,方法是手段,技巧和经验是催化剂。如果没有扎实的法律专业基础知识作为基础,无论再怎么掌握逻辑、方法、技巧和经验,可能都无法起草和审查出一份完美的合同。只有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起草和审查出完美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后,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用人单位往往因不重视、不关注劳动法律法规,特别是欠缺风险防范意识、证据意识,导致在劳动争议案中败诉率居高不下。为此,本书作者借助多年民事法律工作经验,以公平公正的视角,归纳整理了全面的的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问题,并结合实践案例点评,为劳资双方在面对劳动争议的时候提出相应的法律措施和实务操作指南,很值得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借鉴。
《人民法院案例选》自2016年开始改为月刊。改版后的《人民法院案例选》将继续秉承“反映审判面貌、司法水平和指导审判工作并重”的编辑方针,形成“全面、及时、、开放”的编辑特色。考虑到优选人民法院发布、评析、编辑案例的性和说服力,改版后的《人民法院案例选》将全面收集优选人民法院以各种载体发布的各类典型案例,按照读者很普遍的阅读习惯重新编辑,按月集中展现在读者面前,形成“指导性案例” “公报案例”“审判指导与参考案例”“典型案例发布”等栏目。同时,《人民法院案例选》继续保留经典的“专题策划”“案例精析”栏目,展现各地法院的很好案例和司法智慧。此外,为增强互动性和可读性,《人民法院案例选》增设了“域外撷英”“专家关注”等栏目。为发挥《人民法院案例选》培育思想、褒奖学术的理念,特推出“案香
中国法制史,即中国法律制度史,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法、法律规范及其制度发生发展演进或消亡的历史。本质上看,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制度史一样,中国法制史首先是历史,是历史学科或历史知识体系。因此,它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法学理论和部门法;虽然它与现实社会的法理及部门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它关注或研究以及传授的对象不是法、法制的现实,而是历史。 作为探索和总结法及法律专门史实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法制史与哲学和通史也有质的区别。虽然中国法制史存续同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哲学思维以及政治经济等密切关联,但却关注和研究以及传授的只是历史上的法、法律规范以及法制演进问题,而不是哲学和其他专门史。 在人类整个知识体系中,法制史是法学与历史学交叉学科。与法学理论和部门法知识体系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法律观念的变迁史,使学生能对影响和制约西方法律制度的主要法律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掌握西方法的精神。从古希腊、古罗马到现当代介绍评价了西方主要的法学流派,信息量大又简单扼要,吸收了该学科近些年来研究的*成果,全面而又简练地向读者展现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概貌。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宪法学教学案例研析》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与《宪法学》一书的顺序相对应,尽可能每部分中都能有相应的案例或相关的事件介绍及其评析;第二,我们在选取案例时没有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案例”,而将一些对理解宪法特别有意义的历史的和当代的事件也作为案例加以评析介绍;第三,我们在选取案例时注意加强了与公安机关有密切关系的案例的分量;第四,在评析部分,我们尽可能提纲挈领地罗列了要点,以便学生能迅速掌握案例。
本书着力对大陆法系的历史传统和基本原理进行系统研究和介绍,既从宏观上阐释了大陆法系的形成及演变、大陆法系的总体特征及其成因、大陆法系的法律渊源与分类、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等问题,又从微观上对大陆法系的主要法律部门如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和诉讼法的发展概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制度进行了具体论述和介绍。本书既可作为比较法、法律史专业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用作法律院校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大陆法的参考资料,同时可供司法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以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视角,来审视法学的学习,以“至简、实用、可读”的原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法学学科的特性、法律人的思维、职业理想,到法律人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指导、论文的写作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导法学院新生迈入法律之门,顺利“登堂入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难点解析》是复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丛书之一。 作为复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重要成果,本书依照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章节排序,从大学生高度关注、热烈讨论和思考探索的有关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中精选了45个难点问题,并从 “思想、道德、法律、修养”层面进行深入浅出地解析,既有基本理论知识的阐述,又有学术热点问题的探讨,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和道德精神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难点解析》不仅能满足大学生和教师的读书学习及教学研究的需要,而且对满足社会各界提高理论修养的需求也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著者史秉强、沈卫、常丽馨。 本书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大部分构成,两部分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全书由“珍惜大学生活,开创美好未来 ”、“追求崇高理想,坚定科学信念”、“加强道德修养,维护道德体系”、“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法律修养,弘扬法治精神”、“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和“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共八章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本书既方便教师教学,又方便学生阅读,可作为本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本套教材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理论联系买际的原则,力求适应国内依法治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准确把握现代法律精神,在吸纳国内外法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树立精品意识与创新观念,致力于打造品牌教材。为了确保编写质量,我校通过专家论证,由教材委员会遴选高水平教师承担本套教材的编写任务,并在教材建设经费上给予了重点支持。我们对本套教材的特色要求是:通过对基本知识点的重点阐述,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通过对学术前沿问题的介绍,拓展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基本技能训练的指导,提高学生处理法律事务和应对司法考试的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 本套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供
《律师民法业务思维(二)》是《律师民法业务思维(一)》的姊妹篇,继续以理论、案例、经验与技巧并重的方式,从合同起草、合同设计、物权法、婚姻与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遗赠抚养协议以及律师操作等板块,为我们讲解了律师民法业务思维的内涵与形成方式。本书对新颁布的《民间借贷规定》以及《物权法解释(一)》也作了精要的阐释。本书以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真实案例为对象,展开讲述律师民事业务的应注意的细节,案例短小精悍,经验与技巧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我们展现了律师民法业务特有的法律思维与独门技巧。虽然学习法律多年,该书同让会让您脑洞大开。
本书在分析法律含义、法的本质、法律特征、法律作用、法律运行等内容的基础上,明晰了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基本原则的探讨揭示各法律制度的理念和特质,着重介绍中国法律制度如宪政制度、行政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的主要内容,讨论中国法律制度的实施和保障如执法制度、司法制度、诉讼法律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对当代中国法律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并且附有若干案例及评析以助理解。 本书为大专院校本科生、专科生学习法律的入门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法律的入门教材。
本书是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宪法、行政法、民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诉讼与仲裁法律制度、国际法等。本书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对教材内容做了相应调整,使法律知识的传承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突出法律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趣味性,每章增加典型案例,通过删繁就简,使本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邹伟建、杨党校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助读本》为21世纪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系列规划教材,由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出版,供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助读本》是国家统编教材的配套用书和有益补充,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书包括明事理学做人、好儿女、好学生、好公民、好职员以及基础知识要点等学习内容。根据人们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活的不同角色来进行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侧重引导教育学生讲良知、明事理、守规矩,帮助解决学做人的问题。 学习本书的知识、完成相关的项目训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明事理、会做人的有理想、有道德
胡锦光、刘炳信主编的《法律基础》介绍了法理知识、宪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和诉讼法等内容,具有时代感突出、针对性强、系统扼要等特点,有一定的深度,能满足高职高专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教材以案说法,情理交融,叙论结合,教学两便,可读性强。
本书为一本译著,为“证据科学译丛”之一,共分10章。主要包括:法庭地质学的历史;岩石、土壤、珠宝以及相关人造材料的类型;地质证据是如何将犯罪嫌疑人同案发现场相联系的;用于检验矿物、珠宝以及艺术品的方法和技术;用于法庭地质学检验的专用设备;地质证据在法律程序中的应用形式等内容。
本书是对传统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科书的改良之作。 同传统教科书相比,本书集中阐述了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阐述文字,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的内容;对先秦儒家进行了新的划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证儒家、法家思想,新增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的内容;将两千年封建时代思想压缩为几个专题,并新癗立法司法实践中产生的争议、家法族规、官箴、非正统法律思想及宗教禁忌等内容;新增五四及民国时期法律思想。凡此种种,都深化和拓展了本学科基本教书的内容,拓宽了读者视野。 本书文字优美严谨,论述清晰,伸缩裕如。作者武树臣教授法律史、思想史和社会史功底扎实,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尤为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