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事公约与法规》按照模块化对国际海事公约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在公约内容之后对其实施情况特别是我国的立法及履约实践进行了说明,以使读者对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与公约进行对比学习和分析,查找我国在履约工作中的差距和努力方向,并在每单元内容之后设计了拓展阅读部分,可以起到拓展知识的作用。《国际海事公约与法规》适用于从事航海技术、海事管理、交通运输与管理等专业的公务人员、航海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以及海事爱好者阅读和学习之用。 教材内容共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国际公约与海上运输组织机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上安全与便运类公约、海员职业保障类公约、海洋防污染与责任类公约。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不同的公约项目,形成了较为清晰和完整的国际海事公约与法规体系。《国际海事公约与法规》的编写征求了航海
《武大国际法评论(第7卷)》秉承了前几卷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向社会展示了国际法理论研究的成果。为落实这一传统,本卷将最近国际上关注和讨论得非常热烈的能源和反恐问题的研究成果吸收了进来。这些成果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国际法学术发展和实践的动态。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各大专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及从事相关研究和工作的人员。
本书以国际法的传统理论为依托,探讨了国际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与制度建设及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关系的协调等相关问题。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7章。上篇:国际环境法总论。涉及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及对传统国际法的挑战,国际环境法的概念、目的、渊源,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历程回顾,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环境法的发展历程回顾,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环境权,国际环境责任,国际环境法的实施及国际环境争端的解决等;中篇:部门国际环境法。依次论述了大气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生物资源保护,两极地区环境保护,外层空间环境保护制度及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与控制;下篇: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探讨了全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演进,WTO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框架,WTO争端解决机制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
区域刑法是介于国际刑法和内国刑法之间的一种法律现象,作者对区域刑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界定了区域刑法的目的和功能;分析了区域刑法的产生和发展、沿革及其背景、阐述了区域刑法的渊源、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区域刑法的渊源、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区域刑法创建的机制,进而对区域刑法效力及其适用机制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证;对区域刑事法公约中有关侵犯人权犯罪、区域恐怖主义犯罪、区域腐败犯罪、区域洗钱犯罪、区域环境犯罪及其刑罚问题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讨论了区域刑法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进步意义;分析区域刑法中存在的缺陷,明确主张各地区要加强区域刑法的编纂,加强地区刑事司法合作,促进区域刑法的逐渐发展。 作者认为,区域刑法的渊源主要是由区域条约、习惯、地区性组织的指令、规则以及一般法律原则组成的,它
国际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标志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经济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如果以正式教材的公开出版为标志,在欧美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产生于80年代。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和中国的国际经济法教材都得到了持续的更新,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就数量和质量而言,中国版本极多但还远未成熟,西方版本很少但保持了西方教材的一贯风格。 本书与目前大多数的国际经济法教材不同,将国际经济法理解为国际经济管制法,以此为基本理念来确定全书的范围和论题;同时本书在体系和内容展开上也力图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作为一个事实,近年来,国际民商事领域中的司法行政合作的因素日益增多。国际民商事司法行政合作之所以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清睐,是因素国际社会解决民商事争议的现实需要和司法行政合作机制本身的功能使然。 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从和国外两种体制,对国际民商事司法与行政合作加以比较全面的梳理,对其基本问题、历史发展、组织构架、合作领域、合作方法以及实施等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认为它正在成为国际私法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具有实在性功效和潜在性意义。
提单实践中遭遇难以逾越的田境——无单放货。本书从我国各法院审理的153个无单放货案件判决出发,就无单放赞所涉理论与实务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法律透析,指出提单是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凭证,不能将非运输领蛾所具有的提单属性适用于海运环节,承运人与提单持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法定的提单关系,承运人无单放货应对提单持有人承担违约责任。在记名提单项下,仍具备提单的提货凭证的功能,应坚持记名提单凭单放货。同时,在航运实践所出现的提贷保函.应承认其相对有效性,并区分导致保函无效的不同原因,确定相应的民事责任。提单持有人是无单放货诉权主体,以占有提单和合法受让提单来识别提单持有人身份。承运人在无单放货案件中存在诸多抗辩事由,应依法合理剖析承运人责任例外情形,且认真对待和处理无单放货的追偿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系列:国际法学》主要内容为:国际法的基础理论、国际法的主体、渊源以及与法的关系、条约法、国家承认与继承、海洋法、空间法、外交关系法、领事关系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及战争法等部分。本书在字数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际法学的基本内容,关注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中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力求吸收和反映国际法学的研究成果。
为了适应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组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专家、教授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这套对外经济贸易专业的大专教材。这套教材目前包括7门课程:《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保险》、《世界市场行情》、《基础英语》,今后还将陆续增加几门课程。这套教材可供高等院校对外经济贸易等专业的大专学生、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全国经贸干部培训的教材。
《选择性适用的假设与中国的法治实践》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与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合作的亚太争端解决研究项目的一部分。《选择性适用的假设与中国的法治实践》所汇集的一系列文章探究了与贸易和社会福祉有关的国际法标准在中国的适用。《选择性适用的假设与中国的法治实践》的编辑反映出了我们对于全球性的规制标准与当地情况之间关系的概念性的视角。我们先从彭德(PitmaPotter)对于选择性适用和制度能力的介绍开始,而这为界定基于本项目所作的研究的规则性和组织性分析确立了参考标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理论框架,接下去的章节对于理解中国逐渐演变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的广泛范围的问题予以应对。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了国际的和中国的学者,他们的参与展现了国际学术合作的价值。对于广泛范围内的政府治理规
贸易自由化与人权国际保护的关系被西方学者称做“一个时髦的话题”,引起了国际法学界的广泛关注。人权与贸易整合性联结是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强化及国际法律制度发展而出现的现象,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二战”中法西斯践踏人权的行为,使各国政府和人民树立起这样一种观点:在外交政策中纳入人权是一个政府的责任,也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必要考虑。把人权和贸易联系起来容易引起争议,但把二者完全隔离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人权与贸易关系研究》这本书的意义主要在于理清人权与贸易的关系,并结合当前国际社会关系提出建立人权与贸易联结模式的构想。本书由樊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