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思路清晰、详略得当的一战史,用跌宕起伏的战争主线把德军兵败马恩河、毒气肆虐伊珀尔、坦克首秀索姆河、血肉鏖战凡尔登、战车突袭康布雷、美军血战阿戈讷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战役片段串联起来,构筑了一幅全景画卷。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首先概述每一年的总体形势与突出特点,然后分成小节,详细叙述各年份的主要事件。同时,书中还穿插着必要的专题叙述和分析,比如战争的起源、力量对比、各国的战争计划、坦克的飞机的兴起,等等。 ★作者的两个强烈主张贯穿全书始终,首先是避免投入越来越多的生命来加剧失败,继而是寻求解锁困局的钥匙 指的是新技术、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与分割瓦解敌人。作为一部成书于近百年前的作品,其前瞻性让人折服。
国内已出版多部有关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图书,但这些图书或聚焦于高层,或着重于其行动部门,基本忽略了中央情报局的 黑色大脑 ,也就是其至关重要的分析和研究部门。 本书在大量公开及解密资料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对深藏幕后的中央情报局分析和研究部门进行介绍,梳理了其曲折前行的历史,讲述了中央情报局许多目前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本书可作为有关单位的外军研究、国际情报史、建制史参考资料使用,也可供普通二战和冷战军事、情报、谍战史爱好者阅读;本书还涉及大量美国相关组织体制改革/沿革内容,可供即将或已经身处机构改革大潮之中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参考。
当今时代,战争已经蔓延到城市。从摩苏尔到孟买,从阿勒颇到马拉维,21世纪的主要军事战斗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今城市战的决定性特征是什么?它的军事和政治影响是什么? 著名军事社会学家安东尼 金通过对近期城市战及其历史起因的深入分析,回答了这些关键问题。他通过探索城市作战中不断变化的样式和演变的战术,认为尽管并非所有城市作战中使用的方法都是崭新的,但今天的城市战已经变得非常独特。城市战已演变成令人精疲力竭的微观围攻战,从街道地面以下延伸到城市上方空域,战斗人员为单个建筑、街道和地区而战。与此同时,数字化的社交媒体和信息网络跨越城市群岛将这些战斗传播给全球观众,全球观众往往成为战斗的积极参与者。 本书及时提醒人们战争和城市暴力的代价和恐怖,为
本书运用第一手的美国解密档案,以韩国、日本、台湾地区以及菲律宾为案例,通过解读艾森豪威尔时期 大规模报复 战略的展开及实施,力图复原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战术核武器的历史,呈现冷战时期美国核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 威慑 与 禁忌 两重性。
东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 的巨大战场,从1941 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到1945 年苏军攻克柏林,在极寒的北极战场与白俄罗斯的密林与沼泽中,在广袤的乌克兰原野和高加索的崇山峻岭上,苏德双方在东线纵深达1600公里的战 浴血搏杀。 本书收录128幅战役地图,详尽展现了轴心国军队与苏军之间的此消彼长与战线变化。复杂的战役态势与力量调动,战场上的攻守变换,彼此的得当与失当,都通过精美的地图与文字得到诠释。从对宏观的战略态势的全局俯瞰到对基辅战役、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华沙起义等 战斗的细微刻画,本书囊括了苏德战场上的方方面面。 本书所采用的地图绘制准确,信息详尽且排版规整。图中符号易于理解。随图的释文则对战略态势以及战役行动进行了总结。
中国不想当美国的对手,但美国却已经把中国作为优选的战略对手之一。何以应对?研究其弱点无疑十分必要。老话说:打蛇打七寸。《这也是美军:美军的50个弱点》是作者畅销一时、蝉联世界军事图书榜首多年的处女作《这才是美军》的姊妹篇。本书另辟蹊径,从体制-机制、作战-训练、管理-装备、支援-文化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美国在军事上存在的50个弱点。23万字正文、5万余字注释、200余张配图,既有大量军史战例、一手资料、外国文献,也有当下的世界和独到的见解。延续作者标志性的“悦读文”文风、吸睛的标题、严谨的论证,涨知识、开眼界、促思考,让读者直呼“过瘾”:原来军事书还可以这么有趣!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划时代地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优选战略层面。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自马汉去世以降,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获奖历史学家沃尔多·海因里希斯(WaldoHeinrichs)和马克·加利基奥(MarcGallicchio)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本书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这部军事史巨著评估了发动全球战争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为取得成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欺骗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现象,欺骗是一门创造性的军事艺术。在波澜壮阔的人类战争画卷中,欺骗大放异彩,影响着人类历史。《战略欺骗》结合战争史实,深入剖析:战略欺骗是什么?战略欺骗和情报工作是什么关系?如何策划与实施战略欺骗?如何识破敌方的战略欺骗?
穿越战火硝烟,《城堡、战役与炸弹:关于战争的七堂经济学课》为读者掀开了一扇通往军事学与经济学交汇之地的大门。作者深入分析七个时代里的不同案例,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和更久远的过去,从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和收益、资本-劳动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等原则出发,探讨了中世纪盛期城堡的建设成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军事承包商的性质和作用、启蒙时期将军们的战役决策、美国内战中的“信息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等战争目前的重大问题。两位作者也谦逊地承认,尽管经济学理论非圆满无缺,但他们仍希望通过注入经济学的理论活水,给陈旧的军事史注解带来全新的阐释视角。
“深刻而透彻地了解世界,也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高层智囊金一南犀利开讲,首度解析打开世界之锁的中国钥匙。通过全球热点军事事件,从全球战略思维的高度出发,分析世界军事大格局,点评世界各大国、地区势力的博弈与冲突,并推测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借此重点提出面对世界大格局的态势下中国地位与态度的思考。 全书共分九大篇,分别为《中国篇》《美国篇》《俄罗斯篇》《东北亚篇》《中东. 北非篇》《北约篇》《核武篇》《外太空篇》《杂篇》,海陆空立体全方位将世界大格局呈现在读者面前。
数量和物质因素必然会对战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吗?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但斯蒂芬?比德尔质疑了这种说法,并在本书中系统考察了兵力部署是如何与物质因素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战争结果的。作者强调了运用现代军事体系的必要性,认为兵力部署在现代战争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进入20世纪后,其帮助军队在致命武器下幸存的作用日益凸显。比德尔指出,技术变革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取决于兵力如何部署,仅仅关注物质力量会有犯下重大错误的风险,对政策和学术研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作者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本书的观点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验,得出的结论则挑战了大多数固有理论,包括对军事革命的期待,国际关系学科的主流看法,以及军事史领域的正统解释。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大转折都伴随战火,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历史同样也是一部军事史。要研究历史,就不可能不了解军事,不了解战争。 本书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全球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用战略、战术、军制、兵种、装备等军事因素为纽带,以重大战役、历史人物为载体,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领域在几千年间的变化,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海上战争贯穿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遥远的北极直到南太平洋岛屿海岸,从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到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正式投降,长达72个月的海军作战规模 。 由于地图能够以简明的方式展示时间和空间,本书即以地图集的形式来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海上战斗、战役和其他各种军事行动的战场动态细节。地图按年代顺序编排,旁边配有短文提供上下文说明,完整收录每一时期每一场海战的历史文献,所有级别的战斗都按战略综述、作战计划的执行和小规模的战术行动等内容进行描述, 包括海战的主要作战类型,如水面舰艇交战、航空母舰作战和两栖突击行动。
需要强调两个主题……它们共同构成理解现代日本的基本主轴。在当代日本,政治批判的历史是在针对官僚主义原则的一种理想主义的抵抗中形成的。
《巨人的碰撞》由戴维·M·格兰斯、乔纳森·M·豪斯著,赵玮和赵国星译,主要内容是:几十年来,西方的民间和官方历史学家发表了大量从德国视角看苏德战争的文章。实际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的档案和备忘录就已经可以轻易的获取。出于意识形态、渠道和语言的障碍,苏联方面的材料就被掩盖了。即使被翻译出版,大多数苏联方面的资料也充斥着必要的意识形态辞令,这使得他们关于事实的记述更像是宣传。另一方面,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德国方面的资料常常和苏联方面的一样是片面的,这使我们对这场德国人称之为“东线”的宏大战争产生了误解。《巨人的碰撞》适合军事、历史爱好者阅读。
本书将俄罗斯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置于国际战略格局变化、俄罗斯历史进程和中俄关系演变三维体系中进行审视,突出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以俄罗斯发展的主观诉求与内外约束的内在关系为主线,以俄罗斯发展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及中俄关系未来走向为落脚点,全方位深入剖析了普京复任后俄罗斯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政治诉求、经济战略、对外政策、军队建设、软实力运用、人力资源、民族关系、区域发展、民生保障等诸多问题。本书拓宽了中国当代俄罗斯问题研究的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能对中国采取正确的对俄决策发挥积极的智力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