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就是1775-1783年间海军的主要军事行动。作者按照主要事件和重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将整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海军行动分为14个阶段,始于1775年英美两军的尚普兰湖战役,终于1783年英法两国的停战熄火。这些海军行动涉及多个参战国、战争海域及优秀将领:参战国除了英美两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参与,甚至对战争的最终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战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好望角、西印度群岛以及东印度群岛;诸多出色海军将领如豪、罗德尼、萨弗伦等,在各个战役中展现优秀的指挥能力。作者在书中通过这一时期发生的各个战役,总结经验教训,强调自己的主要观点:海上战争的成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
本书是宋杰教授《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一书的第二本补编(前一本为《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收录了作者近年写作的9篇专题论文,探讨了董卓与关东诸侯战争的起因、过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曹操对“天府之国”关中的逐步控制、征伐与经营,以及该地在曹魏建国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吴魏逍遥津之战的背景、规模及魏军的“斩将搴旗”战术,通过孙权遇险所反映出来的他的性格特点;刘备攻取益州的经过与谋略,此后他重返荆州作战两次失利的原因;汉末三国的重镇孱陵与公安,三国战争中的险要关塞阴平;汉末三国交战各方所设置的“军师”,“天时”与三国的战争。
扣动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的扳机,一颗子弹就会被一种古老的化学爆炸物冲进枪管,克伦威尔或卡斯特将军对此是非常熟悉的。 枪炮,既古老又现代,仍然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当下的政治和国际结构,甚至消费文化,都是被枪炮所激发的研究所塑造的。伽利略和牛顿的新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弹道学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空炮预测和命中攻击目标依赖的新设备开启了通往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门,人类对自我意识和行动力量有了新的理解。枪支制造改进了现代制造业中使用的技术并塑造了现代生产模式。枪炮还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影响不仅以我们熟悉的常规方式呈现,还常常是神秘莫测且令人愕然的。本书以一系列快镜头追溯了枪炮与人类历史进程之间的广泛联系。
人们为什么会投身于战争,是天性使然,还是受到文化的影响? 战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何种位置? 现时代的战争是减少了,抑或只是改换了面目? 阿扎·加特兼取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的研究成果,站在全球视角,试图捕捉人类文明自早期狩猎-采集者群体到21世纪新安全形势下的战争阴影,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揭示贯穿人类历史的“战争之谜”。
《霸王序曲》是诺曼底登陆战役,即“霸王行动”牵头策划人、英国陆军中将弗雷德里克·埃奇沃思·摩根的回忆录。诺曼底战役是人类历史上优选规模的海陆空联合登陆作战行动。1944年6月6日,盟军共集结多达288万人的部队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诺曼底海滩,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速了轴心国集团的覆灭。本书从“霸王行动”牵头策划人摩根的视角,讲述了“霸王行动”从最初的选人、准备、计划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
美国是如何打破孤立主义,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历史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是如何进行的,美国人民面对历史转折关口,又经历了怎样的观念转变?本书是美国畅销作家琳内·奥尔森针对上述主题的有益尝试。在对待纳粹德国的态度方面,以查尔斯·林德伯格为首的対德绥靖派,以及聚拢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身边的主战派,成为推动政策走向和局势转变的关键角色。本书也围绕着这两位重要人物,探讨了二战前夕,以及二战爆发后和美国参战前的国际形势、国内政情民心,并详细描绘出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对待战争、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的态度。是积极干预还是保持孤立,是直面战争还是和平第一,是个人得失还是国家利益?这本书用了28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扎实的文献资料,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视角
本书作者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回顾伟大抗美援朝战争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制胜机理,全书对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东北边防军组建集结、运动战阶段历次重大战役、停战谈判过程、阵地战阶段重大作战行动、后勤战线建设等进行了重点叙述。洪学智将军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参与者,部分回忆内容具有历史档案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2021年8月,美军撤离阿富汗,此后发生的“喀布尔陷落”事件使社会哗然。美国是在2001年10月发动阿富汗战争的,这场战争持续近20年,一度获得舆论的压倒性支持。如今阿富汗战争已经宣告结束,它被记录为美国在21世纪酿造的一场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阿富汗文件》是对这场战争的深度调查,揭示了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谎言、欺骗与真相。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战争,这是被净化了的官方叙事。作者获取了大量被公开的内部调查文件,在本书中揭示了美国如何陷入一场劳师动众的战争,并决心对公众隐瞒失败的真相。“阿富汗文件”原本来自美国国会下设的阿富汗重建特别监察长办公室整理的“吸取教训”采访实录,题为《美国需要学习什么:阿富汗战争20年教训》,旨在审视美国在阿富汗政策失败的原因。文件长达2000多页,搜集了战争中关键决策者和战争亲
现在你已经来到了一个充满残酷海战、杰出指挥官和很好战舰的世界。你将亲历希波战争、尼罗河河口海战、特拉法尔加海战、中途岛海战等影响人类历史走向的经典海战;还将目睹成功击溃波斯舰队的雅典执政官地米斯托克利、被誉为海战大师的奥斯曼帝国海军元帅巴巴罗萨·海雷丁、指挥旗舰“胜利”号成功击败拿破仑的英国皇家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子爵等诸多叱咤风云的海战指挥官的英勇身影;并见证伟大战舰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这些海战中的人、物、事虽然随着滚滚海水已成往事,但相关记忆则如同潮起潮落永远不会消失。
本书以英法德三个语种的公文、档案、合同、书信、雇佣兵回忆录、日记等史料为基础,对1350—1800年欧洲的雇佣兵问题进行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以梳理欧洲雇佣兵在中世纪后期重新兴起的历史背景为起点,从微观视角考察了法国领土上的自由军团、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近代早期的军事承包人、德意志长矛兵、苏格兰雇佣兵、瑞士雇佣兵、黑森-卡塞尔雇佣兵等具有典型意义的雇佣兵案例。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研究,勾勒出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发展史的大致脉络,立足转型时期,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从兴起到衰落的深层原因,总结了转型时期欧洲著名雇佣兵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特征,归纳了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雇佣兵在转型时期欧洲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纪实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沦为野蛮与文明之间的斗争,1942年11月见证了这场斗争的关键。这或许是整个20世纪重要的一个月,当时一切仍悬而未决,胜利的天平左右摇摆。在该月月初,轴心国似乎仍有可能取得胜利;到了月末,每个人都隐约意识到,它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如同既往的写作,在本书中,皮特·恩格伦无意为我们提供另一部自上而下的军事历史,而是记述一段人类战争体验的真实历史。从美英在北非登陆的战役到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对德军的包围战,从战场的前线到后方的沦陷区,39个普通人,他们身份、阶级、阵营各异,但无一例外都被卷入这场战争中。其中有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国飞行员、北非沙漠中的意大利卡车司机、白俄罗斯森林中的游击队员,也有逃难于上海的12岁犹太女孩、海难后独自漂流133天的中
要塞(Fortress)一词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初,可见防御性建筑的出现于此时期达到高峰,这段时期欧洲的城堡、碉堡和防御型城镇形同雨后春笋,在各大小战役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5—17世纪时,要塞更混合了城堡、宫殿的建筑结构,但又比一般的城堡更加坚固。 本书用五个部分,中世纪要塞的构成元素、中世纪早期的要塞、城堡时代、高耸城墙走入历史、中世纪的城堡与要塞,全方位展现欧洲中世纪的要塞以及与之有关的战争场景。本书配以大量照片、插画,还原了各种要塞城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样貌,令读者对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全新的认知。
这本书重塑了我们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起源和后果的方式。理查德·奥弗里认为,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帝国战争”,以暴力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全球帝国扩张,这种扩张随着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的帝国野心膨胀达到极限,随后演变为人类历史上规模巨大、代价巨高的战争,并在1945年之后终结了各个帝国。奥弗里跳出了传统的时间和地域框架,将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起点作为二战的起点,平等对待欧洲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真正做到了以全球视野考察这场战争。他笔下的战争不仅仅包括同盟国和轴心国在正面战场的较量,还包括各国人民自发组织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以及一些国家同时爆发的内战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战争史,不只关注这场规模巨大的战争是如何进行的,还关注战争是如何动员群众支持、如何获得物资供应和资金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