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书中收录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等,记述了1919年一战结束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的影响世界局势变动的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情节风云变幻,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同时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构思严密、文笔优美、语言精彩、卷帙繁浩、气势磅礴,是丘吉尔富于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被抢购一空。丘吉尔因此著作于1953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中说: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这句话恰好诠释了这部回忆录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心目中的地位。书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包括当时还只是个传令兵的希特勒、凡尔登战役中被俘的戴高乐、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时任法国总理的乔治 克列孟梭
内容简介: 乌克兰与波兰,置身于苏德战争的两大超级强权之间,是一种何其微妙的状态。生存与抗争,牺牲与妥协。站在今人的视角,作者对各方势力的种种判断与抉择做出了客观的分析与中允的评价。曼施坦因在基辅战役,莫德尔在华沙战役,德军两大元帅,面临同样危机之际,又是如何应对 在本册中,作者就以上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解读。
选题是从《抗美援朝精神研究》杂志发表过的上百篇老兵文章中,精选出的20余篇。主要内容是全国各地志愿军老首长、老战士的回忆记述,他们的年龄大都在八十岁以上。其中,一些耄耋老兵,不顾年高体弱,亲自撰写在朝鲜战场的亲身经历。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从中看到他们当年在朝鲜战场出生入死、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些文章,每篇都是十分难得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将永载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张正隆著的《旋风旋风(第40集团军征战史记)》是“旋风部队”的征战史记。第四十集团军从长白山打到海南岛,战争年代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创造了“七个靠前”,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旋风部队”是敌
本书探讨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及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系统分析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及威力。就军队五大兵种的横列、纵队、方阵等重要战术提出了论点,还就步兵及骑兵战术使用时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与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军队进行了横向比较。
龙的航程(北洋海军航海日记四种)》由吉辰编著。19世纪80年代,是晚清海军快速扩充实力的时期。清政府先后从英德两国购买了“超勇”“扬威”“定远”“镇远”“济远”“致远”“靖远”“来远”“经远”等舰,构成了后来北洋海军的主力。为了接收外购军舰,清政府先后几次派出接舰团远渡重洋。其中有两位成员留下了详实的日记,为后人了解那一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简称“四野”,义称东北野战军,它是由抗日战 争转入大反 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 日联军逐步 发展而成,其缔造者是林彪、罗荣桓。部队尚未完成 建制,就千 里跋涉,飞兵出塞,挺进东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雄狮的怒 吼开始响彻东北大地;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 势,奠定了 东北战局;辽沈一战,震惊中外,东北全境解放。 当四野百万雄狮同师关内,战争的天平已经发生 逆转,国 民党政权的丧钟已经敲响。平津一战,北平、天津及 华北广大 地区,尽归解放军之手。随后,部队又挥师南下,先 后发动了湘 赣、赣南、两广及海南岛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将胜利 的红旗,一 直插到天涯海角。 英雄的时代铸造英雄的部队,英雄的部队书写战 争的神话。它 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横扫东北三省,挥师入关,决 战平津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瘟疫是比战争更加可怕的灾难。它杀人于无形之间。肉眼看不见、不知来自何处的微小杀手夺去了无数鲜活的生命,甚至能摧毁国家。据中国古代官方史书记载,从战国时期到明朝末年就有 95次瘟疫大流行,又大都与战争和自然灾害紧密相关。毛泽东曾在诗词中感叹:“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这描绘出一代名医对疫病的无可奈何。回首历史上的瘟疫,往往总是与战争相伴,战胜这种可怕的灾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极其艰巨的任务。在世界古代、近代历史上瘟疫同样是比战争更严重的灾难,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病毒能毁灭强大的军队,甚至造成社会的崩溃。据西欧历史学家的评价,古代几次大瘟疫在欧洲蔓延,就掏空了一度极为强大的希腊、罗马,彻底改写了历史。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国外一些疯狂征服者,还人为地利用细菌制造灾
本书探讨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及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系统分析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及威力。就军队五大兵种的横列、纵队、方阵等重要战术提出了论点,还就步兵及骑兵战术使用时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与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军队进行了横向比较。
《东进》从东线战事爆发首日,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先后讲述了发生在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等地的战斗。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难得的佳作。
中国支现代意义的海军北洋海军,曾一度努 力登攀到实力雄踞亚洲的高位。因为北洋海军的存在,东亚的制海权掌握于 中国之手,而那几年也成了 近代东亚海疆风波安定的时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被国人寄予无限 期望的北洋海军浴血作战、拼却一身也未能改变失败 的战局,龙旗无助地跌落在 威海湾畔。自此,“雪甲午耻”也成为了历代国人 ,特别是海军将士独立强国的 信念所在和挥之不去的情结。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海军从日本索回了甲午 战争北洋海军遗物,甲午之耻似乎已然湔雪。然而甲午海军覆师之耻,并不能只 看作是一支军队的军事上的 失败。认真思索,实际上当时中国全社会漠视海军、海洋,漠视近代化,才是真 正的致败之由,才是真正应该洗雪的甲午耻。 从这一个意义而言,《他选择了中国(大东沟海战亲历者北洋海军洋员马
普洛耶什蒂是罗马尼亚重要的石油城市,也是二战中重要战略要地之一,为了获得军工所需要的石油,德国通过外交和军事压力,提前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要想阻断德国石油来源,盟军必须打击掉普洛耶什蒂。1943年8月1日,美国陆航针对普洛耶什蒂发动了低空轰炸行动,代号“浪潮”,这也是二战中 惨烈的一次低空轰炸行动。本书基于详实的史料,从纯军事的角度,具体生动而客观地讲述和刻画了“浪潮”行动的全过程,具有史料意义的同时也兼有趣味性。
医院骑士团(又名圣约翰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原为以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为核心、以保护救济朝圣者为目的组建的修道会,随着十字军运动兴起而发展为军事组织,为西方骑士团之一,并存续至今。《医院骑士团九百年》涵盖了它从11世纪至今900余年的漫长岁月。本书回顾了骑士团的缘起与壮大,介绍了它的组织结构和军事生活,重现了从耶路撒冷、阿卡至罗德岛、马耳他的历次经典战役,还原了杰拉尔德、瓦莱特、卡拉瓦乔、萨拉丁、苏莱曼一世等人物的音容笑貌。自1798年被迫离开马耳他后,医院骑士团的军事色彩已不断淡化,但它作为古老的国际公益、慈善、医疗组织在现代社会依旧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