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面战场》是由历史学教授钱乘旦先生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里的一种,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陈谦平、张连红、张生所著。本书描叙了自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来,到日军代表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止的整个抗日战争史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日杀敌的史实。全书史料翔实,描写生动,对大型战役如淞沪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的具体进程的描写生动感人,对中日两方作战的战略、双方的伤亡情况以及二战的整个局势变化对抗日战争发生的影响都有精彩的分析。可以说,在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书中,本书是一部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难得的佳作。本 书所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丛书”已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是应人民出版社之约而撰写的,选题确定之后,作者找了几位同事,请他们共同承担书稿的写作任务。他们对相关问题均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都在中央党校的主体班次担任过期相关专题的教学。因此,《党史细节: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稿多数专题是在教学讲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这本关于《红军》的新概念书的前言里作者这样写到,“年轻人是用好奇与神秘的思维来想象那段故事的。他们臆想中的长征,显然是用自己喜欢的自我折磨以及正在流行的小资方式——徒步行走来比对、定义。民间自发的对于那支军队的兴趣与爱好,正在成为一个潮流。在许多的网页上,以及更多的幼小的孩子们的留言以及思考中,长征正在被形式化。红军也成为某种先锋名词的代表。红军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们中间,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纪念版式。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从七十岁到十岁的人群,对于它有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杂乱,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这其实是一个神秘的命题。如此不同的人群为什么会如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纷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为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玫直在修正着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代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语境中,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
我们所读到的中国被置于一个由时间和空间两道轴组成的大坐标。一方面,作者我们沉入历史的纵深处,追寻上自西周王朝下抵当代社会这样宏伟的跨度中我国东西部政治、经济、文化的推移、发展和交融,从而在千百种造成的东西差距的错综复杂的因素里触摸到那劲最根本的一脉,令人油然而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解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