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温斯顿 丘吉尔的基本删节的回忆录。温斯顿 丘吉尔,英国战时首相兼国防大臣,作为世界大战一方*主要的领袖,撰写了这本独特的 回忆录 ,作者用他透彻历史的思想,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深刻背景,从历史的深处来审视这场人类文明史上*规模的战争;作者从其独有的视角出发,对这场战争的记叙,达到了空前的详尽,其亲身经历与文献引用相得益彰,从战略全局、重大战役全景,到战场细节,表述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如此鸿篇巨制的历史著作,其构思之严密、文笔之优美、语言之精彩,不输文坛巨匠,并以本书一举捧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整整70年前,为争夺丛林、争夺道路、争夺生存而发起的缅北、滇西抗战,以日军的全军覆灭、中国远征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当时有人说:缅北抗日的胜利是盟军会师东京的先声;从缅北重新打通的国际通道是直捣东京的胜利之路。 但是,人们是否记得,在缅北和滇西的茫茫丛林里、漫漫公路下,曾经躺下的中国远征军10万余具遗骸;是否知道那场战争的艰困、惨烈和悲壮? 从1942年2月开始的*阶段作战,短短5个月,中国远征军投入10万精锐,结果惨败而归,损失战斗人员一半以上。曼德勒大撤退,杜聿明的部队挣扎在尸体横陈的野人山中;戴安澜、胡义宾、齐学启等将军在撤退中殉国;而丛林里的女兵们成为*不幸的一群人
1941年12月,日本机动部队出动大批舰载机,对太平洋的重要基地珍珠港及附近的航空基地实施集中突击,对措美军给予重大的打击。随后的4个月时间,日本海军多次投入航母支援己方在太平洋、东南亚等地攻城略地,其组建的航母部队即机动部队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战略进攻的过程中充当急先锋的作用,如同虎兕出柙,在太平洋、印度洋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挑战世界海军强国美国、英国,无不所向披靡。伴随机动部队的东征西讨,日军在东南亚、太平洋方面一路高歌猛进,盟军也进入了 至暗时刻 。本书详细描述日本海军航母编队在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的作战经过。
深度挖掘 51 区谜团的惊世之作 现实往往比虚构离奇 当你无法区分两者时更是如此 对很多人来说,51 区是现代间谍技术和作战系统的代名词, 是被俘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的地下世界,也是美国赫赫有名的联邦秘密基地。世界军事科技因它而加速深入发展,美国因它而始终领先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它坐落于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距拉斯维加斯仅 120 公里之遥,但直到 2013 年本书出版两年后,美国政府才首次承认 51 区的存在,原本可以公开的文件至今未全部公开。那么,谁还能揭开 51 区的神秘面纱?可能只有安妮 雅各布森做到了!她以 1947 年坠毁在罗斯威尔的飞碟残骸为线索,凭借深入调查揭示了触目惊心的真相:国家利益才是接近 51 区谜底的*钥匙。 安妮 雅各布森熟悉 51 区的 19 名内部人员,他们接受采访时已是 75 ~ 92 岁高龄的老人;她还认识与这
《隐蔽战线春秋书系 回忆录卷》(10册)近期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作者均为中共隐蔽战线情报保卫、联络策反方面的英雄,回忆传奇人生,重现密战历史。其中就有《郭汝瑰回忆录》。 郭汝瑰,出身名门,黄埔五期。抗日战争中曾率旅在淞沪会战中扬名,长沙会战中再立战功,成为蒋介石心中的 军界精英 。实际上,他在抗战中已与中共南方局建立联系。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郭汝瑰进入国民党军中枢决策机构,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经常向蒋介石提供作战方案,听取指令,有机会将*军事机密转交中共方面。当时的徐州 剿总 副总司令杜聿明说: 蒋介石、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的局面。 解放战争后期,郭汝瑰在宜宾率兵团通电起义,破坏了国民党方面固守大西南的计划。蒋介石到台湾后曾说: 没有想到郭汝瑰是*的共谍。
《决战东北》借助大量原始作战档案、电报、回忆录,真实再现了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 1945-1948年的东北战场风云变幻。从日本投降,中共捷足先登进沈阳,紧接着 风云突变 ,接收碰壁,山海关、锦州战局发生变化,东北野战军 让开大路 ,林彪开辟东北根据地,开展剿匪、土地改革、大练兵,松花江战役、塔山阻击战、攻克锦州、围困长春,处处绝境逢生,屡战屡胜 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向国民党发动决战,只用了52天时间,解放东北全境,国民党精锐全军覆没,随即林彪率领百万大军浩荡入关。从此,国共力量发生转折性变化,新中国的曙光从东北冉冉升起。
本书收录了《解放军报》围绕智能化战争刊发的70余篇文章,对当前战争形态的演变、智能化战争的制胜机理、 混合战争 、认知域作战、无人作战与反无人作战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有助于广大读者对智能化战争形成全维系统的认知。
这是20 世纪无与伦比的史诗。本书通过再现1944 1945 年西欧战场上的大型战役和戏剧化的故事,还原盟军以巨大代价占领欧洲、摧毁第三帝国的惊险历程。 盟军以诺曼底登陆拉开了西欧战场决战的帷幕,继而攻下命运多舛的法国城市瑟堡和巴黎,将枪口指向德国的工业命脉鲁尔区。自此西线的战事已蔓延至德国本土。在接下来的市场花园行动、许特根森林之战和惊心动魄的突出部战役中,盟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已经扫清道路,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纳粹德国的心脏 柏林。同时,一场血雨腥风的报复行动也即将展开。 作为一名成功的记者与杰出的史家,阿特金森用精湛的写作技巧与优美的文字,生动描绘了历次大胆而冒险的军事行动,并从不同参与者的角度展现这段历史:傲慢自负的高级军官与政客,战壕中瑟瑟发抖的士兵,在掠夺、烧杀和强暴中呜咽的柏林
二战期间,苏联武器以可靠、强*且颇具创新性闻名。战后,它们或成为经典模型被载入史册,或影响了之后数十年间的武器发展。比如:T-34坦克,据统计它是二战中用途*广的中型坦克;M1943型152毫米榴弹炮,直到20世纪90年代它仍在非洲和中东的部队中使用;PPSh-41冲锋枪和SVT-40步枪,它们为冷战时期声名赫赫的AK-47突击步枪奠定了基础;至于 喀秋莎 火箭炮,则一直被世界各地的军队复制和改进 本书介绍了苏联军队在二战期间部署的每一种武器,并按照类型分章介绍了 坦克和装甲战车 火炮 轻武器 飞机 和 海军装备 。此外,本书还专门用一章介绍了西方盟国提供的大量租借武器,包括坦克(马蒂尔达、谢尔曼和丘吉尔)、轰炸机(道格拉斯A-20和汉得利-佩季 汉普登 等),以及由通用汽车、雪佛兰、GMC、奥斯汀和福特公司制造的许多卡车和辅助车辆。 除了详尽
1944年的诺曼底,英国新任装甲连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两周。大卫 伦德尔当时只*19 岁,是一名刚从军事学院结业的陆军尉官,他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派往法国,以伤员替补的身份加入了舍伍德义勇游骑兵队。舍伍德义勇游骑兵队是一支由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的装甲部队,此前已在北非沙漠中征战多年。大卫加入该部队时,已是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第5天,部队里久经沙场的老兵们并没有对这名年轻军官抱太大的期望,认为他根本活不过两周时间。然而,激烈战斗持续了数周时间,大卫在90%以上的坦克指挥官阵亡的情况下多次化险为夷,与死神擦肩而过,赢得了手下的尊重与上级的表彰,被中队长笑称为 为打仗而生的伦德尔先生 。 本书以一位年轻坦克指挥官的视角,再现了二战末年,从诺曼底入侵到德国沦陷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大卫的讲述揭露了人
1941年至1945年之间的太平洋战争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尼米兹和麦克阿瑟沿着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条轴线的大反攻更是各有特色,令人回味无穷。近年来,不少国内历史爱好者开始关注太平洋战场,但是大部分书籍或着重于具体海战、或以人物传记、战略决策为主,却恰恰缺乏一部全面、细致的战史。因此,本作结合外国出版文献资料和本人重返战场的见闻,致力于补充这一缺失,从具体的战术、战斗层面详细地记述太平洋战区(POA)从战争开始到1945年的全部战斗历程。
从北非战场到阿登战役,直观再现美军三巨头在战争中的恐惧和挣扎、谋划与策略。 艾森豪威尔、巴顿和布莱德雷,都毕业于西点军校,都以惊人的热情在欧洲战场上追逐战争的胜利和争夺肩章上的将星。从炎热的北非到尸横遍野的西西里海滩,从血腥的诺曼底登陆到出其不意的阿登战役,三位将军不仅要与强大、老练、狡猾的轴心国部队较量,还要面对作战团队间的冲突,经受盟友权斗的考验,并吞下后勤混乱和军事误判的苦果。在击溃纳粹德国的残酷战争中,他们披荆斩棘,将椎嫩的美军打造为强悍之师。 本书的叙述主要来自艾森豪威尔、巴顿、布莱德雷的言论和著作,也来自他们的助手、参谋、上司、秘书、速记员、司机、勤务兵以及名流相识的口述和文字记录。通过梳理 火炬行动 、 霸王行动 、卡塞林山口之战、突出部之役、西西里之战和莱茵
1944~1945年,从太平洋中部到日本本土,美国跨越全面战争门槛。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第五舰队一路向西,引出日本的整个航母舰队,捣毁日军据点;陆战队正面登陆有数万防御兵力的塞班岛,在短短两个月内相继攻入塞班、关岛、天宁三岛;陆军航空队首次大范围空投凝固汽油弹,火攻东京,使在劫难逃的敌军陷入地狱般的火海。一系列战役帮助美军开辟了通向日本的空中走廊,使美军得以向日本本土投掷原子弹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次在战争中动用核武器。 基于*学术研究、大量一手资料及个人叙述,霍恩费舍尔以其电影般的笔触与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了二战改变全球命运的*后一幕。在这本书中,作者着重讲述了步兵营、海军特遣队和航空中队等形形色色的作战部队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如何进行调遣,如何同仇敌忾,打赢了这场跨半球的全面战争。同时也
本书基于新的学术研究,以清晰易懂的文字描述了坦克的诞生和其在一战中的演变情况,以及在二战与冷战时期,相关技术发展是如何推动坦克从丑陋、笨拙的机械装置转变为机动性高、火力*大、防护性能佳的武器,成为现代机械化战争的核心武器之一的。 本书的前半部分以时间轴为主线,对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苏联等几个主要坦克生产国的坦克发展史进行了详细梳理,描述了坦克在 进化 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实现的突破。此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二战之后的瑞士、瑞典、以色列,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坦克生产国的相关情况。本书的后半部分以附录形式为主,从火力、装甲防护、机动性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坦克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