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黄宗义、章太炎、梁启超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阳明心学为精神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500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欲成大事者,王阳明!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心灵的回归。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两大部分中,《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
他曾是叛逆少年,却潜心研究学问,创立阳明心学;他是军事帅才,几次平叛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他居官场半生,只要他肯,功名富贵便唾手可得;他能出奇制胜、阴谋阳谋,把各方势力玩弄于股掌;但他也一生历经坎坷——廷杖、大狱、刺杀、被贬、被诬……他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本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家庭、幼年、游历、应试、被贬、悟道、讲学、剿匪、平逆,等等。在紧凑的阅读体验中让读者全面了解一代传奇圣人的跌宕人生,真正明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真正的伟大,是像王阳明那样的第一等人物,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这样的人物。”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其内容全面丰富,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道德规范、环境保护、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仁义礼仪、名利得失、修身养性、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等众多内容于一体,荟萃了中华民族春秋时期的文化精髓。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哲学著作。
大学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问大于生命:生命受学问支配,徐迟笔下的那种“白吃天才”是。还有一种,生命大于学问:生命因学问的滋养而变得更加饱满丰富,乃至气象万千。李泽厚即是如此,既有漂亮的羽毛,也有俗气的辫子。哪能可贵的是,他摆弄起来都那么自然。自然就讨人喜欢。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
本书内容包括四组。组(章)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瞿秋白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中国化所做的贡献。第二组(第二、三、四、五、百章)阐明瞿秋白哲学思想的确立,同时评述他在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方面的贡献第三组(第七、八、九章)评述瞿秋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社会、参加哲学论战和开展思想评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占领思想阵地所作的努力。第四组(第十章)分析瞿秋白哲学思想与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在《附录》中,收录了我研究瞿秋白《多余的话》写的一篇文章。我认为,研究瞿秋白,必须对《多余的话》作出评价。我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瞿秋白在英勇就义前写《多余的话》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向自己的同志和战友,向革命的后来人谈谈内心为革命的隐忧”,同时也是对王明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理论呈现出处于一个新的时代的开端和一个旧时代的结束的过渡性质。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化比较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体用”学说为代表的旧的“范式”。另外,他还开创了一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儒学研究的新境界,将以往肤浅的比较和解释深入到本体论和人类存在意义的层次。从这一点来看.梁漱溟的一只脚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这个时代的开创者之一。但同时他的思想还带有旧时代的痕迹,用贺麟的话来说,他“一面重新提出儒家的态度,而一面主张全盘接受西方的科学与民主,亦未完全逃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圈套”虽然我们不能将梁漱溟所说的“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的说法完全等同于以往的“中体西用”说,因为在梁漱溟这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意义
《中华经典素读本(诗词编)(1年级下册)(第2册)》为中华诵·经典素读教程系列之一。为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国学精读精讲教材。全稿共60课,分为唐诗选、宋词选、元曲选三部分。具体到每课设置原文、注释、大意、阅读提示、创意空间等模块。
本书希望沟通专家常识与大众趣味,借“读书”回顾先辈的足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感受与历史意识,故关键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断与裁定。具体的工作策略是:将书籍本身的评介与“接受史”的叙述融为一体,并掺入个人的阅读体验。假如撰写导读的专家们之“生花妙笔”能勾起大众的阅读兴趣,使“旧书”介入“新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则功莫大焉。说到底,书,并非越新越好;人,也不一定越活越精神。这才有必要不时地回顾历史——包括阅读并未完全过时的好书。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 》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 》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 》,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 》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此次出版加上了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戍国教授对原文的精当校注,系陈教授整理古籍的主要成果。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人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
《通书》是周敦颐读《易经》的心得。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了短短四十章,不足三千字,但是从宇宙万物的起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这里都有,可说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得极好。他以他的境界,出入于儒释道三教,把儒释道的智慧通过《易经》的读书心得凝结在一起。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然而他现存的哲学著作只有二百多字的《太极图书说》和不足三千字的《通书》,《通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通书》本身的价值已经介绍得很清楚,而《通书九讲》是冯学成给学生授课的讲义,他将《通书》的智慧和禅学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经历糅合在一起,结合社会现实,贡献了一部冯氏通书讲记。他认为《通书》可以优化我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道德,强化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料理自己的心性,从而更好地处理身
本书是由尚智丛编写的《传教士与西学东渐》。《传教士与西学东渐》的内容提要如下:西学东渐300年,其中有顺利之时,也有磨难之日。随着时代的变革,西学东渐的主题在变化。 300多年中,中国在社会思想、结构、制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就是东渐之西学。
西学东渐历时300多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从1582年利玛窦入华传教到1724年雍正禁教,历时140多年,跨越16世纪至18世纪、明清两朝,其工作主要归于传教士;后一时期从1811年至20世纪初叶,近100年,集中于晚清,其工作不只归于传教士,还应归于西方商人与平民教授。1900年以后,由于留洋学生的归国,中国新型知识分子形成一定的规模,中国人开始了自主地引入西学,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渐显式微,退居次要地位。本书主要介绍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历史活动。因此,对190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不拟多作涉及,特别是由日本转口输入的西学,本书并不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