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 书名中说的 原本大学 , 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 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 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 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论语导读》是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 *本,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这次作者增补导言、附录过万字,对导读部分的修订,亦过大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所得。全书共20篇,521章,针对每一章原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有相近相关章节内容的链接。因为《论语》对后世成语的生成影响极大,书中对成语来源也做了标注。对《论语》,一般人说 不明白 ,有两类:一是不明白说了些什么,即不懂文言文,对此,本书对《论语》原文做逐句翻译与原义阐明;另一种不懂,是不懂为什么这样说?针对什么问题这样说?这样说指向何在?对此类 不明白 ,本书用导读做适当发挥和展开。对不明处,对存疑处,则不强作解人,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后才与《论语》《孟子》合称儒家 四书 ,成为每个中国读书人的之书。 鲍鹏山著《大学中庸导读》,不仅保持了其一贯的写作风格:独立的思考、通达的文字,更写出了其中的圣贤气象。 本书采用朱熹底本,以严谨的古文献研究为基础,对文本进行现代性解读,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观照。每一章原文后,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并标注出成语,生僻字也标注拼音。 在全书前,以《导言》做统领;在解读《大学》前,以《大学引》为统领;在解读《中庸》前,以《中庸引》为统领,系统总结《大学》《中庸》的地位、价值以及篇章结构、学习路径,让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够顺畅读懂,领悟修身之本,中庸之道。另附有梳理其成书脉络的《大学中庸的编撰与成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 鲍鹏
《论语译注(简体精装本)》(书号978-7-101-13576-3;32开;39.00元;2018年11月出版):本书系对《论语》二十篇所做的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原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孟子译注(简体精装本)》(书号978-7-101-13577-0;32开;48.00元;2018年11月出版):《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儒家基本经典,影响极大,古往今来,注家众多。杨伯峻先生的译注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脍炙人口,是当代z好的《孟子》读本之一,不但能帮助一般读者读懂《孟子》一书,还能给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
《读古人书》系列选取我国古代对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以选本的形式呈现每一种典籍所蕴含的思想智慧,采用原文 注释 译文 解说的新颖结构,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亲自执笔,使读者如同亲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读书课,真正无障碍读懂古人智慧。《读古人书之 韩非子 》出版后,广受好评。 《读古人书之 孟子 》是本系列第二本,全书分为八个主题,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展示孟子思想的各个侧面,使读者可以无障碍读懂孟子的思想精髓,同时有助于提高古代汉语阅读水平。 作者本人多年的汉语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保证了本书译注的准确和解读的深度。
本书题名为 心性与体知 从现象学到儒家 ,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 心性 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 心性现象学 研究。东方传统借 体知 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 道德感受 (F 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 体知 与 情感 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
本书是一部阐释儒家经典《论语》的通俗著作。 作者李义奇,是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集团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出版《货币常识:历史与逻辑》等专著,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度优秀原创学术图书奖。 本书作者按照《论语》原文的篇章结构,逐篇逐章逐句讲解原文大意、背景知识,不拘泥于原文直解,而是 六经注我 、重在发挥,随文议论、评价古人,兼谈个人际遇和感悟。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平易的 悟书 方法和平视古人的 说书 态度,不拘成言、机锋百变,拉近了读者与古籍的心理距离。本书注解通俗易懂,行文发散性、抒情性突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对于领导干部学习经典、提升修养,具有独特启发价值。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哲学分析,论述孔子的仁学、礼学、自然世界和人性论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文本解读,通过对《学而》《子张》《季氏》等的解读,进一步解释孔子的上述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孔子思想对于孔子弟子、孔子二传弟子以及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中的仁、礼、天、性等作系统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同时,指出了孔子思想对儒学发展发生影响的具体路径。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博大,义理艰深,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常伴有争议。 本书按照作者在学界影响甚大的专著《贡献与终结 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五卷本的逻辑顺序,选取牟宗三思想中的五个核心焦点问题 坎陷 旁出 善相 圆善 终结 分别进行再议和省思,以便消除误解,更好地学习牟宗三,继承牟宗三。
《论语》是儒家学派具有奠基性和代表性的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全书共20篇、492章,集中表述了孔子在思想政治、哲学文化、伦理道德、教育修身等领域的主张和学说,宋代起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12世纪以后,朱子哲学以理性本体、理性人性、理性方法为基点的理性主义哲学,不仅是中国的思想,也是近世东亚各国占主导地位或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东亚朱子学在体系上是内在一体的,但中国朱子学、韩国朱子学、日本朱子学又有各自的关注焦点,形成了朱子学的多元面貌。本书首先对朱子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剖析,继之以此为参照,通过对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林罗山等韩国、日本著名理学家思想的研究,勾勒出朱子哲学思想在东亚的完整面貌,展示了历史上朱子学体系逻辑发展的多元可能性。
本书接续中华 德性文明 的传统,致力于全球化境遇中的人类文明新启蒙,为人类从现代资本主义 理性文明 中跃升,达至 德性文明 作出了理论构想与阐述。中华德行伦理以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为道德价值准则,以中华传统 践履 为本的德行为内核,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性地思考了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五大伦理主题: 天地 (自然生态与生命伦理)、 天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际伦理)、 国家 (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 家庭 (作为核心人伦的亲情伦理)、 师道 (文明传承与教育伦理)。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即源出于它。《孟子旁通》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 经史合参 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 经 ,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 史 ,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做了透彻的讲述。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书末还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本书原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自一九八○年问世以来,作者又根据自己的体认做了多次修订。
本书是《传习录》的通俗讲解普及版,重在心学实修,是实践之学,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书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长达十多年的实修心得,将王阳明的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深入简出地阐释出来。通过不断去私欲存养天理的事上磨,让人心体光明、良知充盈,让圣学成为人皆可修的实用之学。 本书洞悉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塑看问题的视角,开启全新心智模式,为有志实修阳明心学的后来者量身订制了一把开启圣人之门的金钥匙,尽快掌握入世践行的人生智慧,在进一步弘扬心学精华的同时,让人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极大地提升人生质量。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要典导读书系》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南轩先生论语解》《南轩先生孟子说》是学者张栻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的解读,在学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此次导读是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
礼仪,是人类精神文明长期发展与演变的产物。它既是人们日常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村落、族群、团体、国家之间往来的规则与约定。佛教与儒家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礼仪规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收录的论文,既有对某种佛教礼仪的特别解读,也有对儒家礼乐的深入探讨;既有推陈出新、关注现实之作,也有重在礼仪传承意义的论述。资料翔实,论证有据,适合对佛教、儒家及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传习录》的通俗讲解普及版,重在心学实修,是实践之学,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书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长达十多年的实修心得,将王阳明的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深入简出地阐释出来。通过不断去私欲存养天理的事上磨,让人心体光明、良知充盈,让圣学成为人皆可修的实用之学。 本书洞悉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塑看问题的视角,开启全新心智模式,为有志实修阳明心学的后来者量身订制了一把开启圣人之门的金钥匙,尽快掌握入世践行的人生智慧,在进一步弘扬心学精华的同时,让人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极大地提升人生质量。
四书 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文献,由南宋儒家学者朱熹合编一处,撰为《四书章句集注》,俗称 四子书 四书 ;与 五经 并列,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必修典籍。书中涵括的传统文化精髓,至今未失其借鉴意义。 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的暌隔,今人在阅读、检索、征引 四书 内容时,往往感到无从入手。为此,本书编者尝试将四部文献全部打通,依内容重新归类,编为 德行 伦常 君子 为学 大道 治国 六章。章下分节(如 德行 之下又有 仁 义 忠 恕 智 勇 耻 信 等节),各录相关语录若干条,俾便读者按类求取。各章节均有小序,各条语录均有译文及词语注释,个别条目还附有简要评析。 对于希望了解一点国学知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的朋友,这部形式新颖的 四书 读本是召之即来的好帮手。
本书通过对儒家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详细研究,阐明了儒家民主的可能性,提供了与西方自由民主模范不同的其他选择。同时,本书对个人与群体、平等与自由的民主理想和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的本质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以儒家民主模式把儒家和杜威实用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探讨了把前现代的传统拿来与当代政治和哲学理论展开对话的方式。
皮锡瑞编著的《今文尚书考证》的主要内容包括 :尚书传自伏生,其徒歐阳、夏侯,西京立学宗,习 徧天下。溯龙门著记,虎观讲经,迄於熹平所刊,一 以今文为主。雖其间有史公杂采之说,有三家歧出之 说,要皆截然不紊,考迹可知。古文肇出鲁壁,不列 学官,盛於新莽,微於中兴。厥后杜、卫、贾、马赓 续倡和,若故为今文树之敌者,而其从来亦远矣。夫 经义不窮,引而日新,学涂众趋,则材高者激而返古 ,理势固然,无足怪者。汉书稱今文徒众,或善修章 句,或增多师法,未嘗不各自为说。若古文当日之不 泯,亦非獨文字古也。史迁从孔安国问故,明孔氏嘗 为故矣。迁书载尧典诸篇,多古文说,是古文有说矣 。桑君长名传古文,其言散见地志、水经,与今文不 同者,皆可决其为古文说。刘歆又从而推演之。如莽 立六宗、建三公,及三统曆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