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法诀二十讲》,是胡孚琛教授在钱学森领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长达18年的调查研究后的成果之一,继胡孚琛先生《道学通论 丹道篇》自1999年问世后回答读者提问而陆续写成的讲稿,原书十二讲,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了《丹道法诀十二讲》。该书是作者一生中最耗费精力的三本学术著作之一。中国道学文化的丹道法诀,习用口诀,诀难以书传,得靠名师传授。不明法诀,丹道亦难读懂。本书十二讲包括了内丹派别、工法的要点、练功的准备、修炼的方法、行功语要、究竟的必要、答疑解惑 如今距离出版的第一版已过10余年,作者在此期间的研究成果也增加不晒,因此,经修订后,增补为二十讲。是当下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典。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的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著作,它从探讨宗教共同点出发,论述道教的起源与演变,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金盖心灯》八卷,清代著名道教领袖、内丹学家闵一得编撰,主要以浙江湖州金盖山(又名云巢山)为核心,记载了清代较大的道教派别全真教龙门派*代至第十四代一百余人的生平事迹,是清中期以前有关龙门派历史的集大成著作。闵氏好友、著名藏书家、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为《心灯》作注释,且引述五十二种文献对有关史实详加考订和补述;闵氏故交鲍锟为《心灯》写了很多评语,极富旨趣。 《金盖心灯》此次标点所用底本,为光绪二年(1876)金盖山云巢古书隐楼重刊本。吴兴人李宗莲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所作《金盖山志》一书对金盖山史实的记述不同于《金盖心灯》,龙门派支派海上觉云坛总理戴本珩于民国十六年(1927)所编《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一书记述了闵一得之后其宗派的传承源流,都对《金盖心灯》具有重要补充作用,一并整理,
道教服饰制度,肇始于南朝刘宋,源出世俗礼制,结合宗教需要,定立服制仪轨。于外,旨在分别箓位高低、修行次第、宗法门派、信仰归属;于内,象征道化万物的宗教理想、与道合真的信仰追求、抱元守一的形神混融、归根复命的修炼法门。 本书在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宗教学、历史学、服装学以及美术学、图像学、符号学等研究方法,从服饰分类入手,考察道教首服、身衣、足衣的多样形态。作者对道教服饰各个历史阶段的形制演变进行源流和文化特征的考证,借此明了蕴含其中的世俗因素和宗教思想;将服饰中的形制、纹样、服色等要素看作 符号 系统,对其所表达的象征思想进行研究,以此探索道教外在形象与其信仰传承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本书原稿《民国时期道教研究 以内丹学为中心的考察》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本书从现存民国道教内丹学文献入手,以陈撄宁、蒋维乔、冉道源等人为例,采用个案研究与宏观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的渊源、特点、思想、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教自身发展状况对其影响,揭示了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为适应现代社会,用科学知识来诠释丹道,改单传秘授为公开传播,并普及养生法门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转变。
本书原稿《民国时期道教研究 以内丹学为中心的考察》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从现存民国道教内丹学文献入手,以陈撄宁、蒋维乔、冉道源等人为例,采用个案研究与宏观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的渊源、特点、思想、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教自身发展状况对其影响,揭示了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为适应现代社会,用科学知识来诠释丹道,改单传秘授为公开传播,并普及养生法门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转变。
全真道创立于金中期,元明以降,和正一道一并成为中国社会两大核心道派。学界主要立足 新道教 的视角,从多学科维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从传戒授箓、丧葬制度、祖真崇拜、全真教育、教史书写等前人关注相对较少之处,对全真道在金、元、明、清时期的传承发展史进行了新的探讨,既系统梳理了其与以道家道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又深入分析了其创新性、时代性等宗教特征和实践表现,进而尝试揭示全真道对个体生命史、社会教化史的独特贡献和深刻影响。
《道学通论》最早是应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之嘱写出来的,探讨了道学的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介绍了道学的养生方术,探索了道学方术中的科学内涵,并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证了历代道书的规模,道经出世情况和《道藏》编撰史。全书共分六篇,即道学篇、道教篇、方术篇、丹道篇、道藏篇、创新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汤一介、黄心川、叶秀川三位先生分别为本书写的序,及道学篇、道教篇、附录(创新篇);下编包括方术篇、丹道篇、道藏篇。
古灵宝经 是指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颇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也富有创见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并对如何进行该领域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当今学术界,“读图”显然是一种很时尚而又有着深厚底蕴及其传统的学术追求方式。但以往学术界所靖之“图”,可以纳入道教或近似于道教范畴的“图”还极为少见,追是因为,,道教或具有浓厚道教意味的“图”,公私所藏都较为少见,能够系统加以公布的更是难得一觏;第二,就“读图”所涉的学术界而言,从事道教研究的学者对道教之“图”迄今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适方面的研究著述也极为少见;第三,从纯粹艺术品的角度看,追类固往往出自于民间书一匠或宗教中人之乎,在以往的世人眼中,是下其它艺术品一等之物,难免遭受冷落,适也是导致适类“图”散夫的重要原因。当然,近些年适些情况有所改变。 佛山市博物馆所藏的《真武灵应固册》被学术界所注意及肖海明博士对其所作的研究,可以说丰富了当今学术界“读图”式研究的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六辑)为 全球老学 专号,聚焦于全球范围内《老子》的注释与翻译研究。全书分四大模块收录来自多个国家学者的论文24篇:一、 《老子》文本与思想 ,主要是对《老子》文本的研究;二、 中国历史上老学的传承与发展 ,集中于中华老学的研究,尤其是《老子》注本中的各种问题;三、 《老子》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 ,其论文或偏向思想史,或以阐释哲学概念为主;四、 中外哲学互动中的《老子》 ,主要是研究《老子》对世界其他哲学和思想传统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共同点。 书末另附有 《庄子 人间世》国际学术研讨会 的2篇论文。
普陀山久享 海天佛国 、 玻璃世界 之盛誉,山中梵宇林立,风貌绝佳,历来是佛子参学、游人观光的必到之处。本书充分展示了 普陀山 千年佛图、历史文化、佛教等诸方面的变化,承继过去,传承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