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
本书章对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追本溯源,可以发现禅的诞生就是一台充满着变革和斗争,并且有传奇色彩的四幕戏剧。第二章解读禅的真谛本义。禅是对真实的追求,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心灵,使人洒脱、自信和开悟;在动与静的瞬间品味出人生的三昧。第三章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十牛图》进行新的解说,《十牛图》图亦禅,诗亦禅,含意深长地展示人的精神探索和人性磨炼的进程。第四、五章从心理学的视角将东方的禅和西方的现代科学及精神分析学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发现二者的关联性,亦可看出禅的现代性。第六章对现代社会病症进行心理解析,同时指出,心理治疗师要点亮别人心中的灯先要点亮自己的心灯。第七章讲的是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第八章从佛教经典和禅学著作中掇取八十则寓言和禅家故事,加以编译和点评,展示
《无能子》是唐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其作者受黄巢农民起义的影响,竭力否定君臣名分,谴责圣人,鄙弃名利,反对忠孝伦理道德。校注者对原书作了校勘、标点、分段、注释等。
要了解活丰的意义,必须跳出生命本身,直面死亡;要活着不迷失的方向,必须建立一生的信仰;要实现活着的价值,必须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本书既然是一本介绍性的通俗读物,就有必要使读者能尽量客观、公允地了解哲学大师,了解他们各种观点的原貌,因此,作者一般不作任何结论性的评述,而是由读者自己去作出判断。我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一不定期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对某些大师或流派消极的、悲观的、不合时宜的观点,予以明辨,做到批判地吸收,力争作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10月21日在主持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1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学习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有关民族问题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为做好民族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
本书系近年来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争论问题的一部专门评述。鉴于课题涉及西方人文学术的改造与发展前景,又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它的范围广、难度大,不易作出定论。但作者知难而进,把握重点,切实而中肯地加以评述与分析,对于读者确有引导解惑之功,也是一项填补空白之举。
本书出版于1943年,此书的出版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他对世界的理解。全书分四个部分:部分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自为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拥有、作为和存在。 这部著作的确具有独值,它是自黑格尔以来新的精神现象学。萨特终于找到了解决自己根本难题的哲学,那不是任何一种现成的哲学思想,而是他自己经过十年探索得出来的。 他的哲学主要思想来源,从传统来讲,一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一个是笛卡尔的理性哲学。而更多的是他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关于自由和偶然性的思想,也关涉到他同女人的关系、爱情、性欲、肉体、……他把这一切都揉和在一起,以一种哲学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
《无能子》是唐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其作者受黄巢农民起义的影响,竭力否定君臣名分,谴责圣人,鄙弃名利,反对忠孝伦理道德。校注者对原书作了校勘、标点、分段、注释等。
我们看中国历史。大凡一个时代看重向传统学习。则社会安定。个人价值也能实现。如果我们抛弃传统,一味高歌猛进、则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孔子是一条线,把中国历史串起来。没了孔子、中国文化就像一条断了线的珍珠,满地乱滚。生活中常读《论语》,想想孔子的话,也许我们的心态会好些,智慧会多些。如果你要我为人生开一个神奇的方子,我开不出,但我可以负责地说:读孔子。虚心听孔子讲人生,确实有益处。
现代人需要佛教。因为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烦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摩擦冲突无所不在。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竞争与和谐的关系明显失衡。佛教可以为人类矫正这种文明失衡提供助力。因为佛教在解决人生问题上有许多思想宝藏。佛教作为一种人生宗教,一种人生哲学,比西方神学更能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要。
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本书包括正文和注解两大部分。正文选用杨伯内峻《论语译注》本,并参考其他版本校勘。《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故题解首先介绍分章情况,再逐章解说大义,如该篇内容有较为集中的主旨也给予说明。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编定当在
本书所引用的所有案例都是发生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真实事件,虽然有些可怕与残酷,然而其深层的内核一旦被打开,那么我们将会拥有战胜这种可怕与残酷的有力武器。这里是现代中国家庭中可怕的真实,有的已经凝固,有的还在延续。在现代和传统之间,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理解别人。解读只是一种努力。
学习哲学,能使人聪明。恩格斯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要有高素质,不能没有哲学,要做大事业,也不能没有哲学。学哲学,用哲学,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经验。 哲学的内容是什么?冯友兰先生说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人类精神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真、善、美。因此,哲学按研究内容来分,可以分为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与求美的哲学。 哲学道理是深刻的,形式可台是通俗的,形象生动的。本书的内容就是中国传统的智慧,撰写追求的目标有三:一是通俗,二是有趣,三是有用。不知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以及达到什么程度,只好由读者评说。
哲学是从古希腊产生。在古希腊语里边,哲学的含义就是爱智慧。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哲学普遍存在着误解。批评哲学的人要求哲学证明自己是科学,维护哲学的人则力图证明哲学是或者应该是科学,其实他们都误解了哲学的本性。因为哲学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以科学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哲学是造成误解的主要根源。 哲学就起源于人类精神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通达至高无上的自由境界的理想,亦即“关怀”的问题。由于哲学的对象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哲学问题无论从事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说,都是一些没有答案,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的难题。虽然如此,人类精神对这些难题却又注定了要永远追问下去。这就是所谓“智慧的痛苦”的意思,人经历智慧的痛苦,从而成其为人。就此而论,哲学是哲学史,哲学史是问题史。哲学不是像自然科学那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柏拉图的精神哲学》对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作了精练的介绍,既适合于初学者对柏拉图思想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也可为相关专业人士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柏拉图思想提供有力的参考,更能让广大读者亲密接触和认识二千多年前的柏拉图智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