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 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 金翼 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 察机 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对自由的阐释(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对法国大革命反思(革命的两个阶段),和对极权主义的预见(对卢梭的反对),这是本书极为重要、影响极为深远的三方面内容。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汇编了贡斯当至为重要的政治论著,包括《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适用于所有代议制政府的政治原则》、《论僭主政治》等,是国内仅有一本贡斯当的政论集,也是一本十分经典的学术著作。 贡斯当是现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他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统治以及波旁王朝的复辟,并曾在苏格兰跟随亚当 斯密等英国启蒙思想家学习。他的政治思想,既有法国思想传统中对抽象理念的偏爱,更有英国经验主义政治经验的审慎。在本书所收录的论著中,他赞扬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但对大革命如何收场,提出了自己的
乡镇党委书记如何治镇?如何在混乱的局面下搞好工作开局?如何做缠访群众的工作?如何在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如何破除乡村陋习搞好移俗工作?如何让群众筹资投入劳动搞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如何成为可能? 贺伟以 20 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 1900 多天主导乡镇治理实战为基, 用直白的文风细腻实录了他在担任大成桥镇党委书记期间如何在复杂的基层环境中找到治理的突破口,如何运用 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乡镇治理中的种种难题,带领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让大成桥镇社会治理从混乱到有序,经济发展从停滞 到崛起,基础设施建设从废弃到兴旺的 蝶变。 本书是 一部揭示乡镇政治生态的亲笔实录,也是一部基层治理的实战指南 ,更是一部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实操指南,揭示乡村振兴从梦想走向现实的关键所在 。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 讲学社丛书 第二辑,内容以 2010 年著名土耳其裔美国汉学家阿里夫德里克( Arif Dirlik )在清华园为 梁启超纪念讲座 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扩充而成。德里克教授从 全球现代性 的视角对 20 世纪初尤其是 改革开放 至今,中国知识话语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批判性的反思。其所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到社会学和人类学,再到儒学与国学。在本书中,它们都被理解为进入一个根本问题的共同窗口,即后革命时代的中国思想对文化与历史的调适。 全书共分八讲:前两讲通过厘清现代性、全球性以及历史等基本概念,说明了作者进行反思的方法论,提出我们的认识途径是 全球现代性 的视角;接下来逐次反思过去百年中国的社会史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以及儒学和国学等知识领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创新空间,也充分反映了改革时代的制度精神,释放了基层社会的活力。本书精选多位社会学学者的相关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具有代表性的产权研究,分析乡镇企业的生成结构和运行机制,深入阐释乡镇企业在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回答了产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乡镇企业的乡土性与现实性等重大问题。 乡镇企业的活力之源,在于它将各种各样的历史遗产、传统资源和本土策略与现行体制结合起来,也与外来制度融会起来,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创造,印证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的时代精神。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 拉斯卡斯问一个名叫斯密提的矿工: 人们对你们了解得这么少,你觉得奇怪吗? 他回答: 我觉得,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的生活运转,而我们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 看不见的世界林林总总:俄亥俄的矿业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钻塔,缅因州的外来劳工营,拉瓜迪亚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萨斯的肉牛牧场,加利福尼亚的垃圾填埋场,衣阿华的长途卡车司机,亚利桑那的枪支店,以及辛辛那提猛虎队的啦啦队员们。 啦啦队员?是的,她们也代表着你看不见的美国。
本书收录了马戎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发表的以民族问题研究为主题的11篇文章。讨论中国的 民族问题 ,核心的议题就是如何把 民族 这个鸦片战争后引入中国的西方概念具体应用到中国社会。本书的中心内容即为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接受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场景。其余各篇分别涉及族际通婚、双语教育、婚姻制度等族群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还有几篇介绍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概况、美国族群关系演变等课题。 本文集回顾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争论,深入思考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为民族问题的社会学、人口学和教育研究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个人幸福、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回顾了现有关于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的研究,并使用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和统计方法对当代中国家庭的居住方式和代际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过程、多代家庭在当代中国继续存在的原因、家庭居住安排中的性别差异和家庭网络、空巢对老年人的真实影响、女儿养老功能的提升、家庭养老基础的转变、双向代际支持及其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影响、孝道变迁与代际关系的转变等。
这是一部关于走路的历史。在作者索尔尼的笔下,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移动方式,而是一种探索,一种仪式,一种沉思。双足直立行走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古往今来的城市变迁与走路有着怎样的关系?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 行者 与那些酷爱漫步、健行的文人学者们又为何沉迷于走路这一如此质朴的行为呢?当行走将我们的身心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一切的问题便都找到了答案。索尔尼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优雅洗练的笔触,为我们编织了一部关于走路的独特历史,引领我们漫步于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学、社会思考等人类智慧之林,使我们沉醉于这一亘古不变的行为所带来的惊喜。
本书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撰写的一系列文章的汇集,主要阐述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又有何新要求、新特点;新征程上,如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等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广告恶俗?追随名流恶俗?带手机参加聚会也恶俗?到底什么是恶俗?恶俗与糟糕有何区别?跟愚蠢又有什么关系?如本书所说,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等各个领域充斥着的虚伪、俗艳和无知;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 本书延续了《格调》的毒舌写法,通过无情的揭露和入骨的批判,展现出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的特点 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尖锐刺耳又不失幽默有趣。虽然极尽嘲讽之能事,作者之意却不在于讽刺挖苦,而是希望借此唤醒大众、反省大众文化,本书因此称得上是一部警世诤言。
就近城镇化 是指原农村人口不是远距离迁徙,而是近距离迁移到家乡附近的市镇,主要界定为以地级市和县级城镇为核心的城镇化, 就近 主要是相对于跨省和跨地级市的长距离流动而言的。 就地城镇化 则更突出了农村的就地改造,即农民并没有迁移到其他地方,而是在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地区,完成了向城镇化、现代化的转型。 本书对就近、就地城镇化展开了细致研究,积极探索中国城镇化新模式,提出了 人的城镇化 ,为解决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减少城镇化的制度障碍、促进城镇化的合理布局与保障中国农业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参考。
《乡村旧事 田野研究札记》是作者在既往多年从事农村调查和研究中所撰写的学术随笔与札记的精选,分 转型世像 治理素描 底层游戏 和 研究杂感 四编,共23篇。内容涉及世纪之交及进入新世纪之初的乡土社会变化、乡村基层治理状况、农民的日常生活政治以及对农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等方面。其选题来源于田野,鲜活而直面问题,小故事包含大意蕴,文字凝练而有思想深度,深度的田野工作给人以方法上的启示。该书以一种独特的学术体裁与写作风格记录和思考了过往的乡村变革史,对当下的乡村治理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4》阐述了休闲研究现状、趋势及宏观背景,从居民休闲时间特征、居民休闲空间特征、居民休闲内容特征、休闲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对中国休闲发展环境进行了预测与建议。本书涵盖了最新的休闲发展研究成果,不仅加强了休闲理论研究,增加了我国居民休闲行为的实证研究,及时关注新兴的休闲产业,而且将中国国情与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相结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并为中国休闲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分析预测。
本书是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的代表作。书中介绍了法国农村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前农业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着重阐述了法国的土地制度、圈地的形式、畜牧业和农耕的结合、农业革命的进程。
数世纪以来,效率一直是公共舆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希腊人眼中,它是政治和社会运转的方式;工业革命早期,亚当 斯密将其视作提升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时至今日,它则被奉为公共生活的首要目标,公民对其痴迷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从赤贫社区到富裕阶层,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被对效率的疯狂崇拜主导了。在关于重要公共产品的激烈讨论中,效率成了推进政治议程的重要代码;在面对无法兼顾的情况时,它帮助公民和政府做出取舍。后工业社会究竟有何特质,能赋予效率如此显要的地位?效率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效率? 国际关系学家贾尼丝 格罗斯 斯坦直面后工业社会的这一迷局,通过与公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公共教育和全民医疗保健这两个窗口,披露各个领域对效率滥用的现象;在国民安全的重大课
本报告分为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主报告主要围绕我国 6个科技创新中心进行研究,专题报告主要是汇集了近年来区域科技发展研究团队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撰写的一些研究成果。 主报告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巨文忠、张淑慧完成,第二章由张淑慧、李莹、巨文忠完成,第三章由冉美丽、赵成伟完成,第四章由许竹青、李莹完成,第五章由于良完成,第六章由张淑慧、王罗汉、王伟楠、李莹完成,第七章由陈诗波、王雅兰、娄华伟完成,第八章由王伟楠完成。 专题报告各章分工如下:第九章由巨文忠、张淑慧、赵成伟完成,第十章由陈诗波、陈亚平完成,第十一章由巨文忠、张淑慧完成,第十二章由巨文忠、张淑慧、王伟楠完成,第十三章由张淑慧、巨文忠完成,第十四章由许竹青完成,第十五章由冉美丽、刘冬梅完成。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 大问题 ,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 西方崛起 的压力下 被动 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开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分裂的西方》围绕美国911事件以及随后美国入侵伊拉克,阐述了欧洲一体化的问题,特别提到了联合国的改革和未来。他指出,造成西方分裂的并不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险,而是现今美国政府的政策。该政策忽略了国际法,对联合国弃之不顾。这条裂痕已经贯穿了欧洲,也贯穿了美国自身。作者希望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差异,他以此为契机研究国际法宪法化,旨在探讨欧洲一体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