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是马歇尔 卢森堡沉淀近十年后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又一力作,本书延续了非暴力沟通的要义,但思想更成熟,系统而深入地讲解了非暴力沟通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既理解对方,又充分表达自己,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达到沟通目的。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很好读本。本书为《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首次翻译出版。
在本书中作者司马少林(萨林斯)旁征博引,梳理摩尔根之后百余年来西方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研究,涉及涂尔干、施耐德等影响深远的学者的亲属制度理论,尤其是建构论、解构论和族性生理学等。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讨论人类学亲属研究中的思想,而非具体的亲属制度研究技术或术语。他把这些思想放置到广义的西方思想脉络之中,延续他在《文化与实践理性》中提出的文化论。该书在国外已经引起较大范围的讨论,是我们理解近来诸多相关文本的一个关键性参照。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 乡村社会学 的讲稿,它尝试回答了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见闻,从日常生活、规矩礼数、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讲述了形成乡村人生活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提炼出如 差序格局 礼治秩序 长老统治 等概念,让读者由此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以及这个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但也产生资源枯竭、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问题。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实现能源永续利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世界经济提供不竭动力,已成为各国共识。中国的能源转型,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介绍十年来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分享中国能源转型的实践做法,发布本白皮书。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涉及乡村的文化教育与文化复兴、农民的自我组织与管理、乡村合作事业与乡村工业建设等内容,是有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一整套设计方案,而非仅仅是解决乡村问题的。研究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能够有助于反思现代化理论。 乡村建设运动也是一种内容广泛、意义深远的社会综合发展实验。《现代化视野中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拟以现代化理论与发展社会学理论为依托,用分析与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本书由崔效辉著。
女性主义疗法旨在增强个人权力,唤起来访者的意识觉醒,强调与来访者一起合作思考方案,实现赋权目标。作者劳拉·S.布朗教授系统又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女性主义疗法理论与实践,并以丰富的治疗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女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