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 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 下沉年代 ,相信 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 半自由 生活体验。
本书按照议题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业主自治、城市治理、城乡交错、对话 新社群时代 。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治理的最新基层实践的呈现,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下沉等,二是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思考,如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新社群生活等。如党建引领部分关注了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基层党建如何与陌生人社会相融合,党建如何转化为治理绩效等问题;社区治理部分关注到城市基层若干重要治理现象和地方实践,比如治理下沉、三事分流、文明城市创建等,提出了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等重要的创新性思考;城乡交错部分则聚焦都市与乡村结合和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社会地理空间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城乡交错地带的治理特点,并对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郊区新城问题阐述
在西方,中医向来被认为带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其效验有赖于人们的盲信。冯珠娣教授以她对于今日中国社会、知识界和医学圈的扎实深入的了解,在此做出了一番关于中医简明而精确的论述,回答了此前长久萦绕的一些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上的问题,试图超越生物医学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的价值。 此书以其2017年于耶鲁特里讲座上发表的演讲稿为基础整理而成。在大致分为 物、思维和行动 三个部分的论述中,她考察了现代中国理性化、科学化的传统中医学如何建构其真正的客体,医师们又如何诊察、思考和把握病理机制,以及如何根据 治病求本 以人为本 的原则找出病因展开行动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这番细致的考察中,东西方的对立消失了,系统化的中医学不再是神秘事物和伪科学,而是一套糅合性的哲
本书是吕德文(岛叔)近几年观察基层秩序及其变迁轨迹的结集。全书分为五篇,从观世态、众生相、看活法、察世事、探秩序等方面,对城管、警察、纪检、信访等基层秩序维护者以及对微腐败、黑社会、恶俗文化等基层失序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对暴力、规则、反社会等基层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解释,强调中国的基层社会甚为复杂,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两极世界,基层秩序往往是诸多力量、多重逻辑构筑的意外结果,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可能性,因此理解复杂中国,需抱有敬畏之心。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称为 低端全球化 。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本书围绕乡村振兴话题,邀请长期在*线关注、研究、践行乡村建设的十位专家学者开讲乡村振兴战略十堂课。从全球危机到中国战略转型中的乡村建设,从乡村遇工业文明衰到逢生态文明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 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观点进行了一次汇聚,为乡村振兴建设基层领导干部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现代社会为何不同于传统社会?这种差异的底层机制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吉登斯在本书中为现代性的制度变革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阐释框架,展示出人们对时间、空间、信任和个人亲密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已然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世界的面貌。 吉登斯提醒读者,我们正生活在一个 高度现代性 的时代,现代性的到来所引发的后果已经呈现出激进化的态势。只有理解了现代性制度和全球化的诸多维度及其背景下社会运动所具有的可能性,我们才能真正参透现代社会,审慎地处理现代性的挑战,进而迈向具有现实意义的 乌托邦 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迭代,人们不禁感到担忧:下一个失业的人会是我吗? 对于许多人来说,数字技术正在消除不需要技巧的重复劳动。本书像一部纪录片,用直白而细致的描写展示了数字化时代下真实的劳动场景:亚马逊仓库中跟随着扫描仪的节奏工作的拣货工人,游戏行业在场景一隅苦苦挣扎的金农,分散在世界各地却通过互联网协同合作的众包工人,以及那些活生生存在却被隐藏在算法背后的社交平台审核员。 人工智能或许并不能取代人类劳动。如果说数字化改变了什么,它只不过是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工厂。
入选新*读书年度好书、世纪出版年度好书! 《中华读书报》、《新京报书评周刊》、《新周刊》 澎湃、界面文化、凤凰网读书等媒体好评推荐! 小区是中国城市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 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广州花城花飞花》,主要以作者居住在广州30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视角,描绘四方风景皆入画的岭南传统、一年无日不看花的花城风貌、一汤氤氲市井味的风味美食、一街一巷漫光阴的羊城生活。花,是花城的底蕴;飞,是花城的鲜活;花,又是花城的繁盛。花城:花,飞,花!多么寻常的岁月篇章,又是多么独特的岭南个性。从寻常中感受广州的温婉,从鲜活中感受花城的丰盈。期待《广州花城花飞花》,带给您不一样的羊城视角。
这是一群 匠人 的故事。他们对手工艺传统的坚守,为 匹诺曹 注入了灵魂,他们是工业化、智能化的当下, 匠人精神 的最佳诠释者。他们是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 本书全景展现了手工制琴师的独特世界,在一个技术变革浪潮不断冲击传统行业的时代,在一个重视更快、更高效的商业模式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再现了一种奇妙而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方式,彰显了手工业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本书初版于1940年,是兹纳涅茨基对知识社会学的开创性贡献。作者意图建立知识人所扮演的各种专门角色的类型学,研究支配知识人行为的规范模式。其借助的核心工具是 社会圈子 概念。兹纳涅茨基指出,思想家不可能对整个社会,而是倾向于只对经过选择的部分公众发表言论。特定的社会圈子 给予思想家社会认可,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并帮助他形成自我形象。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作为 土木、水利、海洋工程 多学科融合的课程,要做到贴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家国情怀。因此,本教材以 大土木 方向为基础,以工程问题为导向,具备启发性教学元素,力求从实际问题出发,到解决方案中去,更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迁移和学术潜力的培养。该教材的编著过程中,在覆盖知识点基础上,对学生在课程中可能遇到的特点、难点有较为清晰的把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家国情怀。 本教材面向国家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将土木与水利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 大土木 高级专门人才。
本书是总结多年来未来社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撰写而成。书稿系统介绍了未来社区的含义、建设理念,分析了新加坡社区建设的多元治理、日本未来社区建设的智能联动、中国香港社区建设的绿色和谐等成熟经验,同时0以作者直接参与规划建设的多个未来社区的真实项目为例,从方案设计、技术应用、运营模式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未来社区建设的实践模式。 本书对未来社区建设的实际运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可以作为开展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业务的各类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管理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学习未来社区知识的辅助读物。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我们要抓住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更要抓住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构筑 大农业 大健康 大旅游 的发展模式,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美丽乡村出谋划策。 本书首先从国家意识层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其次,从农业产业的角度分析乡村发展的未来趋势;最后,通过案例解析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城市的管理正在步入 智慧 时代。近年来,人工智能开始更多地应用于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被用来破解治安防控、环境污染治理、交通出行等难题。在国家政策及社会进步要求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进程开始加快,技术与治理的融合已经从 管理 个人上升到了 管理 社区。本书将汇集人工智能在社区管理中的前沿案例,对人工智能应用在社区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弊端进行分析和评述。
本书以访谈形式,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对饶宗颐的学术、艺术大世界作了概括性描述。 从横的角度看,既展示了饶宗颐在史学、文学、经学乃至甲骨学、秦简学、敦煌学诸多领域的独特见解及建树,又呈现饶宗颐于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琴艺诸多方面的风貌及成就。 从纵的角度看,则于宇宙观、神学观、艺术观以及对世界万物的认识论,作深入的探索及讨论,颇多新创之见。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离不开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高速城镇化而没产生 贫民窟 ,土地要素以有期限使用权的形式参与市场配置,土地增值通过国家征收来实现 地利共享 等等,无一不显示我国土地制度的优越性。目前《土地管理法》列入修订中,中央安排的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同步进行。本书作者团队深入考察了一些地区的改革实践,包括缩小征地范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退出在内的若干改革措施,认为激进的土地制度改革将会让我国土地制度丧失优势,《土地管理法》需要完善,不必大修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