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中医向来被认为带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其效验有赖于人们的盲信。冯珠娣教授以她对于今日中国社会、知识界和医学圈的扎实深入的了解,在此做出了一番关于中医简明而精确的论述,回答了此前长久萦绕的一些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上的问题,试图超越生物医学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的价值。 此书以其2017年于耶鲁特里讲座上发表的演讲稿为基础整理而成。在大致分为 物、思维和行动 三个部分的论述中,她考察了现代中国理性化、科学化的传统中医学如何建构其真正的客体,医师们又如何诊察、思考和把握病理机制,以及如何根据 治病求本 以人为本 的原则找出病因展开行动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这番细致的考察中,东西方的对立消失了,系统化的中医学不再是神秘事物和伪科学,而是一套糅合性的哲
政策研究是关于社会生活的研究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政策研究实践性强,与学术性研究相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本书专门针对政策研究的特点,提供了一系列流程、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本书将政策研究比喻为在大海中的一段航程,分成七个阶段,分别是:发现和界定政策研究问题、对政策问题做STORM背景分析、合成现有证据、获取新证据、设计政策建议、扩大利益相关者参与、反思政策研究。每一个阶段,书中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现代社会为何不同于传统社会?这种差异的底层机制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吉登斯在本书中为现代性的制度变革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阐释框架,展示出人们对时间、空间、信任和个人亲密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已然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世界的面貌。 吉登斯提醒读者,我们正生活在一个 高度现代性 的时代,现代性的到来所引发的后果已经呈现出激进化的态势。只有理解了现代性制度和全球化的诸多维度及其背景下社会运动所具有的可能性,我们才能真正参透现代社会,审慎地处理现代性的挑战,进而迈向具有现实意义的 乌托邦 未来。
《治村》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探讨了当下中国诸多重大而迫切的乡村治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案。 当前中国乡村,乡村政治规范、基本社会秩序、土地利益分配、村社集体功能、乡村共同体塑造、财政资源使用、自给自足经济与互联网下乡等方面都在遭受挑战。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出现空心化和萧条化的同时,也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分化。乡村治理中滋生出贿选、富人治村、刁民化和社会排斥等等问题。 作者强调,在乡村政治、资源下乡、土地权利、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展开多元探索。探索的核心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农民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治村》涉及治理乡村的诸多问题,依据大量一手资料,集作者近年研究之大成,是该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3年)》是根据农村政策与改革情况统计报表制度调查数据整理、编辑的。本资料系统收录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和广东省深圳市)2023年农村基本情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情况、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情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农业农村部门名录家庭农场情况等方面的数量信息及统计分析报告,供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农村政策与改革情况。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十章:章 项目与社会工作项目;第二章 社会工作项目的策划与设计;第三章 社会工作项目的范围管理;第四章 社会工作项目时间管理;第五章 社会工作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 社会工作项目沟通管理;第七章 社会工作项目筹款管理;第八章 社会工作项目财务管理;第九章 社会工作项目风险管理;第十章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分别就社工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社会工作项目整合管理、项目管理模块与管理过程,以及社工项目管理所涉及的范围管理、进度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工作特性,就政社关系背景、项目双维去取向、质量双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社会工作项目管理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范围管理方面,将政社关系、社会化背景
《广州花城花飞花》,主要以作者居住在广州30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视角,描绘四方风景皆入画的岭南传统、一年无日不看花的花城风貌、一汤氤氲市井味的风味美食、一街一巷漫光阴的羊城生活。花,是花城的底蕴;飞,是花城的鲜活;花,又是花城的繁盛。花城:花,飞,花!多么寻常的岁月篇章,又是多么独特的岭南个性。从寻常中感受广州的温婉,从鲜活中感受花城的丰盈。期待《广州花城花飞花》,带给您不一样的羊城视角。
大力推进数智赋能的乡村文旅模式及实现路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培育旅游消费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浙江北大数字文旅联合中心实验室和中国旅游出版社共同推出的智库型产品报告《中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报告(2022 2023)》以 数智创意赋能乡村文旅的模式与路径 为主题,分为总报告、模式场景篇、解决路径篇、典型案例篇、人文论坛篇,对2022 2023 年全国范围内乡村文旅产业涌现的数字技术、智慧场景、典型业态进行专题研究,并对2024 年中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与研判。
本书初版于1940年,是兹纳涅茨基对知识社会学的开创性贡献。作者意图建立知识人所扮演的各种专门角色的类型学,研究支配知识人行为的规范模式。其借助的核心工具是 社会圈子 概念。兹纳涅茨基指出,思想家不可能对整个社会,而是倾向于只对经过选择的部分公众发表言论。特定的社会圈子 给予思想家社会认可,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并帮助他形成自我形象。
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政府行政部门的体制机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本书探讨的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正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由于组织间关系日益复杂,政府面临的诸多复杂政策问题,靠单一的组织、机构或部门往往很难获得有效解决。为了实现高效的政府治理,各级政府探索转变管理方式,完善部门间合作。为了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讨,本书基于资源依赖、整体性治理、无缝隙政府和博弈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建构了制度空间、合作机制、行为动机与策略组合的分析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政府部门间合作的行动逻辑进行分析。 本书全面梳理了政府部门间合作的组织路径和技术路径,深入剖析了影响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因素,并结合食品安全监管、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具体
本书在介绍运筹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系统讲解线性规划、对偶问题、运输问题、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经济解释、建模方法及求解和计算方法,并介绍图与树的概念、*短路问题、网络*流问题、网络*小费用*流的算法和中国邮递员问题及其案例分析,还介绍网络图的绘制、网络计划的关键路线及网络优化方法。本书实用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理工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MBA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广大企业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我们要抓住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更要抓住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构筑 大农业 大健康 大旅游 的发展模式,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美丽乡村出谋划策。 本书首先从国家意识层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其次,从农业产业的角度分析乡村发展的未来趋势;最后,通过案例解析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本书基于技艺和人工品的治理哲学范式和界面治理的理论视角,以北京市超大城市治理的变革实践为基础,尝试回答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何以可能,如何建构让人生活更美好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真正实现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 。通过建构多层次嵌套界面治理框架,提出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处理的战略议题、横向和纵向议题、自身议题、政民互动议题等核心议题,重点关注认知治理、关系治理、发展治理、基层治理、文化治理、互动治理、乡村治理、数字治理等内容,以期实现概念框架建构、理论阐述和案例研究三者统一,推动中国自主的超大城市治理知识体系形成,从而为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和智慧。
为确保2019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2021年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这两项硬任务。根据《中央农办秘书局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评估总结的函》有关“树立一批典型”的要求,在各省推荐的基础上,从前三批中央确定的试点单位中选择工作扎实、亮点突出、成效明显、具有示范作用的北京市海淀区等33个县(市、区)作为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典型单位,供各地学习借鉴。本书为先进典型案例汇编,对于全国开展农村集体知产清产核资有一定的价值。
《人文科学宏大理论的回归》是 格致人文 系列之一,其主编是英国著名学者昆廷 斯金纳。该书汇集了十位在思想史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分别撰述十章内容,从大理论的回归角度概述了现代一些主要思想家的思想方法、路径和意义,是现代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著作。 本书分析讨论的思想家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福柯、库恩、罗尔斯、哈贝马斯、阿尔都塞、列维-施特劳斯和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些思想家的研究涵盖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许多人文社科学科,并且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知名人物,本书每一章都试图简明而又清晰地阐述各个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并适当介绍了这些思想家与其他学术巨人之间的分歧、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离不开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高速城镇化而没产生 贫民窟 ,土地要素以有期限使用权的形式参与市场配置,土地增值通过国家征收来实现 地利共享 等等,无一不显示我国土地制度的优越性。目前《土地管理法》列入修订中,中央安排的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同步进行。本书作者团队深入考察了一些地区的改革实践,包括缩小征地范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退出在内的若干改革措施,认为激进的土地制度改革将会让我国土地制度丧失优势,《土地管理法》需要完善,不必大修大改。
全球各类自然、人为灾害事故频发,不但给民生造成巨大损失,也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不可避免地对政府的管理形成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的提升,公共安全管理作为一种行业和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广泛研究,本书正是基于这些研究的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具体介绍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理论、历史沿革,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公共安全管理组织、管理系统、管理阶段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公共安全管理现状,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政府及民间组织如何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如何制定有效可行的灾害减除和应变措施,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了解公共安全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延续几千年的乡村价值究竟怎样焕发生机?本书梳理了乡村为适应农业生产而产生,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教化等多种功能,并融合成有机整体。乡村衰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功能失调导致,乡村振兴唯有沿着乡村固有的价值体系,按照乡村本来面貌建设乡村,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带来乡村的建设性破坏。本书以乡村价值理论为基础,系统论述了乡村价值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目标的关系,总结了各地乡村建设经验,旨在为乡村建设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本书采用开放式创新理论模型作为基础性的研究起点,围绕两个研究对象 媒体组织 与 市场 ,引入新制度主义分析、产业经济学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等研究范式构建研究框架,力图勾勒出媒体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各类创新类型与场景,探察媒体组织与外部社会主体之间竞合协同机制,以及媒体创新过程中的困境与难点,尤其关注创新行动者的 主体性困境 以及这些困境形成的机理和原因。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阐述了农村、城镇与都市的关系,讨论了土地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和乡村工业的发展问题。指出 差序格局 和 皇权与绅权 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探寻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虽然本书的写作距今已有近80年,社会格局大变,但依然有被当下的我们再次深入阅读的价值。
林章林老师撰写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构建与管治研究》深入剖析了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旅游与文化、体育、商业等有机融合,为打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这对于推动城市空间的优化建设,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