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辜鸿铭*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这就是《性爱的起源》、《国王的起源》两本书的来历。这次校读书稿,发现不少文章都提到,某某问题待日后写专文专著时再予以细究,可见写作时过于克制,不想在这些随笔上耗费太多时间。当时的想法,主要是积累材料,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提供线索,发表感想则居于次要地位。 幸好留下了这么些随笔,使得我当时的感想、发现有所记录。后来由于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我闭关八年的打算未能如愿。2009年,我着手《中国的疼痛》、《中国站起来》两本书的写作,稍晚又动手写作讨论文化战略问题的《圈子决定格局》,这三本书都是介入当下现实的主题,我重新进入被问题纠缠的状态。目前,颇有点执著于文化资源、文化权力、文化’战略、文化产业的研究,读书均有功利目标和学科限制,也就是只能为正在写作的主题读书。那种漫无边际的、享受
本书主要由“给英国听众所做的演讲稿”构成。第三、四章是在剑桥大学“本地夏季讲演会”上讲演(1918)之修改稿;第五章为在“不列颠学会”及“鲁利塔埃·赫茨演讲会”上之讲演稿(1918),原题“美国的哲学观”,曾由“不列颠学会”出版。本书曾部分被译成德文(1936)与意大利文(1939)。 可以用一棵树来比喻阅读此书后的感受:如果美国的民族性格和信念是大树上的叶子,那么乔治桑塔亚那在书中向读者描绘的不是叶子的颜色、形状和脉络,而是将笔尖对准了大树的生长环境。桑塔亚那以其出众的才智写出的精彩文字,成为美国人的书。
《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是作者于1960年在布朗大学为“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 ColverLectures)所做的主题演讲,显示了其在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古典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在演讲中,他对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著作所涉及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他的主题演讲分为三部分。部分,他回顾了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探讨了对人的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后试图对希腊文化的特征作出界定。主要涉及人类学学科史上“摇椅人类学家”这一代人的研究,第二部分则主要谈及希腊人类学的问题。从哲学著作中分析希腊人的思想观念。第三部分围绕涉及希腊神话人物的戏剧、诗歌等材料来分析希腊文化所具有的“一元”与“多元”等九对二元对立的关系。
清末民初时期,美国人亚瑟?史密斯以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在华居住达半个世纪之久。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以西方人的视角,撰写了《中国人的国民性》一书,描绘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中国人性格图景。 《中国人的国民性》于1894年首次出版,很快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并在中国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存在民族劣根性、是否需要改造国民性的大讨论,这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领域的一件大事。中国现代化姗姗来迟的原因究竟何在?——这个国人激辩百年的难题,也因为“国民性”话题的触发,衍生出了“素质论”与“制度论”两派之争。 时至今日,面对中国社会之怪现状,面对依然频现的“道德危机”,社会上仍不时发生有关国民性的争论。中国人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没有人掌握终极答案,但亚瑟?史密斯的观察与论断,即使在今天,
手语是聋人的语言,手语对聋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手语和聋人社会产生的时候起,手语就对聋人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随着聋人社会的发展,手语对聋人社会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在聋校,手语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聋生通过使用规范的手语来达到学习书面语言的目的,是摆在广大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聋教育的发展历史。18世纪中期,聋人在聋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大多采用纯手语进行教学。而到了1880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国际聋人会议上却认为手语的使用抑制了口语和语言的发展。结果是口语主义(运用口语、唇读法和残余听力,不用手势交流)占了上风,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受对聋童强调口语教学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全面交流”(或称“同步交流”)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是关于日本人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调研报告。该项调查始于1973年,每5年进行一次,到2008年为止,总共进行了8次。该项调查的内容覆盖了日本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政治、国际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通过对35年间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人们不难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人的思想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就此展望日本社会的未来方向。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的作者是NHK放送文化研究所。
切斯特 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本书结合当前我国人口处于低生育率水平的实际,分析了总和生育率长期走低对我国经济、家庭、未来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了产生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同时以宜昌为调研样本,分析超低生育水平城乡居民的婚姻状况、生育行为特征和生育变动趋势,以及不同类型家庭育龄妇女的生育史和生育意愿,并结合我国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研究了低生育率地区未来生育水平的变动趋势,以及提升生育率的方法。 本书对如何解决我国长期超低生育率水平,提高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云南民族村寨调查(27册)是云南大学组织多学科力量编写的一套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全面调查材料,内容包括各民族村寨的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法律、婚姻家庭、教育、宗教、科技、卫生、生态等方面。这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村寨基本状况的一个生动缩影,是全国继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民族调查的丰硕成果,它对了解和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25个民族共2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