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由社会和历史建构的,而不是由生理决定的。 本书为社会学家李银河编写的性学入门经典之作,全面梳理性学百年发展史,系统介绍性学代表人物与经典著作,详尽剖析性学知识点。基于性学领域前辈学者的研究内容,从个人、社会、政治、哲学多个层面综述分析性学这门年轻的学科。 从埃利斯的性心理学,到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从金赛的性学报告,到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性行为实验,从高罗佩的研究,到福柯的《性史》 李银河以她广阔前沿的视野,独立自由的现代意识,引领读者走入性学的世界。从了解性开始,了解我们自己。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精)》由恩斯特 卡西尔*,顾名思义,《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 人的问题 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在第二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人与其说是 理性的动物 ,不如说是 符号的动物 ,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第三章则着重论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 信号 (signs)作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 信号 改造成为有意义的 符号 (symbols)。
《人类学是什么》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马克 奥热这本书是对一种日常化的空间类型进行的人类学研究。 非地点 这个概念虽然听起来非常理论化,但其内涵非常简单,指的就是交通工具和大型商场这些缺少社会联结的空间。马克 奥热的文字有着典型的法国思想家风格,在细致的理论拆解中点缀着随笔式的灵光与巧思,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全面把握 非地点 和 超现代性 这些宏大概念的含义,也能够在奥热的散文化叙述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生发更敏锐的感受。 非地点 这一概念与福柯著名的 异托邦 ,流行文化中的 赛博空间 等概念有共通之处, 超现代性 也与泛滥的后现代主义有着共同的根源。通过使用这些跨越哲学与人类学,融合理论与日常的概念,马克 奥热试图对我们的当下境遇做出精炼的阐述。 相关评论或推荐(名家、知名媒体、原版书的推荐等;从多种角度
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全身长毛,*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猿类,即人类。莫利斯把人类称为 裸猿 ,作为动物来研究,从起源、性行为、育儿、探索与游戏、争斗、觅食与进食、梳理与安抚等方面探讨了人类的生物行为。面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裸猿的反应是什么?他的反应与猴类和猿类的反应有何异同之处?他在哪方面有独特之处?他的奇特之处与他的演化过程有何关系?我们的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眼睛的颜色,以及我们的解剖特征,而且在决定行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每一种动物都从行为模式的继承中获益;没有理由认为,人会有所不同。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是普及人文社科科学各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重要”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学研究什么,是怎么做研究的?人类学有哪些分支领域,是怎么分化出来的?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说人类学在当下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类学的未来何在?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围绕着“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类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全球正在成为一个变老的世界,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变老的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强烈冲击,正日益超出年轻社会下人们的理解和想象。 老龄化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是,老龄化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冲击有多广?影响有多深?很多人对此仍然毫无认知或知之甚少。本书旨在引导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全社会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和观念。 本书面向全社会和全龄群体,主要目的是推动大家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 这是按需工人*可怕的噩梦。 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 她说, 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 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 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本书是一部医学人类学的研究作品集成,分为书斋与理论篇、田野与实践篇,围绕医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把疾病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作考察,研究不同时空下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行为,及借用相关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理论方面探讨了不同的医学人类学视角、对民族医学的理解、公共卫生措施等,实践方面则有场所与求医行为的关联、对于乡村医疗的田野考察等。B
日本社会人类学教授栗本英世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非洲不同原住民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围绕早期非洲被欧洲国家殖民后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事件,深描其中的动机、原因和过程,分析 未开社会 与现代社会产生冲突的类型与性质,论证了战争与和平是不同空间社会中被创造出来的一种人类行为。
生成式人工智能(AI)来袭,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ChatGPT无所不知,Midjourney绘图惊艳众人,Sora视频创作无缝衔接 生成式AI将带来怎样的变革?你准备好迎接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了吗? 在《生成式AI 的革命》中,你将看到: 生成式AI到底是什么? 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你从零基础快速了解生成式AI的工作原理。 生成式AI是会带来就业危机? 哪些工作会因人工智能而消失,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充满变化的时代? 生成式AI的能力有多强? 实例展示它如何简化创作,让你理性认识生成式AI的潜力和局限。 如何与生成式AI共存? 探讨生成式AI带来的伦理和法律挑战,引导你思考人与机器的新关系。 这是一本面向所有人的 生成式 AI 通识读物 。本书让你不再局限于 怎么用AI ,而是带你思考如何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时代下生存和成长。无论你是否拥
目前,药物滥用正在阴影下撕裂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家庭、社区和友谊。尽管我们对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其外部社会、经济条件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但关于药物依赖的个人经历及其治疗仍存在许多未知。近年来,新的药物疗法既带来了康复的新希望,也引发了对药物滥用的担忧。 当走出诊所后,药物成瘾者的生活将被如何重塑? 人类学家托德 迈耶斯在三年时间内追踪了不同身份背景的青少年接受药物治疗的经历,并且结合临床研究、医学资料和民族志产出了关于成瘾的知识。作为一种生活经验和知识对象,药物依赖常被定位于诊所中,当然,它也在 别处 家中、同龄人群体、街上 我们面临着成瘾、青少年以及治疗人类学的困境,而这些青少年的故事将告诉我们关于 治愈 的可能性。本书尝试重新讨论药物依赖以及这种成瘾的生活经历如何
民族志研究大量依赖的是匿名的信息源。研究结果往往只是由研究者报告,读者无法看到原始数据。史蒂芬 卢贝特作为一名法学家、庭审辩护专家和法务伦理学者,对民族志研究中的证据问题提出了系统性质疑。他研读了大量民族志作品,评估了民族志作品中证据的使用(包括证据的来源、收集过程、呈现方式、可靠性等),并将其与法务实践中形成的认定证据可靠性的标准进行比对,发现大部分的民族志作品都缺乏事实核查。卢贝特针对社会科学质性研究中证明的本质,利用辩护律师的工具,基于当代研究文本和原始资料来源,探索了民族志叙事背后的故事。
《审美人类学》是国内审美人类学教材,主要涵盖“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审美人类学关键词”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新趋势”三个专题内容。作为一门复合型交叉学科,审美人类学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有效整合了美学与人类学,并超越其各自既定的局限性,是激扬学科新质的有力尝试,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审美与现实生活以及历史进步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教材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阐释,展现出了美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当代转向与发展前景,可作为文艺学、美学、人类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在《跟着人类学家漫游:探寻“边缘”文明》中,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10个世纪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南美洲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文明的后代相遇;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当地原住民的精妙哲学,他们是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已经过了45年隐居生活的智者不期而遇; 终,我们来到加里曼丹岛,看到东南亚“ 的雨林游猎民族”在为他们的传统生活争取一线生机。 理解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在21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我们的世界恐怕将会进一步同质化,变得平
上帝给了你一张脸,你却自己造就了另一张。 这句来自《哈姆雷特》剧本中的台词成为当下整形美容市场的一个生动注脚。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经济背景的现代人,为了变得更美更年轻,像购买一项日常服务一样选择整形美容手术。这种 美貌的神话 如何在消费革命的推动下愈演愈烈?本书指出,从芭比娃娃到韩流,美容经济的背后是全球化背景下审美观的折射;而中国女性对美的认知和身体实践,则进一步呈现了中国社会文化史的意涵变迁。
认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时代正在悄然改变着认同的这一特性,当代边疆民族地区认同的基本特征却是多元性和流动性。本书以云南这个中国多民族聚集的典型省份为研究对象,将民族认同关系和认同方式归结为两个层面:对国家、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坚守——认同的坚守;各民族交流互动、开放包容的认同多元性——流动的认同。认同的流动与坚守交织,形成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认同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格局。云南各族人民认同的多元性和国家认同的坚守与执着精神,是云南各民族对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特殊贡献。
《瑜伽:活在源头的秘义》由(印)斯瓦米·辨喜著
江村在世界及中国人类学、社会学史上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村落。我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在1936年夏在此进行了人类学的田野考察并写作了闻名世界的作品PeasantLifeinChina(《江村经济》)。一直以来,江村人生活的发展变化持续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中外人类学、社会学者都不远万里来此进行学术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有不计其数的研究者到访江村,而费孝通本人更是通过共计二十八次重访江村来推进其新的学术生长点。在江村调查八十年后,本书作者以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的方式考察江村的社会生活,并在时间和空间中追溯江村的社会变迁轨迹。在方法论上,尝试提出一种场所追溯的民族志实践,进而通过时间人类学的讨论去理解社会变迁。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所所长赵旭东教授作序,庄孔韶、王延中、王建民、思沁夫等多位中外人
本书通过对人口政策特别是生育政策历史的考证,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以来的政策再现,包括当年政策出台的背景、决策的制定、可能产生问题的预判和应对的决策选择等,阐发政策的全貌、精神实质和所起的作用,做出实事求是地分析。
本书是对胡适关于人生、社会、文艺、教育等方面的散文、演讲及论文的收集和整理,展示了他以人的启蒙为中心的思想发展轨迹。在书中,胡适更多的是真诚劝告和谆谆教诲。他面向未来,深信如果每人都多做小事,多研究问题,这个世界会一点点变好,如果为个人多争一些自由,就会为国家争到自由。
在这部 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 ,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象征的贫困”,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控制社会”(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 大多数人现在 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