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辜鸿铭*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是关于日本人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调研报告。该项调查始于1973年,每5年进行一次,到2008年为止,总共进行了8次。该项调查的内容覆盖了日本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政治、国际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通过对35年间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人们不难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人的思想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就此展望日本社会的未来方向。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的作者是NHK放送文化研究所。
《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是作者于1960年在布朗大学为“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 ColverLectures)所做的主题演讲,显示了其在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古典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在演讲中,他对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著作所涉及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他的主题演讲分为三部分。部分,他回顾了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探讨了对人的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后试图对希腊文化的特征作出界定。主要涉及人类学学科史上“摇椅人类学家”这一代人的研究,第二部分则主要谈及希腊人类学的问题。从哲学著作中分析希腊人的思想观念。第三部分围绕涉及希腊神话人物的戏剧、诗歌等材料来分析希腊文化所具有的“一元”与“多元”等九对二元对立的关系。
本书是辜鸿铭具有较大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人类经过千万年的努力,才将国家领导人关在笼子里,对他的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而摩罗却在经过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人类学视角的研究之后,大声宣告说:“远古时代,国王的权力不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玩弄权术的基础上,而是确确实实建立在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和利益的基础上”。摩罗认为国王以王权施行独裁,不过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三千年的事情,他大声说,“人们把独裁者的时代命名为文明时代,真是绝妙的讽刺”。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切斯特 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由牛津的安德鲁学院的6次课程讲座编辑而成,主讲者包括A.j.伊文思、安德鲁·朗、弗雷泽等著名学者。该讲座后来就以安德鲁·朗的名字来命名。《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主要讨论了人类学和古典学科之间的关系,如历史、文学、语言学、艺术、地理学、神话学等等,坚持将人类学知识作为探讨各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总共有 179 位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形成了诺贝尔奖中独特的“犹太现象”。犹太人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 0.3% ,但获诺贝尔奖的比例却占诺贝尔奖金总数的 22.35% ,尤其是匈牙利犹太人,被誉为科学大师中的“火星来客”。这些“火星来客”到达地球以后,怕别人发现他们的火星人口音,便冒充匈牙利人,因为匈牙利人在讲外语时口音特别重,而且他们的天才大多散居世界各地。 钱学森的老师“科学奇才”冯·卡门、化学家波拉尼、“和平之父”西拉德、“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当代罕见的数学奇才”保罗·爱多士等,全都是匈牙利人。
编写的这本《民族学通论》是一部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
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一部探究中国人文化基因的力作;一部具有文化穿透力、令人豁然开朗的“大历史观”。大视野:历史长河中的中国人性格的风土模塑。 大纵深:上下五千年中国人性格演进之踪迹。 大揭密:双重性格下的中国人生存之轨道。
叶长青(J. H. Edgar,1872-1936)系四川协合大学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著名学者。自20世纪初,叶长青对康藏社会进行了数年人类学考察,发表了多篇关于该地区社会、文化、习俗、人类学等内容的专著和文章。本书挑选叶长青论著中的精华加以翻译,内容包括《“雅拉”名考》《藏语音调系统》《打箭炉地区山脉概述》《理番边地》《金川族群类别》《华西语言的变迁》等,以及译者对叶长青人类学研究的论述。
本书系“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之一种。 人文精神表现为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和执着追求。本书用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的对话方式切入,探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历程,以及求善伦理价值取向的形成发展轨迹。在对话过程中,通过诸多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介绍了求菩价值取向的具体内涵及它在人们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同时探讨了如何培养人们对美的兴趣、如何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如何将美内化到自我人格中去,以此诠释了“求美”即为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臻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本书读者对象为青少年学生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大相扑”与“小一休”是日本人十分喜爱的两类人物,也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两个文化符号。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日本”与“小日本”是人们从世界范围或者民族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日本时经常使用的两个词汇。“大日本”更多地强调日本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追求扩大的精神和意识,同时也包括近代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强调自身强大的炫耀之意;“小日本”则更多地描述日本人的身材、心胸及他们专注精细、关注精微的精神和意识。两个词汇反映了人们从不同层面观察到的日本。 大相扑”所代表的正是不断追求扩大的“大日本”的意识;“小一休”所代表的也正是虽小不弱、极度专注缩小的“小日本”的意识。 我们希望通过从“大相扑”和“小一休”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日本民族渴望强大的“扩大”一面和偏爱小巧的“缩小”一
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员,她人口众多——据1990年统计,我国境內有660万人口,国外有十余万人;分布广——主要居住于我国的滇川黔桂四省,境外的彝族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历史悠久——无论目前学术界争论的南方土著说还是北方氐羌说,都认为它有几千年历史足迹。中国历代古籍中,记录了大量的有关彝族及其祖先的事迹;而13世纪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较早地把中国西南部这个古老又神秘的民族介绍给全世界。19世纪下丰叶一批法国人、荚国人、英国人先后到彝族地区游历,在他们漫长的旅途中,彝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语言文字,风土人情被写进他们的游记和历史著作。这是彝族次被广泛地推向世界,进入国际学术视野,成为国际学术界难得的文化人类学个案。20世纪以来,外国学者对彝族的考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