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辜鸿铭*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是关于日本人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调研报告。该项调查始于1973年,每5年进行一次,到2008年为止,总共进行了8次。该项调查的内容覆盖了日本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政治、国际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通过对35年间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人们不难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人的思想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就此展望日本社会的未来方向。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的作者是NHK放送文化研究所。
本书是辜鸿铭具有较大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是作者于1960年在布朗大学为“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 ColverLectures)所做的主题演讲,显示了其在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古典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在演讲中,他对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著作所涉及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他的主题演讲分为三部分。部分,他回顾了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探讨了对人的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后试图对希腊文化的特征作出界定。主要涉及人类学学科史上“摇椅人类学家”这一代人的研究,第二部分则主要谈及希腊人类学的问题。从哲学著作中分析希腊人的思想观念。第三部分围绕涉及希腊神话人物的戏剧、诗歌等材料来分析希腊文化所具有的“一元”与“多元”等九对二元对立的关系。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人类经过千万年的努力,才将国家领导人关在笼子里,对他的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而摩罗却在经过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人类学视角的研究之后,大声宣告说:“远古时代,国王的权力不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玩弄权术的基础上,而是确确实实建立在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和利益的基础上”。摩罗认为国王以王权施行独裁,不过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三千年的事情,他大声说,“人们把独裁者的时代命名为文明时代,真是绝妙的讽刺”。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由牛津的安德鲁学院的6次课程讲座编辑而成,主讲者包括A.j.伊文思、安德鲁·朗、弗雷泽等著名学者。该讲座后来就以安德鲁·朗的名字来命名。《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主要讨论了人类学和古典学科之间的关系,如历史、文学、语言学、艺术、地理学、神话学等等,坚持将人类学知识作为探讨各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总共有 179 位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形成了诺贝尔奖中独特的“犹太现象”。犹太人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 0.3% ,但获诺贝尔奖的比例却占诺贝尔奖金总数的 22.35% ,尤其是匈牙利犹太人,被誉为科学大师中的“火星来客”。这些“火星来客”到达地球以后,怕别人发现他们的火星人口音,便冒充匈牙利人,因为匈牙利人在讲外语时口音特别重,而且他们的天才大多散居世界各地。 钱学森的老师“科学奇才”冯·卡门、化学家波拉尼、“和平之父”西拉德、“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当代罕见的数学奇才”保罗·爱多士等,全都是匈牙利人。
编写的这本《民族学通论》是一部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
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一部探究中国人文化基因的力作;一部具有文化穿透力、令人豁然开朗的“大历史观”。大视野:历史长河中的中国人性格的风土模塑。 大纵深:上下五千年中国人性格演进之踪迹。 大揭密:双重性格下的中国人生存之轨道。
《换个方法读〈内经〉》按题解和核心内容两部分对中医经典《内经·素问》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现代解读,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独特的医理及其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重点以文化之源论中医起源,以阴阳五行之理论医理,以时空、气候论养生、治病,以天体结构论人体结构,以“天人合一”整体观论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先论中西医差异,再论中西医结合。读者可从作者富于哲理思辨而又隽美直白的文字中感受到《内经》的博大精深。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为方便结合原著学习,《换个方法读〈内经〉》另附《内经· 素问》原文一册,以利对照。读者通过《换个方法读〈内经〉》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也了解中华文化,进而热爱中医,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 亨 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引证丰富、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有据。
本书探讨性别与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方法。性别与发展是交叉于妇女/性别研究与发展研究两个不同领域之间产生的新的知识。作者从三个不同层面梳理了这门知识:其一,性别与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二,性别与发展经历了“妇女参与发展(WID)”和“性别与发展(GAD)”两个阶段;其三,性别与发展有战略性和工具性两类方法。这两类方法广泛运用于性别与发展项目中,对于实现性别平等和推动妇女发展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全书除导言和附录之外,共分为十一章。导言部分交代了著者的写作目的、逻辑思路、各章之间的关系和主要内容。 本书为从事与发展研究、女性/性别研究相关的理论研究者、相关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妇女工作者、大学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中国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下编则是实地研究与历史的探索。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笔者多年来探索中国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一些粗浅认识。关于民族学一词,欧洲大陆传统上一般称民族学,美国一般称文化人类学,英国称社会人类学,然而三者在研究对象、学科史及方法论等方面基本等同,很难说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各学派的学术传统和研究的着重点等方面不尽一致。因此本书行文中有时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并用。 西方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社会及其文化的研究,各有立论和见解。对此,可供我们借鉴,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对于西方民族学在田野工作中总结出的调查研究方法,如社区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以及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等,对中国民族学者也是有用的,但却有不足之处。
此书出版于1854年,然而问世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德国经济学中,历史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戈森在失望与痛苦之余,在1858年要求停止发行并销毁余书,以致该书曾长期下落不明、埋没于世。直至19世纪70年代,才由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发现并肯定了戈森学说价值与意义。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再版序言中(1879年),详细介绍了戈森的思想体系观点,并承认这些观点是先于自己的。自此之后,戈森的理论才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影响。l889年,戈森的著作重印发行,中译本就是根据这个版本并参照了英译本译出的。 全书共计四篇二十五章,篇论述享受与效用规律,第二篇论述交换规律,第三篇分析个人行为及福利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第四篇提出了有关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各种政策主张。
一、转型期的中国人既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二、社会转型的中国,政治还是那个政治,即处于原结构状态,经济却已不在是那个经济,文化也不是那个文化了,它们都发生了重大的解构;同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在发生着力度和向度不同的重构;即使在政治领域,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结构松动现象,如基层民主,社区自治和人才招聘等。三、转型期的中国人,是挣扎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理想信仰和世俗行为之间、理性和感性之间、生存发展和尊严保持之间,难以作出正确选择的人类。四、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向一个典型的市场社会迈进,所有市场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的市场社会,无不按照太极模式运行,即按照竞争机制(阴)和福利机制(阳)二者相互制约、互相转化的规律运行。五、转型期的中国人所处的自然人
本书通过分析俄罗斯民族在东西方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别于西方基督教的东正教信仰、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积淀,揭示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俄罗斯命运之路。此外作者还在书中讨论了战争的意义以及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的作用。
本文的第1章到第5章是本项研究的主体部分,内容概述如下: 第1章主要介绍本项研究的理论出发点,由于学者们对习惯权利的界定都比较宽泛,本文重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采用的是狭义的习惯权利的概念,即少数民族基于资源的习惯权利。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习惯权利的内涵、习惯权利的构成要素、习惯权利的历史追溯以及习惯权利的理论基础。 第2章主要介绍了习惯权利的类型化分析,将理想类型等类型化理论范式应用到习惯权利的分析上,将习惯权利分为基于自然资源的习惯权利和基于文化资源的习惯权利两种,并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3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习惯权利的运行现状,大体上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来论述了习惯权利目前的现实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分别是行政区划对习惯权利实现的影响、现代发展观对习惯权利实现的影响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