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 初期支气管肺炎 ,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 生命 ,而苗族文化要 灵魂 ,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从上古到现在,我们求神拜佛、狩猎、把宠物当家人、爱上二次元人物、给人工智能做图灵测试 从动物、机器到神灵,我们身边围绕着非人,而我们又一再把它们当 人 ,与之相处、依赖、责备,甚至为它们做打算。所以,我们为什么反复爱上非人类?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 在这本书中,人类学家韦布 基恩犀利地指出,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人机关系这样的现代问题也会被纳入历史和信仰的考量,仅存于想象中的神在今天越来越像不具有解释性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围绕在人身边的事物一直被人投射情感、灌注思想,甚至被要求做出判断、承担责任,直到它们拥有与人类相似的伦理地位。而人类也在这样的反馈循环中不断反思和定义 人 。 韦布 基恩遍访加拿大育空地区的猎人、热带雨林中的知翁人、北阿肯德
《时间之书》是了解二十四节气和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和经典佳作,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书写的属于中国人的“时间简史”。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背景和时间,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本书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 节气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和生存哲学,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和安身立命的参照。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了解节气的诸多含义,重获时间的节律和精气神,才能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生活秩序,在时间中获得安顿。 作家亲笔书写二十字节气书法,知名画家@老树绘制24幅节气插画,展现中国传统时间美学和浪漫。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
哮喘、食物过敏、花粉过敏、I型糖尿病、狼疮、多发性硬化症、克罗恩病 我们或多或少都认识几个患有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时至今日,这些疾病似乎变得越来越多,其普遍程度已经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人类似乎是从新近这些年才开始莫名变得容易发生免疫系统失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本书介绍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并对研究中提出的全新解决办法做了深入探索。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在战胜某些感染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也同时破坏了与我们共生的诸多有机体之间的平衡。人类变得更 干净 之后,反而引发了一些疾病。作为一名长期专注过敏与环境研究的科普作家,以及一名亲身尝试过不同疗法的严重过敏患者,作者以丰富的科学研究材料以及亲身经历,说明只有恢复人体内部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应对这一全球化的 微生物大缺
《月亮的另一面:一位人类学家对日本的评论》收录了作者于1979年至2001年发表的关于日本的人类学、神话学研究的演讲稿及文章,谈及日本的文化、艺术、历史、文学、生活,以及作者对日本细微的观察,并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日本的神话故事;在与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相比较的同时,揭示月亮另一面的日本,其文化的独特的一面。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源自我国古代先民对宇宙自然要素的朴素认识,被广泛应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等领域。《五行大义》为隋代萧吉所撰,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行学说最为权威的专著,也是研究中国五行思想发展历程的书,被英国汉学家和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评价为“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五行大义》对我国先秦至隋代五行学说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讲解,包括五行与河洛、五行与纳音、五行与干支等各方面的知识,文章醇古难懂,本书作者对《五行大义》进行了严谨有据而又通俗易懂的白话解读,有助于现代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知识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并进入了分类体系,1990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首次列出 知识学 学科类目,置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大类下的 G3 科学、科学研究 ,分类号为G302。1999年第四版、2010年第五版均保留了 知识学 类目。知识学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今对于知识学的研究是科学视角下的研究,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研究知识学对人们至关重要。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2004年后,作者开始在南开大学开展知识学的系统研究,形成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体的知识学研究团队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完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知识及知识活动的相关问题,本书整合各学科已有的知识研究成果,构建新的知识学理论体系,对知识环境、知识技术、知识组织等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知识控制论等新的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观察世界与体验生活的个体视角。 采用漫谈的形式,突出个人的体验色彩,根据作者走过的世界七大洲(包括南极和北极)以及中国34个省市区(包括港澳台)的经历和体会,通过人文地理的视角观察世界,感受人类与环境的丰富多彩,捕捉人生的体验视角,接触世界的方方面面。既是对人文地理学知识的具体化,也是世界旅行的游记随笔。在比较世界各地差异、特别是东西方特性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世界各地、宇宙万物的共性,这是一种 知行合一 加 天人合一 的观察与思考模式。 阅读这本书,在丰富人文地理学知识、了解修行者各地旅行体验的同时,可以沉浸于人类出现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文明成就,感受世界的演化过程。这种一边旅行观察一边阅读思考的行为,本身就是寻道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万年事。激发思考活力,
本书以赫哲族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挖掘、赫哲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及变迁关系为研究内容。本书考察探讨了赫哲族文化受旅游开发的影响,在对赫哲民族音乐文化、鱼皮文化演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旅游地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机制,探寻旅游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发展、更新和变迁转型模式。赫哲族这个具有典型性的个案分析,能够较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剖析旅游业发展与小族群传统文化互动的规律性联系,寻找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及其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探索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可持续道路,掌握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趋势及发展规律。
解析GPT落地实践,揭示“人机关系”重要范式 彼得·李及其他两位合著者分享了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的诸多应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现了一种可能出现的人-机相结合的“关系”范式,在本书中,这种“关系”范式被描述为结合了医生、患者和机器的“三方模式”。基于此,本书不只是提出了见解,也不只是阐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见解和问题会促使我们每一个读者作为人类个体,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何以为人”和机器“何以为机”的本质问题,进而也会拓展至“何为新型人-机关系”的问题。 重新定义未来医疗——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将如何颠覆医疗行业,甚至重塑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研究院负责人彼得·李全球力作,探讨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将如何颠覆医疗行业。全书以前沿研究为
本书会带我们走进一个光怪陆离而又令人心生敬畏的脑科学前沿领域:全意识与脑死亡之间的 灰色地带 。处于这其间的人往往遭受了严重的脑损伤,或是中风或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等)的受害者。他们中很多人已觉察不到外部世界,他们的医生也认为他们已没有思维能力。然而,却有数量可观的这么一群患者,在他们破损的脑中存留着意识的痕迹。跟随欧文的讲解,我们会看到许多精彩的案例,同时也会和他一起思考伦理、法律甚至生与死的终极问题。
著名学者钱理群长时间关注、参与志愿者活动,研究志愿者文化,本书是他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全书由 历史篇 理论篇 和 实践篇 构成,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代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改造和志愿者活动的历史过程,深度阐发了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对 志愿者运动 乡村建设 农村教育 乡村文化重建 打工子弟教育 平民教育 等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展开了独到的分析和总结,是我国目前*部系统阐述 志愿者文化 的著作。 志愿者组织近年来发展迅猛,遍布城乡,在众多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当代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正面力量和潮流,预期还会有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这本书是我国关于 志愿者文化 的*套书,系统、深入、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针对性。 ;但广义的志愿者运动本身,还存在广泛的理论和指导思想问题,长期没有得
什么是一个“活”的神话,它的功能是什么?我们能用神话来帮助缓解我们的现代焦虑吗,还是它们加重了我们的焦虑?在《指引生命的神话》一书中,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将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知识应用到对神话的解读,并将神话思维应用到对人类历史、东西方文明、战争与和平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解读中。他用超越人类社会中各种幻象冲突的真理贯通了古今中外的智慧,探索了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遍神话的持久力量,并回溯了从原始时代到当下的神话创作过程,从中提炼出了神话同一的模型及其中蕴含的智慧,以带领读者用永恒的神话智慧来应对急剧变化的当下和未来。本书是坎贝尔很重要的一本著作,是他自选的经典文集,汇集了他一生重要的学术思想,他用亲近大众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热情洋溢的情感感染着聆听者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无法与他人直接分享的主观意识世界。我们的物理大脑究竟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意识的?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通过追踪大脑一天的活动,讲述了科学界关于意识的新发现,向读者揭示了“意识”的科学奥秘。 从早上醒来,外出遛狗,到办公室工作,夜里做梦,作者探索了我们的日常经验是如何被转化为细胞、分子和化学信号的,并由此探究了大脑如何塑造我们的独特自我这一永恒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