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 全书分为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七辑,囊括368张珍贵的藏书影像,69篇文辞优美的版本杂谈,清晰梳理中国近现代版本常识,提供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 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本书是美国上百所大学论文指导课程教材,是一本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的完全指南。作者何塞 L. 加尔万曾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在39年学术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多步骤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献综述写作中。 本书内容分为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初稿撰写、综述终稿准备四个部分。从对原始文献的分类开始,详细讲授了浏览电子资源、选择检索主题和文章的步骤;分析定量和定性文献、整理笔记的技巧;准备写作、撰写初稿、使文章连贯的方法;以及吸纳反馈意见、编辑完善初稿、准备参考文献列表的准则。此外,作者还提供了11个文献综述写作范例供读者模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作为学期论文的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期刊论文和基金资助申请报告的研究者,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
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够站在现代学术的立场,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本书从目录的概念,目录的分类及发展演变,目录的编制、体例,目录的种类、功用等各方面,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分析论述,评价其优劣,指出其不足。全书体大思精,重点突出,资料详实。并对所涉及的目录、著作注明出处,使得本书同时具备很强的资料性和实用性。毫无疑问,直至今日,无论是了解、利用中国古代的目录,还是学习、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此书都是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2018年度《清史参考》所刊发文章的结集,取 以史为鉴 之意,介绍清史纂修和研究工作中的部分科研成果。书中共收录文章41篇,根据内容分为政治、文化教育、人物、 新清史 研究四部分。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可读性颇高。
由郜同麟*的《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对宋前文献引《春秋》材料做了全面普查,总结了各书引《春秋》经传注的体例。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揭示了宋前文献中的《春秋》引文在思想史、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并藉助宋前文献中的《春秋》引文,在先秦两汉学术思想史、《春秋》学史、先秦两汉词彙语法演变和文献整理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本书系作者在国内外多年从事戏曲文献学教学形成的教材,是我国部公开出版的戏曲文献学概论著作。 戏曲文献学、戏曲史学、戏曲理论,构成中国戏曲学三大基本板块,代表戏曲学三个不同研究层次。戏曲文献研究是戏曲学基础的层次,是从事戏曲研究不可逾越的起步。近百年来,在戏曲史学与戏曲理论两方面各有相当的理论建树,惟独在戏曲文献学方面,忽视了学科建设,不曾系统总结、归纳戏曲文献研究的有关知识、理论、方法与规律。本书为戏曲文献学初步设立内容与理论框架,论述了戏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范畴、途径、方法等问题,阐述了戏曲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编纂学诸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方法,为建立戏曲文献学提出学科构想,为国学充实相关内容,为广大戏曲工作者、学习者、研究者与教学者提供参考。
本书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所做的元代学术史与文献学研究,重点论述金元之际的理学北传及对北方学者理学思想的影响,朱熹理学正统论在纪传体史书中的实际运用,元代策问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国学策问与朝廷时政的关系,学者生平学术及其诗文集的文献学研究,同时关注元代文献整理,总结《全元文》清理收录元人别集的规律和特点。该书涉及的部分学者、文献和领域,如郝经《续后汉书》、陈基与宣城贡氏家族,尤其是对元代策问的探讨,以往学术界未曾关注,属于开创性研究。全书史料详实,分析细致,结论合理,富于创见,体现了深厚的学力和审慎的学风,值得资助出版,以嘉惠学林。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书刊从传统形制转向现代形制。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尝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整合技术、设计、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中国近代书刊形态的变迁。全书分为五章:*章是技术角度的讨论;第二章是设计角度的讨论;第三章是对书刊文化意义的分析;第四章是对设计理念发展的分析;第五章是设计民族性性探索。研究得出 民族性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这一结论。在研究中,作者既肯定了精英文化阶层代表者鲁迅等的贡献,也充分关注了之前被书装史忽略的大众文化阶层代表包天笑等的探索。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拓展和深化了中国近代书刊史的研究,适合书史、出版史、传播史等领域研究者阅读参考。
历史故事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读史明志公民读本》精心选编了200则历史故事。故事中充满了智慧、哲理、伦理、道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爱国篇(屈原忧国投江、苏武持节牧羊等)、立志篇(陈胜立志反秦、班超投笔从戎等)、勤学篇(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等)、敬业篇(李冰建堰兴蜀、祖冲之精益求精等)勤奋篇(纪昌苦练目力、沈麟士八十抄书等)、创新篇(子产坚持革新、西门豹除弊兴利等)、自重篇(列子拒收聘礼、卞太后教子自爱等)、自律篇(勾践卧薪尝胆、杨震 四知 自戒等)正直篇(赵奢义服赵胜、董宣决不低头等)、求实篇(李离舍命执法、祁*公正举贤等)等等,分为上下两卷。 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读史明志公民读本》中所选故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力求以生动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描绘出多
本书系美国杨百翰大学韩大伟(David B. Honey)教授所著五卷本《中国经学史》的第三卷,起于南北朝,而断于初唐,以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为核心,历述了经学的分裂与复归一统。全书贯彻了韩大伟教授 聚焦领袖群伦的宗师,例举举足轻重的先哲,并追踪他们身后的影响,借此概括各个时代的主要潮流 的写作理念,以及中西经学研究对比的视野。 全书体例谨严,既有对经学发展的宏观把握,也着重分析了皇侃、熊安生、刘炫、刘焯、孔颖达、颜师古等个案,填补了西方学界尚无中国经学通史的空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学史研究著作。
本手册适用于《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三版,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与应用部分,重点是文献标引特殊规则的应用。本手册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列举大量实例说明问题,对于某些特殊问题尽可能用实例加以解释,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所有实例均来源于 国家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库 。
《女法医手记》作者王雪梅,对生者来说,死亡永远是一个艰深的谜语,一本难以破译的密码。因为死者无法面对活着的人们讲述自己惨痛的死亡经历,因此死者和生者被一条看不见的但又真实存在着的鸿沟隔开了。这个世界上,只有法医才可能填平这条鸿沟。法医的天职就是用科学的手段,靠扎扎实实的本事,让死人开口说话,帮助他们将死亡的真相告诉活着的人们,做死亡的转述者。
本书是按照*对文献检索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教材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从事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和信息检索实践撰写完成的科技文献检索教材。《BR》 全书内容主要涵盖: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图书、期刊等十类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SCI、CNKI等国内外主要综合性检索平台,工具类软件,几十个学科的资源导航,学术论文写作及相关注意事项如国内期刊遴选体系,如何选择研究主题等实际案例解析,科技查新。
本书对先秦至晚清的家训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描述,并仿《四库全书总目》体例,对流传于世的每一部家训专著的作者、内容、版本、价值及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辨和评述,书末有《历代家训专著存目一览表》及《历代亡佚家训专著一览表》两个附录。该书是目前国内部对中国古代家训进行全面清理和描述的著作,对于从事中国传统家训、中国家庭史、中国家族史、中国古代教育史等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热爱家庭教育的一般读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这套《书目题跋丛书》与上述丛刊不同,以收集晚清以来重要、实用而又稀见的,尤其是不曾刊行的书目题跋为主,同时适当兼收晚清以前重要题跋专书的整理本或名家增订本、批注本;以提要式书目和题跋专著为主,同时适当兼收重要学者和著名藏书家所撰题跋的辑录本;以图书题跋为主,同时适当兼收书画题跋及金石、碑传题跋。在出版方式上,不采用影印形式,而是按照古籍整理的规范,标点排印,以方便广大的文史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阅读和使用。
本书由史证编、版本编和鉴定编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书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中国书籍的产生、初兴与发展、书籍的装帧艺术、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一般刻本书的鉴定、活字印本书的鉴定、抄写本书的鉴定等。本书可作为古籍普查的培训教材。
主要栏目有:经典重刊、原创报道、学术综述、争鸣书评、青年论坛。
本书是国家*统编文科教材之一。其特点是体系新、内容新、信息量大。本书分概论、源流、鉴定三篇,该书初步建立了中国古籍版本学的完整体系,全面论述了中国古籍版本的基本理信。其中,古籍版本学史、写本源流、雕版起源、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等内容尤富新意。 本书可供大学中文系作为教材使用,也是古籍整理、出版发行、图书馆学等专业人员以及文史爱好者的书。
陈垣先生(1880—1971)是四库学的奠基人。他是系统研究《四库全书》的人,也是直接接触过文津阁、文渊阁两部《四库全书》的人。他曾主持文津阁《四库全书》的清点工作,逐架逐函逐册逐页翻检过全书。他广泛搜集资料,详尽研究《四库全书》的成书过程。他在长达十年间,重点研读《四库全书》中未刊诸书,深知《四库全书》的价值和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有关《四库全书》的一系列论著。他的研究成果,对利用和研究《四库全书》,至今还有指导意义。由于这些论著比较分散,有些还没有发表过,知者不多。《陈垣四库学论著》就是陈垣先生研究《四库全书》成果的结集。上编辑录他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前期四十年间有关《四库全书》的专题论著和在其他论著中有关《四库全书》的论述。中编是《四库书目考异》和他编注的《四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