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书文化(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藏书家;藏书楼、藏书室;国家藏书与团体藏书;私家藏书;社会文明与藏书;文化情结;专业功力;修身与寄意等。
沈学植著的《图书馆学ABC》对全国图书馆系统的建设提出设想,并为各级图书馆的内部系统设置以及用具等提供详细建议。作者站在当时世界的视角来指导中国图书馆建设事业,不仅透视了当时世界出版动态,而且在图书分类上,引进英美 的方法等。关于图书馆的作用,在作者看来,图书馆不但要承担起为各类读者提供阅读的场所的作用,还应该担负起继续社会教育的责任。
本书分四章对数字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行了介绍。章数字图书馆,对数字图书馆缘起、概念、功能和国际国内的运用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介绍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实施情况,对数字图书馆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青岛市和河南省的典型模式进行了剖析;第三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四川的实施和第四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技术运用,着力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四川的运用管理情况进行讲解,系统、全面地介绍有关技术操作规范;附录部分,主要是引用了数字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有关管理规定。 目前,在国内学者将数字图书馆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案例不多、专著缺乏的情况下,作者进行了大胆尝试,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和遗漏难免。编
国外关于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一些图书馆联盟或组织相继启动了“电子资源网络统计与绩效评价”、“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价”等研究项目。研究者中既有相关领域的学者,又有从事图书馆实际工作的馆员,并且是在全国范围或地区范围,通过图书馆协会或联盟等组织与数据服务商、软件商等合作实施研究工作。研究规模更广、更深入,研究成果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也相对较高。 国内对于电子资源评价的研究起步于2000年之后。相比而言,我国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研究与国际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和空白,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远远滞后于电子资源市场的蓬勃发展。 本书综合参考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经作者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于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和增补后而成。
国外关于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一些图书馆联盟或组织相继启动了“电子资源网络统计与绩效评价”、“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价”等研究项目。研究者中既有相关领域的学者,又有从事图书馆实际工作的馆员,并且是在全国范围或地区范围,通过图书馆协会或联盟等组织与数据服务商、软件商等合作实施研究工作。研究规模更广、更深入,研究成果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也相对较高。 国内对于电子资源评价的研究起步于2000年之后。相比而言,我国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研究与国际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和空白,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远远滞后于电子资源市场的蓬勃发展。 本书综合参考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经作者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于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和增补后而成。
杜定友是我国近现代卓越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活动家。他是我国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汉字排检法、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建筑、地方文献等方面皆有突出的理论建树。本书系统而详细地评述了杜定友的图书馆学思想及其在各方面的贡献,对读者了解杜定友的生平及近现代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很有帮助。
面向未来、面向实际需求、面向改革创新,近几年在国内外图书馆界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学说和实践。为此,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以“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创新与共享”为主题召开第2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本次会议聚集了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同行、科研学术界专家学者、政府管理部门和商业公司等多领域、多学科、多样化的人员,从用户、环境、需求、战略、人文、技术、商业、应用等多个角度探讨图书馆的发展,为正处于探索阶段的创新实践,或是各种萌芽状态的奇思妙想,甚至是剑走偏锋的观点学说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百花齐放,实现不同学术思想的交叉和融合,促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和传播。
本书为《编辑通论》的修订本。全书以分析编辑出版劳动的性质为基础,以自然主义贯穿编辑六艺,阐发了编辑心灵学的理论体系。作者认为:编辑出版劳动是社会化的、扩大了的写作劳动形式,其自然主义就是确认“言为心声”、“心与社会相应”。是补世之缺、纠时之偏的精神生产规律和精神消费的依次增长规律决定了优秀选题的生成;编辑必须走进历史捕捉反映时代精神的选题,并以“历史是衡量社会科学学术价值的自然尺度”的思想,透过作品进入作者的心灵,从而对书稿进行客观判断;其编稿应因作品之自然而美作品之自然,同时要按照“兄弟相混、姊妹错嫁”的汉文字无意识差错规律,做好校对工作;其版面和装帧设计,应遵守“形神相如、正奇有间”的静态视觉艺术规律,将作品送进作者所神往的境地。这样,编辑者本人也就进入了与天地同游的至
关于知识社区研究,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有人从技术角度,有人从社会角度,也有人企业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研究,本书则从知识社区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考察该问题。本书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全书除引言外共有七章。 主要研究内容: (1)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基础理论。阐述图书馆知识社区相关概念,并对相关术语进行辨析,对知识社区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介绍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理论基础,如建构主义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等。 (2)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应用模式。提出信息服务型、用户教育型、图书馆学研究型和学科建设型四种知识社区模式。 (3)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平台构建。从技术角度指出平台构建的理论框架、构建方法,平台的设计策略和实现技术。 (4)图书馆知识社区的规则设计。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探微》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同时,重点阐述了图书馆人力资源及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并结合当前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未来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概括。 本书共十章。章介绍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特征、作用、构成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内容、目标、现状,并提出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第二章至第八章系统阐述了图书馆人力资源规划、配置,以及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招聘、租赁、外包和图书馆的绩效、薪酬等刚性管理,馆员的心理、职业生涯等柔性管理以及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和风险管理等内容。以上部分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各章节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衔接有序。第九章是国外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本书介绍了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与目标;法律与经费制度;适应用户的需求;人力资源;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与宣传等内容。
本书作者大量收集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具体案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的形式,通过对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典型案例的实证调查与研究,概述我国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基本状况,总结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内容、特点和作用。指出我国目前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国外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加以创新。并就如何提升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质量给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我无法告诉你们,我是如何写下自己的故事。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有着其独特的背景与包袱,等着你去勇敢地扛起或放下。对于那些迷失自己的道路后又重新发现生命的召唤的人,历经艰辛得到成果后的欢愉才更经得起细品与久藏。我可以向你保证,自我探索与努力的旅程,是世界上值得走的一条路。而且我也可以向你们保证,只要还能够呼吸,就应该去满足你灵魂的渴望,并且与他人分享你的快乐,这些事情都永不嫌迟。 在写作的过程中“蜕掉”了那一层披挂了数十年的,像紧箍咒般紧紧缠住我的旧皮,真正脱胎换骨了。我常常害怕失败,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而且过于羞怯。现在,我甩掉了这些枷锁(至少很多时候如此)。几年前,我从未想过会写下这《现代图书馆数字内容管理与创新技术》,甚至动笔之前,都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今,所有的一切都成真了
动态模糊性不仅是图书馆评价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不可回避的极其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此研究的学者还不多,能查阅的文献也很有限,且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验证研究。本书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图书馆评价中的动态模糊性问题,也使动态模糊理论研究从理论走向了应用。 本书采用动态模糊数学的方法,将图书馆评价引入到动态评价的阶段,从而将图书馆评价的精确性与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这种方法具有普适性,对于其他组织的评价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宫廷藏书与私家藏书,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构成中国古代藏书史的两大主流。目前,由于古代私家藏书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研究宫廷藏书的学者则相对较少,以至于人们普遍低估了宫廷藏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事实上,与变更频繁的私人藏书相比,宫廷藏书以其相对的稳定性、连续性、丰富性与权威性,对古籍的典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开国之君大多重视宫廷藏书建设,致力于搜求遗书,以显其稽古右文的文治之道;宫廷藏书,是历朝历代藏书之主体,其数量多、质量优;历朝历代均设立相应的机构对宫廷藏书进行管理,其保存条件好,保存时间长,一般至朝代的更替才有所流散(当然,私家藏书也有保存时间较长的,如范氏天一阁,但*);图书一经入藏宫廷,其身价自升,为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