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当前博物馆发展趋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博物馆学的相关内容,既系统介绍了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在博物馆研究方面的积极意义,又论述了博物馆陈列设计、观众服务、文化产品开发与经营等博物馆实务,对新技术、新理念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应用前景以及高等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本书也做出了展望。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精)》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精选散文集,主题包括自然草木、日常生活、人生感悟等几个方面。本书分为五辑,即人间草木、闹市闲民、美食人生、旅行杂记、怀念友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汪曾祺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喜好和友人交往的一面,彰显了汪曾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这些作品鲜活自然,充满了人情味,真是文如其人,体现了他旷达真诚、淡泊从容的人生境界。
《延安木刻艺术研究》是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当这本专著最终要面世时,我的心情是忐忑复杂的:这份研究成果历经六年的时间,总算出版了,自己有一种释负的感觉,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的研究以帮助和关怀的人们算是有了一个交待,他们的期待和鼓励敦促我将这份成果整理出版。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将这份研究成果看成是我步入学术之途的开始,我总觉得它是一件习作……至今,我仍能自嚼其中的青涩之味,但步总是要迈出的。
《信息化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说》在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辅人、拟人、共生”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的一般理论,进而论述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基本概念及其互动理论,揭示了在信息科学技术推动下人类丰十会走向信息化的理论规律。 根据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书中还提出了“信息化应当适时迈向智能化”的新论断。 全书理论原创突出,逻有重要指导意义。《信息化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说》可供广大科技人员和高校师生学习阅读,特别适于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研究和学习。
在伦敦做访问学者的一年里,年轻的美术教师王晓予怀着对博物馆文化的挚爱,一有闲暇就徜徉在伦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得以寻到一般游客看不到的有趣,拍到无数珍贵的画面。她精选了伦敦十四家各具特色的小型主题博物馆,对它们的创建背景、收藏主题、场馆规模、展出形式、设计风格进行了介绍并配以全方位的丰富图片,即使不在伦敦也能身临其境纸上尽兴游!同时,她给出了45家博物馆最全的实用信息,让身在伦敦的你可以轻松开启奇妙的博物馆之旅。书后更附赠一张伦敦市地铁图,四十五家博物馆贴心标注,数条地铁线路的每个地铁站名都详细标注。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