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主编段勇现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本选题聚焦国内博物馆从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实践的转变,重在探索博物馆的智慧化实践之路,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及其架构、智慧博物馆的技术伦理规范等,从实践上探索智慧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从制度上研究智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建构等。该选题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了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前景,可作为文博专业的教材使用。
博物馆不仅是 物 的储存空间,更是 人 的学习场所。博物馆如何转型并为公众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已成为全球博物馆学者和实践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博物馆学习手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性探讨,从博物馆管理、运营、人员和设施等不同层面切入,为我们揭示了博物馆向 以学习为本位 变革的规划方法,帮助博物馆转变为21世纪优秀的学习机构。该书2007年问世,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二个版本,重点关注将学习和教育作为机构战略规划优先事项的理由,并通过由19位博物馆学习领域专业人士撰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为博物馆及相关机构提供开展学习变革的全面方法。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交互式展示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博物馆世界,参观者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过玻璃橱窗观看价值不菲的展示物,他们期待通过对亲自动手获得体验,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展示中,即融学习和娱乐于一体。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让人们能够接触真实的物品和场景,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欢。本书介绍了可动手展示的概念及其教育内涵,并对影响可动手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持续成功性的展示设计、财务、市场、操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活动和重要事项管理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探讨,*后对可动手展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全书从实践出发,为博物馆学相关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了操作指导。
本书从博物馆商标确权、维权和使用的角度对博物馆商标保护进行论述,同时分析博物馆品牌授权的特殊性和品牌授权过程中的权益保护问题,提出博物馆商标保护难点和立法建议,讨论了博物馆商标保护和品牌授权管理制度建设问题。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BR》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BR》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华中学术(2018.2 第22辑)》主要内容包括文学伦理学批评,文艺学研究,古代文学文献学,元明清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对外汉语研究,东亚文学文献研究。
《紫禁城(2014年第二期)(总第229期)》的「故宫视点」,奖带领我们一探「十二美人图」的奥秘。
本书以江南地区“博学鸿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学人群体中典型人物的思想特质和治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出清初知识界与主导的两股“实学”学风交汇、碰撞、融合、定型的发展历程。本书将“经史之学”作为考察“博学鸿儒”学人群学术思想的切入点,旨在契合该时期学人的治学重心与知识界的显学门类,并从中求取其普遍遵循的“崇实”特征。 全书考据严谨,史料丰沛,文笔流畅,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适合相关研究人员参考研读。
本文试图从功能联系的视角来重新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通过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找出了单中心、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本质区别在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差异:当城市群内集聚力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呈现出单中心发展模式;当城市群内扩散力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则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模式;当扩散力进一步发挥,城市间协同发展时,则呈现出网络化发展模式。进而,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厘清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区别,从而试图回答集聚力与扩散力的本质差异,以为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支撑。然后,本文对功能联系视角做了具体探讨,应该从何角度切入作为功能联系视角的测量。在明晰了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后,本文从功能联系视角来探讨城市群空间结构就变得水到渠成。最后,本文基于这样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单中心、多中心模式
《用户画像与博物馆用户体验》一书探讨了博物馆从“以展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年轻人作为主要受众的参观体验与内在动机。本书通过服务设计方法,结合Bartle玩家人格分类法和参观流程模型,采用快速民族志研究设计,从126名候选人中识别出社交者、探索者、成就者和攻击者四种理想用户画像。通过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数据收集,运用观察(服务旅行和影子跟踪)、访谈(情境访谈)及体验卡片等手段,详细分析了用户的参观体验。研究发现,每种用户画像在博物馆参观中展现出独特的内在动机。本书不仅为博物馆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型和方法,还旨在帮助博物馆管理人员和用户体验研究人员 好地理解和细分参观者,从而完善基于不同用户动机的服务设计方案,提升博物馆对公众的服务质量与吸引力。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组织管理、工作原则等专业知识。此次修订仍由原书主编王宏钧负责,在修订版中对原书章节作了较大调整,在博物馆信息化等内容上作了较多的增补,使该书具有了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系国家文物局文博专业教材之一。本书分为四大编,共二十四章。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组织管理、工和原则等专业知识。此次修订仍由原书主编王宏钧负责,在修订版中对原书章节作了较大调整,在博物馆信息化等内容上作了较多的增补,使该书具有了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系国家文物局文博专业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