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读者展现了博物馆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方式以及提升观众参与感的途径。随着博物馆与社会互动、公众联系的重心的变化,参与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以更具社交性和参与性的方式将物品、内容和语境联系起来。
老舍纪念馆不大,就建在老舍故居里,特色蛮鲜明,内涵很丰富。这里是老舍后住了十六年的地儿,是一处极普通的北京四合小院。这是老舍先生1950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从美国回国后,用自己的稿费换成一百匹白布购买的。当是是东城廼兹府丰盛胡同10号,后改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紧临有“天下街”之称的王府井。 老舍纪念馆收藏老舍文物全,丰富,如各种不同版本的老舍作品,他生前的收藏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先生在这个小院的生活和举动,老舍式的,富有个性,譬如:邀客*,赏菊进餐,养花养猫,丹柿小院的诗情画意,完全是老舍文化的一部分。老舍等身的著作,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篇篇字字真实亲切,像一部百科全书,感染和鼓舞着人们。
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讲座中,就讲演者的知名度、面向公众的影响力以及在普及与学术的结合、听众人数(在大学的报告厅举行)方面,声望、首届一指的就是大学达尔文学院的这个系列年度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主题开放,论述深入,叙述新颖,不守常规,多个学科就一个主题由各学科从多个视角来阐述,主题本身似乎不属于任何学科,比如 结构 起源 颜色 灾难 记忆 证据 时间 身体 等。 这里我们能看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真正有机结合,真正知识人的视野和素质,用我们通常很难想到的思考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提供对世界不断的新的解释。 讲演者有画家、舞蹈家、天体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小说家、神经系统科学家、控制论者、建筑大师、心理学家、作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江西省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它将历史、自然、革命三个博物馆合在一起。该馆藏品丰富、精美绝伦,包括有关古印、陶瓷、玉器、青铜器等详尽介绍。在历史馆中你能领略到推开历史之门的沉重与喜悦;在自然馆内你能探寻生命起源的奥秘、体验江西独特的自然风貌、观赏五光十色的地矿标本。 本书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该博物馆的绝佳工具。
假如你喜欢在都市中漫游,却忽略了光顾博物馆,你的损失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本书介绍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始建于1907年,是中国早的自然史博物馆,获得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其间陈列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等你来领略。现在就随着本书一起穿越时空,去遨游充满神奇色彩的生命世界吧! 未成年人将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各类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 让这套丛书带你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伴随你成长。
《上海文博论丛》是由上海博物馆主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文物类的期刊。从2002年9月份出版第1辑以来,至今已出版37辑。其内容包括“主题与专栏”、“新闻与发现”、“探索与分析”、“海上人文”等四个栏目,主要介绍了国内文博方面的*学术成果和*资讯,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容依旧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仍分“主题与专栏“等四个栏目。入选了秦潼“金玉华年本书是上海文博论丛第40辑。内--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陈燮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王姝婧“浅议莫高”。
假如你喜欢到书海中遨游,内心深处肯定有过很多感动和追忆,会与“鲁迅”这个名字紧密相联。那么,不妨来本书中的鲁迅博物馆寻觅先生的足迹,你收获的将是意想不到的丰饶。鲁迅的笔名有140多个,其间蕴藏了很多故事,你知道吗?一页页翻下去,你会发现,鲁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神秘,他和所有人一样,也曾顽皮放纵,也曾热血沸腾,也曾郁闷彷徨,也曾孤独绝望……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精)》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精选散文集,主题包括自然草木、日常生活、人生感悟等几个方面。本书分为五辑,即人间草木、闹市闲民、美食人生、旅行杂记、怀念友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汪曾祺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喜好和友人交往的一面,彰显了汪曾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这些作品鲜活自然,充满了人情味,真是文如其人,体现了他旷达真诚、淡泊从容的人生境界。
顾群主编的这本《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2014上)》为涉及民族博物馆理论、实践、文物、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等方面的论文集,概计20篇,深入讨论民族博物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民族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民族博物馆机制创新、民族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地方民族博物馆发展历程、当下民族类博物馆热点问题评析与解读、民族文物界定、民族文物征集与收藏保护、民族文物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旨在追踪全国民族类博物馆的行业轨迹,推出民族类博物馆的前沿学术成果,从而推动民族博物馆的行业发展。
《学术研究:中国城市遗址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首先收集、整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以及博物馆各个时期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模式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提炼出了国外现代博物馆在发展和延伸其相关社会功能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以及提升其所在城市旅游形象,以促进和激发游客正面游后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同时,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博物馆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博物馆的分类和功能做出总结,尝试性地界定并分析了符合今天大力提升城市旅游和文化竞争力背景下的富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博物馆新类型--城市遗址类博物馆,并对其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作出分析和说明。由此,《学术研究:中国城市遗址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提出了扩展旅游产品和体验是我国现代城市遗址类博物馆的未来经营理
志愿者是博物馆、美术馆等非盈利性组织机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后者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支持。本书为作者多年在博物馆从事志愿者管理的经验之作。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志愿者分类、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志愿者招募、志愿者项目管理等涉及志愿者的所有事务。在*后一章,按志愿者分类,作者详细介绍了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到上岗、考评等志愿者管理全过程,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实例。
《带你走进博物馆:阿克苏博物馆》是对阿克苏博物馆全面概要的介绍,分为历史沿革、精品典藏、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等部分。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使我们了解阿克苏地区的历史、民族民俗及文化。《带你走进博物馆:阿克苏博物馆》图文并茂,受众广泛,尤其适合青少年阅读。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未成年人将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各类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 让本书带你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伴随你成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众包、物联网、自然用户界面等一大批新媒体开始涌现。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媒介生态模式在新媒体“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下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个与平面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既有联系又有新发展的传媒时代。在这个各种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接受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也促使博物馆开始思考传播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陈列和简单的互动,而是利用各种新兴媒体掀开博物馆的屋顶,冲破博物馆的围墙,以更加开放和平等的姿态努力成为“资源的共享者”,鼓励博物馆与公众、公众与公众、公众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在新媒体的带动下,参观者可以用自己携带的智能手机查询博物馆藏品的详细信息,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可以利用有趣的移动应用获
本书是艺术平台系列中的美国博物馆之旅分册。书中以地理地域划分章节,是考虑参观者的交通便利;选美术为主题,则是满足多数读者的需求。参观博物馆的旅游须知,诸如地图、住宿、交通、开馆时间等,固然巨细靡遗;各馆之历史背景、建筑风貌以及著名典藏品也都有详尽的介绍。书中还辟有专文,谈论如何参观博物馆和领略各地区的艺术特色,另以专栏报道重要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等等、特殊作品的轶闻趣事、艺术小常识。它既是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也是我们期望读者参观博物馆时,因之而获得*收益的法宝。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一册在手,将使您尽览美国博物馆之风采。
本书为《带你走进博物馆》丛书之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辽宁省博物馆。包括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清宫瓷器展、明清工艺品展、中国古代货币展、辽代陶瓷精品展、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辽河文明展等内容。本书面向青少年、文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本书对博物馆的数字媒体工作采用了大量二分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专业知识对局部知识;道德 好 的基层参与对道德 坏 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有权力的对无权力的;机构对社区;活跃对被动。将博物馆视为媒体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大量研究文献,本书是针对这些文献的首本书。
本书介绍了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的10个案例,分别从发起者和消费者的角度讲述了有关运用技术和数字化的举措。这些内容是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博物馆学课程的架构工具。它涉及到博物馆创新的方方面面,从以观众为中心的服务业,如信息咨询处、移动式导览服务、基于无线网络的增强设备等,到展览体验,再到博物馆的后台应用,如集成电话、无线信号、数据库存储、通信接入点、会员资格及用户体验数据等。
作者在1982年和1985年曾跟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马子云先生等人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言传身教之中受益颇多。1984年和1991年又分别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在山东泰安举办的“石刻学“学习班、江佃扬州举办的”全国古代碑刻艺术传拓技法提高班“。在从事传拓工作的二十多年中,结合自己在故宫、扬州、西安等地学习和考察取得的经验,吸取了南北广阔不同的传拓技法特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西北地区气候特点的传拓技法。双利用多年来主管图书资料的工作之便,将历代金文及石刻文的拓本,选出其中有代表性者,以时代为先后加以排列并附以说明,编写了《传拓技艺概说》一书。本书分上、下编。上编重在介绍什么是传拓和传拓学、传拓法的起源、发展和完善过程,传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下编介绍传拓技法及其相关的知识,以期更多的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