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本书收录了超过250条墓志铭,大多实在英国和北美的墓园与教堂的墓碑上找到的。其中有名人的,也有一些普通人的,但都充满了智慧,言语押韵而幽默。包含了各种 精彩的墓志铭,或难忘,或感人,为你带来墓碑文化中 令人动容的鲜活例子。墓志铭是一种 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过去的几个十几里,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用来庆祝、哀悼、反思或是总结人生的机会。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目录学史》详尽阐述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并概括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人中国以后中国目录学发生的变化。全书贯穿着作者的目录学观点,即认为目录学是“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专门学术。他在《结论篇》中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特点是重分类而轻编目,强调撰写解题而忽视编制索引。他主张统一分类,编制主题目录,使寻书之法易学易做,目录学成为人人共知的常识。
自漢代以來,目錄版本學家為歷代公私藏書留下了數量龐大的書目题跋著作,这些書目題跋對於考察典籍的版本淵源、藏奔流傳、校勘輯佚等,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气莫不由此。然而,这些豐富的版本目錄學著作大部分未經整理出版,學者和古典文化愛好者普遍感到目錄學著作難得。有鑒於此,我社特精選了歷代有代表性和影響較大的書目題跋著作,約請學界專家整理出版,總名為《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前已出兩輯,每輯十册,共收書目二十六種,極大地普及了目錄學著作,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上海大学博物馆旨在建成为一座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富有特色、高水平、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大学博物馆。郭骥,黄薇主编的《近代上海小报图录(1897-1952)》主要是由上海大学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合作的,书中精选近代上海小报数十种,图文并茂,对各种报纸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本书也是沿着雲徒师《敦煌變文字义通释》的體例,以整个敦煌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些词语和俗字讹字等作了梳理、考證。为图既注意收集敦煌文献本身的材料,同时又盡可能选一些同时代的其它文献语料为佐證,有的稍作歷时考源。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释言语,这些词语有是民间口语词,或字面普通,但语义晦澀;二是释俗字、讹字,盡可能终结一些带规律的现象;三是释文化词语,徒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等不同参照系统,来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这些都是平日阅读敦煌文献随手记下的札记,取名《敦煌文献字义通释》,也是斗(月詹)附先师的骥尾,自惟读书不多,学识浅陋,见解愚庸,舆先师相比,差距可谓十万八千里,难可企及。这也是每每懈怠之际驱策自己不断学习的动力。雲徒师常以学问乃天下之公器教诲弟子,本书中或对先哲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