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整本书阅读 单元的指定书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习手册》以学生为读者对象,结合教材四大学习任务和课标阅读要求,提供关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较为完整的阅读指导和参考资料,切实解决学生 如何读、读完以后做什么 的问题,是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使用手册。
《人类知识原理》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著作。此书所论述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对后来西方哲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原书1710年出版。书中集中阐述了贝克莱(旧译柏克莱)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只要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就可以驳倒唯物主义, 移掉 无神论的基石。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事物只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存在于感知者心中,提出 存在即被感知 的唯心主义基本原则,宣称物质实体并不存在,而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避免唯我论,他肯定观念来自上帝,并认为观念的存在就证明上帝存在。
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当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这一。爱因斯坦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创立了深奥的相对论理论,而且为了让这一深奥的科学理论为更多的人了解,他写作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汉译名著本17)》。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对整个宇宙的一些思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思想史上精彩的科学理论。 该书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面世以来流传整个世界,多年来一直印行不辍。
本书讨论的是 人文的风土 ,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 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 的观点。论述周密,言必有据。
《词学概说 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是一部知识性作品。除了词的写作和欣赏方面的知识不属该书讨论范围,没有涉及,其余有关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在该书里几乎都谈到了。其中还以较多的篇幅介绍词的格律。由于词律和诗律有密切关系,所以附带也扼要地介绍了诗的格律。而词韵和诗韵也有密切关系,因而在书中也简要地介绍了诗韵。但是该书不是为了教人作词而写的。作词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除了需要懂得词的格律,还要具备相当的古汉语知识和历史知识,也要懂得写诗词的特殊修辞方式。这三者缺一不可。可是这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轻易能够掌握的。所以,在没有具备这三项条件以前,不要写旧体诗词,以免浪费精力。 词这种文学体裁是前人创造的,而从事词的研究工作,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前代词人及其作品。基
《族群与边界》是部族群研究的典范性著作,标志着族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在此书中,巴特及其他学者认为,族群并非是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固定化群体,而是在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群体的建构过程。因此他们把族群互动作为讨论的中心,认为族群认同不是独立的,而是人们持续的归属和自我归属的产物。族群认同的形成贯穿了吸纳和排斥的关系过程中。书中的八篇论文,所涉及的田野点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族群社会,但各项研究都贯穿着这种对族群的理解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研究方法。这本文集的出版,开启了人类学关于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问题的广泛讨论,直至当今。
作者从史料中提炼人物故事,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魏徵这一性格刚直、颇具胆略、有丰富政治智慧的政治家形象,其他人物如李世民、温彦博、尉迟恭、长孙皇后,也刻画得比较生动,呈现了贞观时政治清明、君臣和谐的政治生态。
他们的思想、品德、事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他们的故事,是对中华民族的禀赋、特点和气质生动、鲜活的阐释。 他们的名字,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光彩夺目。 他们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书写了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贤人物。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谈治学方法(精)》收录与治学有关的文章,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治学“四字诀”——致陈之藩、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致罗尔纲言、《国学季刊》发刊微言、一个 限度的国学书目、《清华周刊》记者来书等。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谈治学方法(精)》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王小波的杂文是值得也经得住反复细读的。真正能思想的人并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些文章游走于个人与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与理智、常识与哲学、逻辑与悖谬……的多重张力之间,形成了他风格独具的“小波体”。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过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被无数青年自愿充当“门下走狗”。他甚至成为很多人的文学导师和精神领袖,他的反对‘愚昧’和‘无趣’的主张已经成为无数青年的生活信条。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同性恋是一种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性恋者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无论从同性恋活动对家庭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还是同性恋者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同性恋研究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对中国同性恋现象的深入研究,其学术观点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肯定。本书是国内社会学界在同性恋研究领域早的成果之一。
所谓的文学经典,无非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真实、本质也极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所以,尽管它们风尘满面,却难掩生命的光芒。它们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身处现代的我们重新捧读经典的动力和意义。 在“浪漫古典行”之东方卷《千叶散华》中,作者用时而细腻而富有灵性,时而理性而冷峻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从日本的俳句到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语短情长、尺幅千里的东方神韵。拔开文字的迷雾,我们心动的始终是那些情感:有悲有喜,有声有色、有笑有泪。
本书作为本套《全集》的卷,收录了蔡元培先生1883--1910年期间的论著(函电、日记、编译等文除外)共139篇。关于蔡先生的早期论著,海内外有关研究者已进行了多年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大多数篇章已经编辑成书,出版流传。这次重新编辑,是在以往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作了重新考订的工作,根据手稿或初出版物校正了一些讹传文字,并增收了近年来新发现的佚文11篇。 这一卷收录的文章中,有蔡元培先生早期的科举考卷等古诗古文。在编注过程中,得到段宝林、张联荣两位先生很多帮助,谨在此声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蔡元培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为他的早期文章作注,实在是一件十分繁难的工作。在注释工作中,曾屡次请教名师大家,反复查阅有关文献,力求作出言之有据的解释。虽然付出了大量而艰苦的努力,但仍有一些字句,甚或段
本全集所收文稿,包括蔡元培先生撰写的专著、论文、诗歌、题联、书简、函电、批语、日记、译文及演说、谈话并口述的记录,当时由他主持制定或以其名义发布的重要公文、法规等。与别人合著之作,也收录在内。为方便读者,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和背景情况只作简略的注释,不予任何评价。题解置于页下,注释置于文末。日记则将注释置于每年后一日之下。本全集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理论精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