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 自然教育 ,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双减 之后,教育往何处去?本书是著名学者鲍鹏山从事教育近40年的思考结晶,他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等五个方面,回应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回答了: 1)教育的使命是什么?2)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我们该向孔子学习什么?3)素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是什么? 兴、观、群、怨 这四种精神为何如此重要?④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读元典和经典?⑤什么是好教材的核心因素?我们缺了什么? 本书指出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本书适合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以及所有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市民阅读使用。
通过技术创新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势能,以智能技术解决教育难点问题、增强国家竞争力已成为国际共识。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系列文件,包括对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的部署等,旨在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走向深入,以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升智慧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本书探索了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关系,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特征和规律,审视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为智能时代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指导。本书直接面对教育领域目前尚未完全展开的一些难点问题,例如,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特征和规律,人工智能融入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等,对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是一部关于县域教育的田野调查力作。作者依托从调研中获得的一线案例,以整体视野展现了当下中国县域教育的现状:从宏观层面的县域教育治理的制度与政策、县域教育体系的构成与运行,到微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与学校管理、教师流动与学生成长等。作者重点从学理上深入剖析了县中衰弱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县中振兴的独到方案,回应了县域教育为谁发展、如何发展这一重要问题。 本书语言平实、贴近读者,案例典型、发人深省,分析到位、切中要害。教育公平、高考制度、 双减 政策、校园霸凌、青少年抑郁等牵动亿万人心的焦点话题,书中均有涉及并予以深度讨论,其中不乏充满勇气的见解和分析。作者对县乡孩子命运的牵挂让人动容,对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思考令人赞佩。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时代的来临,我们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他们应该具有哪些核心素养?当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逐渐引起全球关注,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础。201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承担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专项,领衔5所高校90余名研究人员组成联合攻关项目组,共同负责研究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本书是该项目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之一,主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实证调查研究、现行课标研究、教育实践探索、核心素养框架建构等角度系统化地展开对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分析,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帮助社科类研究人员科学、高效地申请到基金,本书将系统全面的介绍*社科基金的项目类别和资助额度、项目申报的学科范围、项目申报条件、申报办法和程序。同时,从领会党的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使课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基础研究论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和学科建设需求,体现原创性、开拓性等方面为申请者提供指导。
批判性阅读,并且用批判性技巧进行写作,是所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必 备的核心技能。 本书旨在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把阅读、写作、思维能力提升到更高层级:第一,介绍批判性阅读与自我批判性写作入门知识;第二,制作 认知地图 ,以便在文献中找到方向、深入分析单篇文本、撰写批判性评述;第三,对论文所用文献的批判性评述进行结构化整理,并将这套结构运用于自己的论文和报告中。各部分包含大量实操案例,帮助读者融会贯通。 自2006年第一版面市以来,本书在学术界广受赞誉。第四版新增两章关于基本写作技能和高级写作技能的内容,全书更新并增加了许多示例,且更新了视频课等在线资源,以给读者提供更多额外支持。 本书主要面向需要为学位论文、口头报告、学术活动海报、期刊论文、开题报告、课程作业而处理发
本书是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促进男女平等和家庭建设制度机制研究 中子课题 构建家庭教育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与研究 的成果。子课题由中国儿童中心主持完成,通过理论研究、现状调研、区域性经验分析三个方面,梳理总结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角色、优势和职责,分析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探索有效的实践机制,旨在为 家校社协同育人 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是由美国26个州与全美41位科学教育*极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撰写完成的。它是对《K-12科学教育框架》内容的补充和细化。这些科学教育标准对所有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科学置关重要,理念具有很好的创新性,保证了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教学水准,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基准性文献。新标准凝聚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教育专家的智慧,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标准,通过创新性的科学教育理念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应对未来迅速变化的世界。新标准提出了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教育系统需要进行诸多改革以改善教学质量,其中包括修改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发展。科学教育共同体必须继续共同合作推进新标准的实施,并让新的科学教育标准落实在所有学校,并惠及全体学生。美国《新一代
《大先生于漪》是一部弘扬 人民教育家 于漪精神风范的融媒书。上海教育电视台在纪录片《大先生》基础上,重新整理于漪先生的系列微课《师范》、演讲录《学做人师》以及编创人员的采访手记等资料,记录了大爱无私、锐意改革的 人民教育家 于漪先生的为学、为事、为人之道,再现了于漪先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重要成就和影响。 本书图文并茂、音视频互动,捧读此书,可以悟师道,重温师者楷模的坦荡人生;捧读此书,亦可悟初心,读懂 大先生 何以为 大 。
本书呈现了作者对于课堂生活复杂性及其教育后果的洞察,为人们理解教师、学生和学校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书中的 隐形课程 概念,已经成为一个通行的教育术语。同时,作者对于课堂生活的开创性分析,也示范和引领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研究方法。书中另有对教育工程学范式、心理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等主题的深入讨论。本书1968年首版,1990年再版,截至2015年已被翻译为超过10种语言。全书共五章,分别是:例行公事、学生的学校感受、课堂中的参与和退缩、教师的看法、寻找新视角。各章均聚焦于课堂生活,同时又保有独立性。作者对于课堂生活复杂性及其教育后果的洞察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本书基于作品取样评价视角,发现并促进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升教师游戏的指导力及经验。以要素解构的评价方法,帮助教师看见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轨迹,总结游戏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以评价与教育融合的推进方式,呈现游戏策略性的指导,帮助教师科学有序地指导游戏。本书以案例的形式生动呈现幼儿游戏的精彩片段,指导游戏的组织、开展和实施,并系统梳理了幼儿活动室区角中的常见游戏,围绕关键经验,设计出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内容。
《探秘 汉字朋友圈 特级教师的 64 堂 字谱识字 课》一书,基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指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架构与实施,尝试改变 按部归类 逐字解读 的识字解字方式,提出 汉字朋友圈 字谱识字 等学习概念,编排为十个篇章、六十四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 认识 主人公 走进 朋友圈 点亮 思维场 梳理 关系图 等四个学习板块,试图通过穿针引线、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解读,力求还原和梳理汉字衍生演进的脉络,架起追根溯源、关联识字的桥梁,实现从纯粹识字到字理识字,再到字谱识字的 三度进阶 ,让汉字学习有源头可对接,有谱系可寻访,有理趣可品味。
关于教育,我们想要问的太多: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中国教育的病根?怎样以实验来推动教育改革?怎样才能破解 钱学森之问 ? 这一系列困惑我们的问号,*敢说真话的 武大蔡元培 刘道玉校长将在本书中为我们一一解答。本书探讨了关于教育的36个问题,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回答 是什么 ,下篇则着重回答 怎么办 。耄耋之年的刘道玉先生, 教育改革 是其一生的关键词,际遇、权力甚至岁月都无法从他身上夺走对教育改革的执着。本书是他穷尽毕生心力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的总结,其中渗透着他对教育的具有个人标识性的看法和态度,对教育改革的系统思考和探索,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抨击和建言。对于教育界和广大受教育者,这本书更像是一记警钟和一剂良方,提醒大家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附录)》由来自美国26个州的41位国家级科学教育专家组成的编写团队开发完成,是目前美国最新的一部科学教育标准,是指导科学教育的纲领性研究文献。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全美各州参与小组都给作者提供非常实用的反馈意见和指导建议。该标准的制定,对k-12年级的科学教育课程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科学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卷以附录形式呈现,论述了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该书的翻译出版将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科学课程设置以及科普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
二十年前对语文教育发出的声响,与当下能发生怎样的共振? 中国最早的现代文学博士,对文学与阅读有怎样的洞见? 经典名作是否还有不一样的理解角度? 本书在王富仁先生2006 年出版的《语文教学与文学》基础上修订而成,汇集了王富仁先生多年来观察乃至参与语文教育及其改革的所得所思,介绍了他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心法,独出机杼地评析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名作。 在这个灵魂略显寂静的时代,先生大言,总能震撼一二。
本书由五章组成,以项目式学习为中心议题,分别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什么,以及项目式学习应该如何设计与实施,并附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的11个项目式学习案例。该书议题集中,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强,完整地呈现了项目式学习的生态结构和基本面貌,为学校规划项目式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是学校教师设计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指南,为我们深化项目式学习研究,形成项目式学习研究的新思路、新举措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研究具有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