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紧密围绕心理健康教材内容,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受篇幅和不同版本的学生用书的限制,本书总体介绍该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要面临的心理困扰、一般性的解决办法等,然后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主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测验和活动指导等,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资料和备选活动。
如果上级的命令与我的良心相冲突,我是否应该服从?这是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都会扪心自问并深刻思考的问题。 1960年代,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斯坦利 · 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 以服从为主题 的实验, 打破了人们 对个人道德 的自信和对 自由意志的 迷信 。 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实验者招聘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告诉他们参加一项名为 “ 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 ” 的研究。他们充当 “ 教师 ” ,在实验者的指令下,当 “ 学生 ” 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对 “ 学生 ” 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尽管 “ 学生 ” 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坚持到后,对 “ 学生 ” 施加了强程度的电击。 米尔格拉姆改变实验的要素,做
本书主要以“图像”为线索,运用叙事研究、文化研究的方法,对发生于20世纪中国的关涉文学、美术诸领域的一组个案加以解读和剖析,主要涉及几方面问题:晚清至民国时期海派刊物“女性”主题图像的含义生成和图式衍变问题;早期媒体传播中女性肖像照的公共性与私人性僭越问题;“五四”背景下西方美术图像的引进、译介、阐释,与本土表达的衔接,这一过程所隐含的“五四”知识分子自我身份定位问题;20世纪中国女艺术家“自画像”与女性自我认知问题,20世纪中国美术的人文图式构建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身处生存夹缝中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家艺术追求的多熏性、分裂性问题,等等。本书经由相关个案解读,考察“图像”背后文化运作的迹象、内在意图及其在多方力量的制衡下形成的格局。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着眼于教学实际,针对文学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批评实践不足的现状,精选20世纪以来的批评理论14种,包括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叙事学批评、存在主义批评、形象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解构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等。全书从基本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组织内容,理论介绍系统、简明、容易理解,批评方法具体、实用、具有可操作性,作品解读典型、独到、可读性强。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的目的是加强本科生批评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力争使本科生通过本教程的学习,能够把握基本的批评方法和实际的批评技能,运用本教程所介绍的理论与方法解读具体的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适合于高校文学专业本科生
《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组织南方8省师范大学编写的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本书从测量不基本原理、测验编制技术、知名测验性能3个方面总结前人所编教材的经验,力求反映测量领域的当代特色。 1.辟专章介绍目标参照测验的理论与技术。 2.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一些测量学新观点。 3.增加了测验等值、题库建设、教师自编测验等实用技术的介绍。 4.加强了对我国学者在测量学领域研究与成果的介绍。 5.专章介绍了现代测量理论两个主要分支项目:反应理论与概化理论的新发展。 本书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测量课教材,也作为从事心理咨询、考试评价、人员评价、人员测评等工作的人员的参考书。
《执行文书样式》(试行)编排本样式体例基于两个思路:一是贯彻“执行实施与执行审查分离”的改革精神,体现立、审、执分开的原则,将文书样式分为三个部分,即“部分执行综合类文书样式”、“第二部分执行实施类文书样式”、“第三部分执行审查类文书样式”;二是在每一部分文书样式的归类上,以案件类型和程序措施的大致顺序作为划分标准,使执行人员一看就能明了所办案件的类属,需要采取执行措施的大致顺序和步骤。
经典名著足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行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中外经典名著,不仪能提高理论修养和写作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搦、领悟人生并获得智慧。 《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精装典藏版)》是一部帮助读哲陕速学习和掌握经典名著的工具书,精选150多部中外历史上名气、影响最深、流传最广、价值的经典名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等方面,并设置了“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名著概要”、“阅读指导”等栏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析,给读者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环境。 使其能够跨越鸿篇巨制的障碍,领略名著的风采,并为其深入阅读提供指导。 《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精装典藏版)》通过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英语专业教育在新的历史转型期的文化交融层面越来越肩负着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为不断深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和提供师资,我们立足于中国语境,用全球化的理念和视角进行教材设计,策划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立体化系列教材”。 《英汉散文比较赏析》具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鉴赏与批判能力;科学安排,系统设计;时代性、可教性、适用性等几个特点。
《跨文化视野下的古典音乐与世界文学》这本跨文化研究的作品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文学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学”、“现代音乐”(20世纪古典音乐专题)和“其他古典音乐”(除20世纪古典音乐之外的所有古典音乐)。这些也代表着本书所指向的三个板块。“文学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学”是“文学与音乐跨文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前者立足于文学,竭力挖掘出其中音乐元素的内涵,使得文学研究得以向另一维度延伸;后者则立足于音乐,体察到了音乐中强烈的人文关怀,使得音乐本身呈现出一种具象化的姿态,从而打破了传统上对于音乐“超验性”的论断,展现出音乐的一种全新的面貌。“现代音乐”和“其它古典音乐”的部分,不仅立足于音乐分析本身,更是结合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论
《元明辞赋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元代初期至中期南北赋风由差异走向融合、元代辞赋的复古与尊体、论元代辞赋“祖骚宗汉”的创作实践、论元代考赋制度的变迁、论元代考赋题目与创作、论元赋在赋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以颂扬为主调的明代前期辞赋等。
《解构之美》主要运用解构主义等西方后现代理论,探析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内涵及鲁迅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 全书共六章。章《从批判到解构》,从鲁迅整个创作谱系的宏观层面对作品的思想艺术进行外部观照;第二章《从典籍到文化》,分析了作品如何通过重释中国文化典籍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回答了“解构什么”的问题;第三章《从策略到方法》,对作品的解构修辞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如何解构”的问题;第四章《从“油滑”到“复调”》,深入探讨了作品的“复调”特性,并以此回答历来争论不休的“油滑”问题;第五章《从理性到非理性》,企图溯清鲁迅解构思维的思想渊源;第六章《从遮蔽到重现》,总结性地提出作品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与思想文化意义,是鲁迅文学与思想发展到后期的一个重要成果。
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家都生活于唐宋时期。这是继先秦两汉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个经典时代。秉持“文以载道”的精神,他们的作品为唐宋之际兴起的士人阶层提供了一套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曲折反映了当时即将形成以及已经形成的新型社会秩序。 本书将唐宋文学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脉络里进行重估,也对很多具体问题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李白能够写出了简洁鲜活、明朗自然的诗句与他的异族身份密不可分,激昂旷达的盛唐诗风与武周革命改变了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相较被简化的“唐诗宋词”,作者特别强调了古文与宋诗。它们使士人摆脱了出身门第的束缚,更加看重内自我的人格实现,表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对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现代小说史书写研究:以夏志清、陈平原、杨联芬为个案》围绕以下三个关键词——“小说”史,小说“史”,“现代”一一展开探讨。为完成这一目标,作者没有走东摘西抄的剪刀加糨糊的捷径,硬是老老实实通读了夏志清、陈平原和杨联芬三位学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著作,在这基础上对这三位学者进行了比较评判。单这一点,我们就得向她脱帽致敬。但是,她又不是死读书,她有我非常欣赏的阅读策略:一是她极其重视研究被人忽视的误读的“空白”和误解的理论“缝隙”。比如对夏志清,学术界已经有众多的研究和评论,但是,她发现学术界普遍认同夏志清的文学史写作对“左翼文学史叙事线索”的颠覆,强调其以“文学性”反抗“政治话语”的文化意义。
《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是一本探讨欧美文学以及欧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相比较的理论专著。
《水浒白看》是王路在经典史学和文学功底的一次集中展现,全书分“山林”“市井”“渔樵”三部分,对《水浒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人情世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路的分析看出了林冲的愚、李忠的厚、鲁智深的孤独……给读者以别开生面的感觉,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名著。
本书全面考察了清雍正皇帝谕旨、朱批、《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大义觉迷录》《名教罪人》等相关文献资料,对雍正的文笔交往和文学雅尚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一、雍正的文笔交往与影响考述,包括与康熙、张廷玉、鄂尔泰等人的文笔交往;二、《雍邸集》、《四宜堂集》作品考证及诗歌倾向,包括作品年代考证和对闲适、清雅及雅正之追求;三、《悦心集》诗文总体倾向与文学接受观,主要编辑目的为“静心、内省”,审美追求“言近旨远,辞简味长”;四、尚用为本的文学功能观,激进的“以文驭政”文化政策,对小说、戏曲的压制等;五、雅正清真、理法兼备的文论,包括理论的溯源、提出、内涵,与方苞之“雅洁”论之关系、影响等。
《译家之言:翻译乃大道》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选收余光中先生译论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学“四部曲”之三,但去初、盛唐诗的写作已有15年。鉴于中唐文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书并不像前两部一样是完整的专著,是“诗歌史”,而是由七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具有文学史性质,但本身并不构成一部文学史;而由于中唐文学在风格、主题及处理的范式上远较初、盛唐复杂,且诗歌、传奇及非虚构性的散文享有共通的旨趣,因此更不适宜称为“中唐诗史”。但这些论文却透过不同类型的文本和文体来探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就其性质而言与文化史或社会史等更大的领域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唐“文学文化”的一副气质独具的概貌。 简言之,作者认为中唐是中国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代”的开端。他这样解释:“中唐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时刻,又是一个新开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
《作文七巧》讲的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七种写作技巧。你可能会说:“这些手段,我早就听说过了。”可是,别人讲的,有这么精彩吗?王鼎钧学养深厚,写作经验丰富,他在给你“一瓢水”的时候,其背后拥有汪洋大海。他在解释抒情的时候,顺便写道:“身为读者,应该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他说‘我的血管连着她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他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他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又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他说他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