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音乐声学研究类教材。详尽地科普了人耳的听觉系统、音的发声原理和测量方法、各类乐器(包括人声和电子乐器)的声学特征,并针对音响设备和音乐厅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声学方面建议。
《唐代白话诗派研究》沿佛教白话诗从唐前(南北朝)至晚唐起源、发展、鼎盛、分裂的历史脉络,考证了宝志、傅大士、王梵志、寒山、庞居士等白话诗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版本以及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南北两宗的各自发展情况,详尽介绍了白话诗发展不同阶段作品的思想内容、特点、地位和影响。
安提丰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一位古希腊智者的代表人物。他是柏拉图的同母兄弟,是闻名雅典的演说家,流传下来的除了有十余篇演说词,还有三部悲剧作品。关于他的身平事迹,史书记述不多,而且颇多有争议。《释梦》《论和谐》《论政治家》和《论真理》但留传至今只有《论真理》的残篇两段。本书就这几篇做了详细的叙述。
本书为《马叙伦全集》的一种,是马叙伦的学术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出土前的五十年间,《老子》研究中最有分量的成果之一。本书采用本证和旁证相互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老子》,侧重校勘。全书征引各类版本,异文资料相当丰富;利用古文字材料,从形体结构解析字义;援引《说文》和各类文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训释。
马原《虚构》、格非《褐色鸟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莫言《生死疲劳》、贾平凹《秦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家及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完全被许多读者深入了解;而本书作者陈晓明先生,堪称是这片景观中独特的游历者。 因此,《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写作,不仅是批评,探索,也是在揭示一个学者精神成长的层层积淀;有冷静犀利的分析,更有诸多鲜活的个人经验流露其间。这是本书的特殊之处。另外,小说艺术、思想特质、历史语境共同揉造成的文学经验,成为作者打开读者阅读兴趣、想象力的关节点。
申丹著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探讨,梳理叙事学和文体学之间既相异又互补的复杂关系,揭示叙事学核心概念和分析模式的实质性内涵,廓清涉及的不同分类与研究视角,为文本分析做出铕垫。下篇为本书重点,聚焦于作品阐释,选择有代表性的英美经典短篇小说(美国短篇为主)进行文内、文外、文间的“整体细读”,挖掘其中的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本研究具有靠前前沿性,针对靠前学术界的相关探讨,纠正和澄清了一些理论上的误解和混乱,对文本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解读,阐释方法也具重要参考价值。
学者陈墨被誉为内地“金学研究靠前人”,他从武学、情爱、人论、艺术、文化、形象、版本及改编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品评金庸作品,著述颇丰。《版本金庸》专门谈论金庸小说的版本,重点是金庸小说的近期新修订版的评论和研究,解释金庸创作的新思路和新灵感。 《版本金庸》一书内容包括:《书剑恩仇录》新修版阅读札记,《碧血剑》新修版阅读札记,黄药师VS梅超风:情感与形象,《射雕英雄传》新修版细读札记,《射雕英雄传》旧版与流行版比较,以及《天龙八部》新修版阅读札记。
????张厚粲、龚耀先编著的《心理测量学》内容完整:心理测验的理论、方法以及编制技术全程覆盖、理论新颖:经典测验理论、概化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百花齐放。操作性强:翔实介绍具代表性的智力、人格、态度等心理测验,便于应用。《心理测量学》可读性高: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图表清晰、文字顺畅,既适宜教学,也能指导实践。
《李白研究论著目录(港澳台)》著录1949年至2018年香港、澳门、台湾的李白研究成果,大陆的李白研究论著目录请参朱玉麒、孟祥光[编]《李白研究论著目录》。 《李白研究论著目录(港澳台)》叙录香港、澳门、台湾的李白研究成果,在各地区条目下再细分为“作品类”(李白全集、选本)、“专书类”(研究专著、论文集)、“论文类”(专业、普及论文及综述、消息等各种单篇资料)、“文艺创作类”(含科普读物)、“硕博士论文类”五部分著录,均按出版或发表时间顺序排列。
笔迹学是一项以研究文字笔迹特点和人的内在素质之间联系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欧美国家尤其是欧洲大陆已有数十年的应用历史。 笔迹学是一门有利于人才潜能开发、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事业成功的实用性很强的科学。而作为一种综合信息的载体,笔迹也是一种值得人们重视、开发和利用的信息资源。 笔迹分析能帮助更多的企业招聘到更合适、更的人才,能为个人参谋到更能发挥自己所长,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位,能在人才开发的大潮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本书主要介绍了笔迹及其特点、笔迹学的概念与理论依据,笔迹分析技术设计,笔迹分析的特征体系,外笔迹分析的常用方法以及笔迹分析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等。
谢灵运,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433),是山水诗派鼻祖,精研佛学且有重要的建树,其思想贯穿于儒道佛之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谢灵运的著作和交游为中心,下编解读其思想与艺术创作。以此全面地反映谢灵运其人其文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芥川龙之介研究文集》选编了日、中、韩、英美多国,跨度近百年的芥川文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评论。其中包括小林秀雄、福田恒存、吉本隆明、三好行雄等文艺评论大家的篇目,也收入了年轻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芥川人生观文学观的;也有分析作品的作评论;也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跨界探讨芥川文学中的中国元素、韩国元素的;探讨芥川文学的海外接受的。
《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是作者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从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散文百余篇,分“中国古代散文”“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三部分,在篇首冠以“导读”,对散文之流变穷源竟委,以独特的视角与敏锐的触感阐释文本,次第展开。作者解读文章时,或勾稽创作背景,或追寻思想流变,抑或畅谈文学规律,调动不同的感官,综合各种视角,带您领略不一样的散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