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国词创作的鼎盛期。现在可考的宋代词人有一千四百余家,共计作品两万余首。由上彊村民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共收宋代词人八十三家,词283首。 本书以上彊村民的选本为底本,除了介绍作者外,并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注释的其他部分,除了注释字音、字义、名物制度以外,还尽可能将词作中的语典、事典注释出来,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审美兴味。
康熙皇帝对《智囊》倍加珍爱,赞叹其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将其列为禁书,因而在清时很少有普通人能读到。 《智囊》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此书在明末便风靡一时,多次翻印仍洛阳纸贵,收到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名人的推重和喜爱。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时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也是*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勘注释本。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目前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提出的 《易》本是卜筮之书 的易学观,《本义》卷首的九图,至今仍是学者热议的话题。可以说,不读《周易本义》,就无从了解易学在宋明以后直至当代的发展源流与脉络。本书以世界书局影印武英殿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此次推出的是简体横排精装本。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zui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zui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 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杰出的中国军事著作,也是《孙子兵法》后 孙子学派 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西汉时《孙膑兵法》尚在流行。但因历史上的种种经因,东汉以后便失传了。引起以后的种种猜测。有的说孙膑即孙武,有的说《孙膑兵法》即《孙子兵法》,总之是否定两个孙子和两部兵法的同时存在,否定《汉志》著录的 《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 。1972年,《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及其它先秦兵书同时
《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时流传至今的一部名著,虽然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题,可是实际上所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的历史事实。作者杨炫之不但熟悉当时的掌故,而且长於著述,敍事简括,文笔隽秀,足与郦道元水经注娩美。周祖谟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除校勘和分析正文与子注的工作之外,又做了必要的注释,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方便,成为现在较为通行的整理本。
《剪灯新话》四卷,古体小说集,凡二十馀篇,明瞿佑撰,开启了后世 剪灯 小说系列,并被各种小说选本收录,影响甚巨。作为明代第一部遭到朝廷禁毁的小说集,《剪灯新话》在国内流传比较少,但流播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区,对亚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传播目前一个罕见的个案。《剪灯新话》版本颇为复杂:现存国家图书馆所藏章甫言刊本、日本所藏黄正位刊本为早期刻本;朝鲜所藏《句解》本(底本为瞿佑晚年重校本);董康排印诵芬室刊本。今通行本为周楞伽校注本,主要依据诵芬室本,接近晚年定本,但早期刻本目前尚无整理本。今以章甫言刊本为底本,并将晚年定本异文悉数列出,必要时与唐传奇 源文 比照,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目前能体现创作轨迹的重要文本。
《南唐二主词》约成书于宋代,后世续有辑补,该集历来真伪混杂,词作的文字异同更为纷繁。后经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次子王仲闻先生搜罗该集众本,参稽多种相关文献,细加比勘,认真考证,对该集作了深入的校订和梳理。又经著名文史学者陈书良等注释、辑评、评析,更增加了对二主词的理解与赏析。书后还附编了散见他书的佚作,历代评语、本事资料及各家序跋和相关考证文章。校订谨严,注释精确,资料详备,辑评丰富,评析到位,为研究南唐二主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
《人物志》是魏晋时期刘邵撰写的一部关于人才品评方面的典籍。该书由三卷十二篇组成,分别为九征*、体别第二、流业第三、材理第四、材能第五、利害第六、接识第七、英雄第八、八观第九、七缪第十、效难第十一、释争第十二,全面论述了各类人才在生理素质、气质性格、政治才能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适合从事的职业,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方面鉴别人才,并对鉴别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及原因加以深入探讨,内容非常生动,从中既可以看出古代的人才培养、鉴别和使用理论,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当代人认识自我、了解他人、选择成功之路有借鉴价值。此次译注,对书中疑难字词及专业术语、人物掌故、历史事件等做了全面注释,并对原文做了翻译,生动流畅,适合阅读。
《申鉴注校补》,东汉荀悦撰,明代黄省曾注,今人孙启治校补。《申鉴》凡五篇,曰《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政体》《时事》论制治大要及时所当行之务,《俗嫌》评禨祥谶纬之说,《杂言》上下皆泛论义理,颇似扬雄《法言》。此次整理,是在明人黄省曾注释的基础上,对《申鉴》进一步注解,以《四部丛刊》影印文始堂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龙谿精舍丛书》本为校本。校注简约精当,足资研读之用。
王嘉所撰的《拾遗记》记载了上起上古伏羲,下至西晋末年的丰富而神奇诡怪的传说、故事,兼有志怪和杂录两类,因其成书较晚,已将之前许多神话传说的零星记载,铺衍成了情节婉转、辞藻华美的故事,如皇娥、赵高的故事等。其文采和想象,也开启了后来唐人传奇的先河。 齐治平先生的《拾遗记校注/古体小说丛刊》勘正讹脱,拾补佚文,对所涉史实、典故,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并试图透过对本书怪诞故事的查考,揭示其背后真实的历史。是目前很好的一个《拾遗记》校注整理本。
道家的炁功《内丹功》秘诀,都是口传心授,不见文字。写成文字时,都是用隐语和暗示。唯独《心法》一书,既想 独泄古今神圣未传之秘 ,又想 待有心者自悟 ,于是在表述口传心授的秘诀的同时,有意将文字按一定的规律错杂排列,致使粗心的读者望而却步。
《周易本义》是朱熹(一一三〇-一二〇〇)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注本。其成书和流传过程颇为曲折,学人们的评价也有所出入,值得介绍和分析。 白寿彝(一九〇九-二〇〇〇)《 周易本义 考》认为, 《周易本义》底初稿,大概在淳熙二年(一一七五)朱熹四十六岁时开始起草。这时还没有《周易本义》底名称,而称作《易传》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朱熹四十八岁时,《周易本义》 事实上的初稿 《易传》成。此是以《易传》与《周易本义》为一书,只是有 初稿 与 定稿 之别。 但距朱熹不久的陈振孙(?-约一二六一)《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却将 《易传》十一卷、《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一卷 分别著录,并说: 晦庵 初为《易传》,用王弼本。复以吕氏《古易经》为《本义》,其大指略同而加详焉。 这是说《易传》与《
《政论》《昌言》是汉代的两部子学名著,作者分别为东汉的崔寔、仲长统。两书关注点集中于东汉之社会政治,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很有参考价值。《政论》又称《正论》或《本论》,其主要内容是提倡节俭,反对官吏贪污腐败,主张地方官应久任,倡导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等。该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很大,仲长统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昌言》的基本思想与《政论》相类,仲长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主张实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制兼并,重视农桑以充实国库蓄积,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等。 两书均据严可均《全后汉文》整理,参以《后汉书》本传、《群书治要》、《意林》等,对文字做了严谨的校勘。两书附录文字或辑录佚文,或条述历代评议,很有资料价值。 孙启治先生在《政论校注》凡例中称:“今
《曹操集》分为诗集、文集、孙子注、附录四个部分,是曹操著述及相关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备的本子。该书是以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为底本,稍加整理和补充而成的。增加的《孙子注》,取自《孙子十家注》。附录则有《三国志》魏武本纪(含裴松之注)、江耦所编《曹操年表》以及节录自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的《曹操著作考》。
。
.
清代学者李光地于易学研究颇有建树,著有《周易折中》《周易通论》《周易观彖》等。《周易通论》共四卷,分为83个条目,其中,卷一、卷二主要阐述上下经六十四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周易》来源、卦名、卦爻、卦象、卦义、彖辞、占辞、对卦等;卷三、卷四主要论述《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涉及河图、筮法、图象、互卦及易传的思想内涵等问题。就内容讲,这本书可以被视为当时的普及读物,李光地就曾指出: 欲读《易》者,当先看此编,内有须先知道方好读《易》的说话。 相信,该书对于今天的读者研读《周易》仍具有指导意义。此次推出的《周易通论校注》,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榕村全书》本等为校本,除对《通论》原文加以断句校勘外,对一些重要、疑难问题施以注释,从而使相关内容更为丰富。
《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篇,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是陈邦瞻继《宋史纪事本末》而编写的另一部心事件为中心的史书。其中《律令之定》一篇为臧懋循补撰。本书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能扼要明确地加以介绍。此外还全文收录了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史上一篇很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