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今据民国《王忠慤公遗书》本影印,供读者参考。
《尚书》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录当时的帝王言论、政治制度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尚书》文字佶屈聱牙,非常难懂,所以,自汉代时,便不乏学者为之作注。在历代数量繁多的注本中,南宋学者蔡沉所作《书集传》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书集传》,又名《书经集传》、《书经集注》,《书蔡传》,共六卷。蔡沉为朱熹晚年高足,《书集传》的写作,就是在朱熹授意、在朱熹未完稿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书集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朱熹在研治《尚书》方面的心得体会。此次整理,以宋淳祐十年上饶郡学吕遇龙刻本为底本,以元德兴堂刻本、南涧书堂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校以元儒陈栎《书集传纂疏》与清官修《书经传说汇纂》。
鲁班经原名《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或《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 本民间工匠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 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 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 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尚书集注音疏》,清著名经学家江声撰。该书是注释《尚书》全文之作,初以篆文写成,后收入《清经解》本,改用楷体重刻,后于咸丰年间重校补刻。《儒藏》整理本以《清经解》庚申补刊本为底本,以近市居刻本为校本。由曲文、徐阳校点。是该书首次整理出版。
黄永年先生所著《古籍版本学》和《清代版本图录》为古籍版本目录学领域经典著作,其所收藏古籍亦颇多精善之本。古籍收藏尤重稀缺性,固须重点考虑版本精良、传世稀少之特点,然亦有其特殊性,即不能忽略古籍本身内容价值与使用价值。黄永年先生于研究古籍版本之余,兼及收藏,其特点是实践性较强,收书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专业性,因而积累起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具备较强的古籍版本鉴别能力。本书系黄永年先生心太平盦所藏之古籍善本精粹图录,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目,每书缀以版本简介文字,并附精选之该版本重要书影,由黄永年先生之子黄寿成教授编著,黄永年先生弟子辛德勇教授特撰代序推介。
《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易于诵读,内容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涵盖教育、天文、地理、历史、伦理道德及民间传说等方面。古人有云:「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幼儿识字课本,也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
仪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留下了丰富厚重的前贤著述。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保护民族典籍、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仪征市图书馆与仪征市地方文献资料研究会联合,对宋元明清仪征籍或与仪征相关的人士及著述进行了梳理、筛选,出版《仪征历代名人著述珍贵图录》。该书以人物为经,以著述为纬,共收录了100多位人士的代表性著述,以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形式,向公众彰显仪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公众 知仪征、爱仪征、兴仪征 的自豪感、责任感。
《使西纪程》 是清代*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所著。是其从上海到伦敦五十天的日记后经由自己整理而成,这些日记是郭嵩焘按照清政府指示 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向政府)咨送日记等件 , 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 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 的要求所记。全书分上下两卷,主要叙述了赴英途中的所见所闻,并掺入了个人感想,文中言到西洋也有两千年的文明,看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轮船进进出出却次序井然,不禁叹道: 条理之繁密乃至如此 。还盛赞伦敦: 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 宫室之美,无以复加。 从途经十数国的地理位置、异土民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 重商 对西方富强的作用,等等,日记中全都作了介绍,尽可能
《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是汤显祖思想和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是他带着对人世炎凉沉浮的深刻体验、饱含热情而创作的经典传奇。明代拟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在戏曲中,汤显祖对话本中门当户对的婚配情节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改革,把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压制、反宗法束缚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 汤显祖自称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盖因只有《牡丹亭》充分展现了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的人间至情。也正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精英对人类情感价值的共同体认,使得我们在四百年后重温旧典,仍能感受到其中折射出的人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