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定,是自清代以来*为通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其选目独到,取材广泛,选编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朝的二百二十篇古文精品,分十二卷,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经典,大体反映了古代散文发展的主要面貌;篇幅适中,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便于诵读。本书作为全注全译本,以权威底本核校,约请业内专家译注,每篇均有题解、注释、译文,每部被取材的古文献和每位古文原作者也均作题解,注释力求精当,译文流畅自然,希望有助于更深入地阅读欣赏这部经典。
这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新中文版本:经典版。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完善、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 《古文观止》编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 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 (吴楚材《例言》),因此选编时,他们 集古人之文,
《中国人的家风》是知名学者余世存写给当代人的个人成长、家庭教育读本,讲述了16个中国家族纵跨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传承故事,论述 家风 之于我们人生与社会的深刻影响。书中既书写了在中国社会引领思想风潮的精英阶层,如孔子家族、张天师家族,也有近现代人才迭出的显赫世家,例如以钱学森为代表的钱氏家族、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以贝聿铭为代表的贝氏家族。有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家族,也有看似平凡却具有独特对照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作者自己的普通家族。揭示百年世家传承不断的秘密,引领读者感悟 家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与助力。
楞严大义今释 有声书频道:https://e.dangdang.com/touch/products/1960446297.html?channelId=30010 《楞严经》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唐以来,仅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种,至于寺院内外的诵持讲习则更为普遍,有名的 楞严法会 就是据此建立的。《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由唐代般剌密帝译出。经中主要论述了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的理论,以及 二十五圆通法门 。明末高僧智旭评价说: 此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阅藏知津》卷十一)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严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注释、今译和串讲(用括号的方式标出)。译文力求信雅达,推陈出新,化古为今,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楞严经》白话读本。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章之美,美在何处?美在一丝一线,一经一纬。古衣,不仅仅是一件民族服饰,更是一种生活美学,它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 沈从文的前半生献给了文学;后半生投身于文物,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文物研究上,取得了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古衣之美》精选沈从文有关古代服饰研究的文章,既有对古人的穿衣打扮、中国服饰的发展史等宏观主题的概述,也有对缂丝、刺绣、织锦等工艺的细致解读。穿衣打扮背后是一种生活美学,一种生命的延续,凝结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气度、信仰、匠心与灵性。
食物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更是历史真切的见证。 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古代遗址中的美食与烹饪器具、文献记载中的饮食礼仪、壁画中的饮食场景、民间流传的饮食习俗 在 民以食为天 的华夏大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的每段历史进程都曾被食物撬动,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澜壮阔的过往。 肉类熟食让成汤军队 无敌于天下 ,周代列鼎制度标志着饮食礼制的高峰;汉武帝以麦继粟,为战胜匈奴打下了坚实基础,定型于唐代的 北麦南稻 格局则流传至今;宋元发达的海上贸易使茶文化在西洋蔚然成风,大航海时代辣椒、番薯、玉米的引入又养育了明清繁盛的人口。食物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食物的滋味就是历史的余味。 从食物看历史 跟随考古学者张良仁教授,以饮食为中轴,以朝代为线索,透视中国历史的嬗变;在舌与箸的方寸间,重演中华文
所谓 礼记 ,就是关于 礼经 的 记 ,即对 经 的诠释讲解,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就是这类的书。《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之从兄子戴圣编纂。《小戴礼记》,也称为《礼记》,凡四十九篇。本书是对《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全文注译。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出题解,扼要概括通篇内容旨意。其次出正文,正文的分节参考了北大标点本《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及各家译注本的分节,文字也参考各种版本进行了勘校,有调整者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再次出注释,注释兼及章句训诂与名物制度介绍,在引述各家说法时,为求简明,常见的郑玄注、孔颖达疏,简称 郑注 孔疏 ,其他注家或相关著作则引作者与书名,如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
做人太实在,就读《江湖丛谈》! 曲艺大师马连登曾因义子李金斗 做人太实在 而赠他此书。 此书曾一度被北京gong安用作侦破各类偷盗和诈骗案件的宝典。 这是一本醒世奇书,堪称反诈app的 祖师爷 。它向我们揭晓了一个真实的江湖世界,揭秘了江湖中种种套路和骗术,其中有的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我们闻所未闻;有的骗人钱财;有的凶险万分 使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同时又脊背发凉。江湖已改,套路未改;世道已变,人心不变。如今社会上的许多骗术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我们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原型。此外,书中还揭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行当内幕,以及奥妙无穷的人情世故,使人读来增长人生经验,避免吃亏上当!
《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早*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书中记载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原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酿造以至于烹调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概括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本书在石声汉先生《齐民要术今释》的基础上,为各篇增加题解,增补注释,并将译文补充完整。这是一个便于读者阅读和收藏的版本。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托丰富的实物及图像、壁画、墓俑等形象资料,与相关的文献记载互见发明,为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绘出清晰的轨迹,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的演绎和各兄弟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有极好的史料价值。
学者余世存写给当代国民的个人成长、家庭教育读本,讲述16个中国家族纵跨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传承故事,论述 家风 之于我们人生与社会的深刻影响。书中既书写了在中国社会引领思想风潮的精英阶层,如孔子家族、张天师家族,也有近现代人才迭出的显赫世家,例如以钱学森为代表的钱氏家族、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以贝聿铭为代表的贝氏家族;有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家族,也有看似平凡却具有独特对照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作者自己的普通家族。揭示百年世家传承不断的秘密,引领读者感悟 家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与助力。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 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 天下国家 体制,从 全球化 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人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 全球化 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 以人为本 的思想、 世界大同 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3000多年前的商朝祖先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习惯在甲骨上刻字,占卜问天。千年之后,祖先远去,但曾被埋藏的甲骨被一缕晨光照亮,于是我们发现了甲骨文,国内目前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什么是风?凤鸟煽动翅膀腾空而起,便有了风。 什么是念?整颗心都向你聚拢,想你时,我心无法思考其他。 什么是族?旗下一支箭,为同一面旗帜战斗的人,方为同族。 寻着甲骨文生动优美的线条,我们恍惚回到了祖先们创造中华文明的现场,看他们如何耕田织衣、占卜祭祀,如何送别亲人,又生养子女,如此生生不息,才有了千年后的我们,以及我们浸润其中的中华文化。 然而,甲骨文也是国内最冷门的专业之一,只有少数院校设置。本书作者李右溪是甲骨文硕士,学校那届学甲骨文的只有她一人,她一度担心甲骨文有成为绝学的风险。于是她写下这本书
上世纪初,列强环伺,为解救民族危机,国人形成了尚武之风,武术被称为 国术 ,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尤以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了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以七十余年武学实践,讲述他所师承的民国年间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的言行、造诣,以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武林中人的生活实情、习武者特有的思维意识和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身体训练法门。秘传与绝技之外,更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余音。 李仲轩(1915~2004) 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师从形意拳三位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武林名号 二先生 。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34岁自武林退隐,后在北京西单一家电器商店值夜为生。因遵守师父尚云祥的规定,一生未收徒弟。晚年在《武魂》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作为 中华武学巅峰时期的最后
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 吃货 的苏东坡的一生。 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 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味蕾盛宴,呈现其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同时,围绕苏东坡作品中由美食引发的感悟,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绝内耗的人生哲学。
《唐诗百话》是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一部集唐诗研究和欣赏于一体的著作,旨在 用漫话的方式,自由活泼地与读者漫谈唐诗 ,文风典雅、语言晓畅,于赏鉴中夹谈典故的意义,每首诗所反映的时代、风俗,诗体的源流及关于诗史、音律和有关的文学基础知识。 全书由 初唐诗话 13讲, 盛唐诗话 29讲, 中唐诗话 35讲, 晚唐诗话 17讲组成,另有 唐女诗人 六言诗 联句诗 唐人诗论鸟瞰 唐诗绝句杂说 历代唐诗选本叙录 6讲专论,合为 百话 。施蛰存先生选诗有自己独到眼光,每讲一诗务要选取一定角度,讲出新意或讲出相关诗史、诗体等的综合知识。讲解既全面又从个体艺术感知出发,言之有物,简而不繁,为读者了解唐诗、鉴赏唐诗提供了入门之径。
《大河两岸》这个名字,既指兰州,亦可指整个甘肃。 金城 兰州,通常因 甘肃省省会 的名头被大家熟知,在此名头之外,五泉山、白塔山,牛肉面,读者杂志社,这些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 兰州印象 了。很多人对兰州(甘肃)都抱持着粗犷、豪迈、黄土朝天的朴素印象,而在作者和很多当地人看来,家乡的风情中,既夹杂着朴实与豪放的风沙,又饱含情怀与诗意的人、事、物。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人、事、物,才能真正看懂兰州,玩透甘肃。 通过此书,希望让读者可以看到 兰州记忆,不仅仅是一碗牛肉面;兰州印象,不仅仅是一本《读者文摘》;而兰州名片,更不止于中山桥和 黄河母亲 。
《论语》共二十篇,多以每篇起首二字作为篇名。 《樊登讲论语:学而》以《论语》开篇 学而 二字为题,解读上半部《论语》。 学而 代表了终身成长的价值观。 《樊登讲论语:先进》以《论语》下半部首篇 先进 二字为题,演绎下半部《论语》。 先进 意味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力量。 《论语》是对樊登人生影响*的一本书,没有《论语》就没有现在的樊登!他捧着《论语》反反复复地研读了20年。《樊登讲论语》是樊登的心血之作。 樊登在为大家深度解读了300多本书之后发现,《论语》中的理论并不过时,它几乎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烦恼。 本书的特色,是用*通俗的方式解读《论语》。樊登结合现代的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育儿知识、教育学、创业方法、领导力解读论语,让每个人都能在轻松读透论语的同时,把论语用起来!
本书以图解的方式对古本《本草纲目》进行了全新的编写,语 言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全书分十六卷,共收入近 600种动物、植物、矿物各类药物,近2000条实用附方, 500多幅珍贵金陵古图,200多幅栩栩如生的手绘彩图。采用颜色和字母双重索引,查找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