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本书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的出台,通过对各地各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提炼与总结,深入挖掘基层(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重要论述方面做出的探索、出台的举措、形成的经验,充分反映在正确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在科学教育评价政策引领下,各地各
本书由作者近年来的微博语录集结而成,基于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社会现象的观察,为现代人在追求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和保持健康身心的道路上提供了一套智慧的心灵指南,是一本富含哲理又浅显易懂、文辞优美又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心灵美文集。全书分为禅、语、心、灯四大章节:第一章 禅 ,以禅意生活引导人们在忙碌的日常中活出从容自在。从吃饭喝茶到休息睡眠,从自我修养到人际交往,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智慧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章 语 ,涉及爱国、进取、幸福、取舍等人生的多个层面,为周旋于小我与大我、传统与创新之间的人们指点迷津,助力其化解累积的烦恼,积极奋进在每一个当下;第三章 心 ,融合东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精髓,为情绪管理、自我调心、心念力量、心灵健康等涉及当代人心理问题的多个层面提供解决
文治堂 丛书,本书为 文化十二讲 之一,丛书包括《中国书院十二讲》《中国运河十二讲》《中国古诗词十二讲》《江南文化十二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丛书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以通俗的文笔将其蕴含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读者增强文化认同和人文素养。本书选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较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论述和讲解。重点从思想、建造、器物、艺术四个方面,分十二讲:孔子、老子、韩非子,长城、兵马俑、造像,青铜器、瓷器、玉器,书法、水墨画、音乐,为读者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 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 虚拟的等值关系中 ,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 被译介 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中国祠堂通论》在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中国祠堂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五千年来祠堂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中国祠堂通论》分经编和纬编两部分:经编从纵的方面论述了祠堂起源、周代诞生、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以及当代祠堂等七个章节,介绍中国祠堂的发展线索;纬编从横的方面论述了祠堂种类、祠堂建筑、祠堂祭祀礼仪、祠堂祭田、祠堂管理、祠堂文化以及祠堂功能等七个专题。《中国祠堂通论》的问世,对于进一步开发中国祠堂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立足于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前沿与实务要点,分为两编九章。上编梳理构建核心理论体系,详细探讨网络舆情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特征功能、构成要素与生发演化机制,深入研究网络舆情治理的时代背景、理念演变与理论基础。下编全面阐述治理程序与方法,宏观概述政府与媒体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展开详述监测与预警、分析与研判、引导与应对,并介绍了域外治理实践经验。全书既有系统理论又穿插了经典案例,可作为高校教材抑或相关单位的培训用书。
作者从文化主义角度重新阐释人类交际现象(communication, 包括传播、话语、修辞),提出 文化话语研究 、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两个相联的范式,主张探究不同文化话语体系间的差异关系和权力关系。以此为指针,作者对人权、贸易、城建、国防、科技话语分章进行了实证分析。 2010年首次出版,入选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此版为修订版。
本书主要进行符号再现经验世界、符号再现社会化与文化符号学体系的建构研究,研究当今文化高度符号化的原因、文化符号运作的多种表现和深层规律,目的是建立一个兼具抽象性和适用性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本书通过循序渐进的逻辑,试图构建起一个文化发生、发展、传播、解析的尽可能完整体系。这一理论体系面向的对象是当今中国文化正在经历的剧大变化中最显著的几个方面,包括媒介技术剧变下造成的信使社会的赛博文化、消费社会转进中的泛艺术产业文化、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关系重构下的生态文化、球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四个方面是当今文化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尤其突出且具有解释迫切性的关键方面。
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地理诗学将地理学、诗学和哲学融合,旨在以诗歌和文学的形式理解并表达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回顾了地理诗学的源起,展现了地理诗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相关的西方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空间、地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女性主义、后人类主义等视角下的地理诗学。书中解读了安琪、陈年喜和叶超三位当代诗人和学者的作品,探讨其如何表达对家乡、城市、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受,并如何将诗歌实践与地理诗学理论相关联。本书还探讨了数字智能时代、生态环境、全球化与本土性等议题对地理诗学的影响。 通过回顾地理诗学的发展历程,比较中西方代表性学者和诗人的地理诗学思想及作品实践,本书为不同语境下地理诗学的对话提供可能性,为地理诗学领域提供了跨学科、国际化、现代化的研究方向
本书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建构起跨文化传播的技巧。通过理解文化互动的复杂性,学生们可以为了职业生涯或私人关系,而更容易地学习其他文化。
本书收录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Reinwardt Academy)过去10年出版的高水平论文。它们是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就当今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的讨论和思考,反映了在全球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社群参与等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策展人、考古学家、文化遗产专家应对的新思路、新策略。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本书是国际学术界早以 文学人类学 命名的著作之一,具有开拓和首创性。该著源起于第十一届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大会的专题讨论,共收录了来自人类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 四篇前沿性专题论文,包括四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符号,文化和文学:文学人类学理论探索;国家叙事和族群叙事;乡村世界的文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本书以打通多学科的方式对文学及文化进行研究,适合文学、人类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学生阅读,也适合从事人文社科工作的人员参考,在与文学和人类学相关的领域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