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通过对国画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如钱选、石涛、倪瓒、八大、马远、陈洪绶、夏圭、法常等画家及其画作的介绍,将这些国画作者的人生经历、境界和追求揭示出来,同时在介绍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诉诸笔端,读来颇令人感怀。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深刻的人文情怀。
本书是“开卷书坊第四辑”之一种。 精选钱伯城先生随笔散文二十余篇,以怀人为主,内容涉及文化界、出版界名人的经历遭遇和往事,梳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用作者言:“内容大致是大时代或大环境中小故事、小掌故之类的小品文,或大文章中套点小文章;涉及的人和事,概从实录,不作虚语。”既可以作为案头休闲读物,又可以作为文史资料查阅。
本书为日本饮食文化类书,是日本“国民作家”远藤周作谈吃、说酒、过生活的绝妙散文。狐狸庵是远藤周作因养病而得的雅号。据说在他养病的住处常有狐狸出没,因此被称为狐狸庵。因远藤周作的盛名,有不少人将狐狸庵拿来当作餐馆、拉面馆、酒馆之名,甚至连韩国烤肉店也取名为狐狸庵。可见狐狸庵名气之大。本书内容是谈与食物有关的记忆、怀念,绘声绘色,;其中随处可见作者的奇特见解与幽默诙谐。
本书是小山铁男汉字系列的*一本《神秘的汉字1》。本书的内容,是作者虚心请教白川静先生后,在白川文字学体系基础上创作而成,它综合反映了白川文字学体系的精髓。本书文字*初连载于供小学、中学和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NIE杂志中,*后在广大读者的要求下集结成册而出版。 本书选取的内容,主要反映了白川文字学中 汉字为什么这么有趣 的观点,从汉字起源之初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入手,参以小篆文字字形,再结合古代中国和日本的民风民俗而成。 白川文字学*基本的定义,是通过一些*基本的文字,而联系出一系列带有此基本字义的文字,从而解释出这一系列文字的原始字义,用白川静先生的话讲,是 汉字并不难,无须一一牢记 。当然,这种方法,早在我国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大师许慎先生就开始使用了,但许慎时代并不知有甲骨金文文字,只能从文字诞
《古代文化常识(平装)》是王力先生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简明读本,是系统认识古代文化非常重要、非常全面的基础读物。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受欢迎,屡次重印。此次整理重印,除校正了原书中一些引用文献的误字外,为帮助读者更便捷地利用《古代文化常识(平装)》,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节分,并命以新的节题。整理后的全书依然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官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个部分,涉及内容既包括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包括上层社会的奢华,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更具趣味性、更准确的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为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平装)》中特配有265幅相关的精美图片。
本书是台湾著名作家邱常梵写的文化随笔。邱常梵曾做过日企高管,后来辞去工作,到台湾法鼓山做了几年的佛教编辑。此后到西藏游学一年,求学一年,又到尼泊尔潜心修行。她去了世界上很多地方,描写了美丽的山河、湖泊、冰川、枫林、世界屋脊。抒发了很多人生感悟,既有佛教的空灵,也有年过半百的洒脱,更有轻囊致远、净心行久,浴火重生的奋进,很值得我们认真体会。
《〈易经〉与中国精神》一书是 经典今解 丛书之一种,本书结合当下现实,选择了《易经》的六个 卦 ,对中国精神的内涵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内容包括 天人合一 的和合精神、 自强不息 的奋斗精神、 厚德载物 的包容精神、 天下为公 的奉献精神、 居安思危 的忧患精神、 革故鼎新 的创新精神,引导读者深刻认识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内核 ,探索中国精神的内涵,可读性强,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这是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重点学科支持的项目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 中的一个子项目。书写的是丝绸之路上曾经叱咤风云过的一些民族和王国。她们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仍然是历史、文学、人类学不断书写和发现的命题。它们也曾经给历史留下了太多的谜底,这本书就是来揭开这些谜底的。
大家小书青春版 是 大家小书 青少年阅读系列板块,秉承 大家小书 的出版理念,不忘 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的初衷,是一套针对青少年阅读特点而策划的文化普及丛书。所谓 大家 是指学有专长的老一辈学者,也寓意本套丛书是为大众阅读而编辑出版的,所谓 小书 ,是指所选著作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用小32开印刷,便于携带阅读。本丛书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普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青少年眼界,得到文化上、文学上的滋养。 《书的故事》的作者伊林是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也是大名鼎鼎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译者是被称为 *后的闺秀 , 合肥四姐妹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张家 二姐 张允和。《书的故事》用一个又一个的有趣的小故
本书是阿成先生的短篇散文集,共收录了他40余篇有关生活和人文散文、杂记。从哈尔滨的人情风物写起,一路向南串起华北、江南和*南方,之后走到国外,笔下生出哥伦比亚河畔的小镇、罗马人的血液、荷兰的牧场 阿成先生的散文让人看着亲切,是一种自然的美,经历了人生情感的滋养,那亲切或可说是对读者产生慢慢渗透式的无痕迹的影响。
快感阅读的典范之作,让你通过阅读本身收获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快感体验。 官场、职场、道场、情场,无论是否看上去很美,都只是一个道理:人人在实现着利用与被利用的价值。在《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一书中,辛可大师通过36封托名唐僧的书信,对经典名著《西游记》加以另类解读。作者无情奚落了原作中的偶像,把吴承恩不忍明说的真相全部曝光,辛辣批判了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正统观念”。作品以经典为原料,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令人瞠目的现代作风和有悖常识的历史观察,是近年来*颠覆力、让“正人君子”失眠的文字作品。正史野传信手拈来,说古论今笑骂不羁。酣畅淋漓,舒经解闷,辛辣戏讽的文风,纵横驰骋的笔墨,一卷在手,非让你一口气读完为止。
......
清代大文章家、《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留给后人的《阅微草堂笔记》,堪称中国小说史特别是文言小说史上的一株奇葩,其文字如鲁迅先生所言“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其中记载保存的大量“原生态”故事,可令我们得窥当时社会千姿百态的世俗民情,诸如官场世相、神鬼信仰、扶乩占卜、一夫多妻制等。学者魏晓虹从原著中抽绎出若干具有典型性的主题故事加以深入的剖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阅微草堂笔记》,理解清代社会,从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及传统的民族心理积淀也有更深的认识。
《指尖上的中国:故乡的原风景》集结了中国现代名家朱自清、周作人、郁达夫等对儿时的美好回忆,通过对民俗风情、家乡亲朋、儿时乐土、美食游戏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童年趣事的怀念。同时,也讲述了民国时期的人性、习俗和风貌,完整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风情和民生状态。 在《指尖上的中国:故乡的原风景》中这些散文大家的指尖下,或调侃,或诙谐,或温情,或留恋……流淌出的不仅是文字, 是文字后面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