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认真研究和吸取了国内外文化史学家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从当前现实文化语境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给予了梳理。借鉴了当代法国“新历史”学派倡导的“三新”(新认识、新角度、新方法)思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将中国文化史的实际与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理性阐述。作者在披沙拣金、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理论的创新,并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些卓尔不群的观点。作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以观念的形态出现并渗透于人类生活中。文化史研究要考察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深入辨析文化本体的独特征象,从而得出实质性的规律并引导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作者依据这样全新的思路,在研究方法上能自觉地将宏观整体观照与微观细部辨析结合起来,体现出了史
日本民族性格杂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朝野上下,都留心于中国的调查研究。军阀们根据几十年调查研究的结果,自觉对中国有了把握,于是继 九一八 之后,在一九三七年,陆军的作战参谋们认定 只要在华北挑发一个事件,借口派三师人到华北,宋哲元便一定会完全倒在我们(日本)这一方面来,蒋介石那时只好接受我们的条件,跟着我们一路走 。于是决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但结果:宋哲元并没有倒向日本,而国民政府却坚持了八年抗战,日本终至势穷力屈,到现在才托世界两大矛盾对立之福,开始商谈恢复主权的和约。曾经参加那次内幕的一位比较富有良识的日本军人向我叹息地说: 他们(军阀)自己觉得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却没有真正摸清中国民族性格的皮毛。后来松本大将在香港招待中国记者,强调中日亲善。中国记者答复说:你们日本人在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以诗为史的大著,跨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包括上部《散宜生诗》、下部《拾遗草》,共640余首旧体诗词。诗人聂绀弩借诗喻事,记录时代时政,表达心中感慨,讥讽不平之状,月旦现实,臧否人物,是不可多得的现代诗史。诗中既反映了那段特定时代的荒唐事,也反映了正与邪的斗争,更一一反映了在逆境中,聂绀弩与身边的亲属、文化友人、右派朋友、牢友们自尊、自重,又相濡以沫,互助、互爱、互救的侠骨童心,时穷节现,从中可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力量!这也是迄今为止收集聂诗*全、注解聂诗*详、对聂诗研究用力*勤、规模*的聂诗集注。注者侯井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关注释聂绀弩,在晚年穷二十余年之力搜集、整理、笺注聂诗,悉心搜罗各家对绀弩诗的品评。尤其在注解相关的人与事等 今典 时,本书引用
本书一部从大传统多维视角解读儒家*经《论语》的学术著作,由我国文学人类学派领军学者叶舒宪和萧兵合著。以《论语》为研究对象,使用文化人类学的多维研究方法,在大传统视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读《论语》的新认识和新思路。 导论 部分通过训释 学 与 习 、 论 与 语 、 觉 与 效 、 仁 与 智 、 礼 与 体 、 政 与 名 等核心概念,提出有关《论语》与华夏口传文化渊源的关系、儒家的神话学等新颖观念,发掘孔子思想的精华。 本论 部分围绕一系列从《论语》生发出的问题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如: 仁 属于 爱感文化 ,却又不是 爱人民 爱一切人 ; 民本 不同于 人本 ,二者却可以相结合; 中 意味着人 攻治 而不是 攻灭 异端; 礼 来源于 两种生产 的分类、分食、分工和分配,成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 艺术生存 的集萃,并且异化为思想和行为的 桎梏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 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曾以“地下文学”的方式风靡中国,在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容忍与自由》 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李敖、唐德刚、季羡林等历史学家都对胡适极为推崇。本书精选了胡适极具代表性的二十八篇文章,涵盖了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呈现了这位中国自由主义先驱的自由与民主的思想,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治学方法, 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的处世风范。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先生在公民道德修养教育方面的杰出作品,收录了他为重要的道德思想教育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本书原为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与现代公民德育理念,通过细小事件,理论结合实践,
如果有人问你,”你有过无聊的时候吗?”恐怕你的答案会是,“当然有”。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无聊?是因为无事可做,还是因为重复单调?为什么无聊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无聊是怎么折磨我们的?无聊的时候.我们看电影、逛街、上网,让自己忙起来,希望能借此摆脱无聊,但是我们真的能据此走出无聊吗?为什么哲学家说“无法忍耐无聊的一代是平庸的—代”?无聊是现代人的“专利”,人类的快乐与愤怒是保持不变的,然而当下人们的无聊感却是与日俱增,世界明显变得越来越无聊。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无聊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上层阶级才有无聊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在浪漫主义时代以前,无聊只是边缘现象一一只有僧倡和贵族才感到无聊。随着无聊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已不再具有排他性。作者认为,无聊是无法靠意志克服的,它对于人类
《把握自己的生命密码》传授:修德、守德、合道的修真秘诀。祛病、健康、长寿的养生方法。生慧增智、彗智双运的诀法。仙学“内丹学术”的根本。《把握自己的生命密码》倡导:学习中华道学,获生命的得救至宝!实践中华道学,乘东方的!与老子同居!与老子同谋!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这是民主精神;也给你所不爱的人以自由,这是宽容精神;理应将之深深植根于每个公民的心灵。 没有太阳,就感受不到温暖;没有自由,就感觉不到关爱。 ——本书编者:何宗思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创立于春秋末期,独尊于汉代之后,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形象、熔铸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融通、凝聚的作用,并且影响到当代。 本书是全面、系统、客观介绍儒学知识的大型学术工具书。它以科研、教学人员及大学文化程度的广大群众为读者对象。全书约220万字、1866个条目,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为儒学通论,包括释儒、儒学经典、儒家哲学思想、儒家宗教观、儒家伦理思想、儒家政治思想、儒家经济思想、儒家军事思想、儒家社会思想、儒家教育思想、儒家史学思想、儒家文艺思想、儒家美学思想、儒家科技思想、儒学与其他学派、儒学在海外的传播等。第二部分为历代儒学,主要介绍儒家学派在历代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使用的概念和提出的命题。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香道以及日本香道发展历史以及香料的选择和香道具、香事礼仪的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中日香道的发展历史;香道主要原料沉香的基础知识、鉴别与购买等基础知识;同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玩家适合品玩什么样的香以及如何品玩;书中还介绍了多种不同的合香、香道具、各种品香方式等,是一本有关香道的百科全书。
古琴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朱长文所著《琴史》为现存最早的七弦琴史专著,全书共六卷,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录一百五十六个与琴有关的人物的事迹,末卷为十一个琴艺专题论述,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把宋以前的古琴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此勾勒出古琴历史的基本面貌。其编撰体例和史料的选取,都反映了作者的古琴历史观及其美学追求,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本书选取了前五卷中一些人物,如司马相如、嵇康等,和卷六十一个专题中的七个。
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行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一大盛事。
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粉丝群体及其文化身份、消费行为等正引起文化研究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粉丝不仅是一个文化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消费群体。可以说,不深入了解粉丝就无法理解当今世界的文化状况。但是,到底什么是粉丝?粉丝的文化消费行为有什么特征?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粉丝及其消费行为的政治意义?中国学术界对这些迫切而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思考还刚刚起步,缺乏可资借鉴的概念和方法。 本书次系统地翻译介绍了西方粉丝文化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粉丝的定义、粉丝的消费特征、粉丝的文化政治等,具有学术前沿性和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温故(合订本伍辑)是《温故(十七)》《温故(十八)》《温故(十九)》《温故(二十)》的合订本
本书通过对海派文化与海派时尚的关系研究,明辨两者互为因果的原理,解决文化之于时尚源动力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梳理了海派时尚的体系、形态、产业等构成要件,梳理出文化与时尚在经济、社会、艺术、团体、素养、事件、产业、商业、生态等方面的形式逻辑、对应关系和内在关联,着重文化的精神层面和审美范畴基于时尚意义上的理解。以国际五大时尚之都为鉴,深入研究植入海派文化基因的海派时尚所应该具有的诸多表象特征和独有气质,以及融入立足于当代意义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大时尚”概念。以“人身时尚”为海派时尚研究主线,勾画出既立足于当下的“经典海派”,又放眼于未来的 “新锐海派”的海派时尚地图。在当前社会以时尚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情势下,本项目将海派时尚置身于海派文化同等重要的视域中,研究形成和扩大内需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