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
本丛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著的选编,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对人类政治伦理生活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大体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今天的学人加以阐释,体现时代性,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料。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的第八册。《养生有道》,编撰者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张应超研究员。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尊重生命成为中国医药学和养生学的核心观念。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个人的修养功夫有关,重视德行,知足常乐,淡泊宁静,养气保神,注重饮食起居,导引按摩,从而使养生成为身体与精神相协调的具体行动。
本书是一套通透而睿智、优美而易懂、切实而有利今用的国学读本,每一种皆为学术根底深厚并富有识见才情的学者原创,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极便阅读和教学,是目前国学普及读本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在国学读本汗牛充栋、精芜并存的海洋中尤显独特与珍贵。 其中主要作者黎孟德教授,是国学大师屈守元先生高足、当代极富才艺的学者之一,其沉潜国学之深广,解说作品之精辟,诚为读者不可多得的良师;李尚信先生,师从当代巨懦刘大钧先生,是*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对《周易》卦序的研究是 迄今为止 好的两个推导方法 之一;谢正强博士,大学阶段接受化学科学方法训练,后转人道家道教研究,践行道家修身养性之道,理法并重,推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养心养性的自
《信睿》7-8月号封面主题为“表演社会”,作者郭小聪\沈双\梁文道\张天蔚\柯裕芬\讴歌等,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仪式和表演机现象与机制的看法。
收入本书的15篇文章,是我有意识地就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写的一部分读书报告和文献评论。
观念不是正方形。观念应该是一个有磁场,有滚动速度的“球”。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中国人,应该放开观照目光,回忆改革步伐,让思维着的精神开出地球上美的花朵,结出灿烂的物质果实。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谢”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本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周天子分封诸候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吕被封于今南阳西,齐太公既是周武王的师尚父,有开国佐命殊功,又是武王妃邑姜之父,所以得封于父,有开国佐命殊功,又是武王妃邑姜之父,所以得封于齐,为东方“五侯九伯之首”。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南京文化遗产概览》是一本通俗、休闲读物,既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更着重其可读性。从史前、都城、佛教、科教、革命等五个方面的文化遗产,力图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南京文化精粹,阐释古都文化魅力。书中引用了部分已经出版或发表的关于南京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专著、志书、文章、图片等相关资料,与文字配合方便读者了解,增强阅读感受。
太初无名,天地未具形迹,万物不可名状,宇宙间只有一片混沌在回荡。世界是从命名开始的,中国圣哲老子在《道德经》章劈头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正是命名,才开辟天地,雕刻众形,才使万物从原初鸿蒙中分离出来,于是才有这宇宙间万千气象,大地上花花世界。命名,使世界成为世界。 人本无名,人类本来与白云间的飞鸟、绿林中的走兽和碧波中的游鱼一样,无名无姓,逍遥自在,可是人一旦有了名字,他的名字就会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一辈子都与他血肉相连,即使死了,肉体化为尘土,情色皆成死灰,他的名字却可能仍然在人间世神出鬼没,让生者不得安宁,让死者不得解脱。名字,就像一条坚韧的绳索,使一个人与红尘世界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有了名字,你就被社会打
牌坊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纪念性门洞式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建立的。牌坊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牌坊都是一件珍贵的工艺品、一座浓缩的博物馆,在它上面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砚笺》,宋高似孙撰。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浙江余姚人,淳熙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出倅徽州,迁守处州。此书成于嘉定癸未年(1223年),共四卷。卷一所记为端砚,包括端山、下岩、上岩、中岩、龙岩、半边岩、蚌坑、后历山、子石、绿石、石眼、石病、砚图、砚直、制法、涤法、砚说、古砚、诗、铭等。卷二为歙砚,包括歙山、龙尾山、罗纹山、眉子坑、金星坑、碧里坑、水舷坑、水蕨坑、溪头坑、叶九坑、驴坑、济源坑、灵岩山、麻石、石品、制法、石瑕、砚说、旧砚、诗、铭。卷三为诸品砚,卷四为前人诗赋杂文。卷一中有砚图名而无图,可能图已佚。该书博征群籍,条理分明,远胜那些仅详材产质性者。 该书有四库全书本、楝亭藏书十二种(康熙本、影康熙本)本。今所采用的即为丛书集成续编中所印的楝亭藏书本。
吴明堂、张崇明、涂文学、别道玉编著的《武汉湖泊故事》从武汉市166个湖泊中选取18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湖泊为代表,并从这些湖泊众多的故事中筛选84个很好的民间传说、人物、历史及革命故事呈献给读者,人们可以在欣赏武汉美丽的湖泊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可以从故事里面感受武汉湖泊浓厚的人文气息,体验武汉湖泊深厚的文化氛围,了解武汉湖泊与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和市民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欣赏、爱惜武汉湖泊,自觉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科学开发利用湖泊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