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著的选编,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对人类政治伦理生活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大体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今天的学人加以阐释,体现时代性,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料。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的第八册。《养生有道》,编撰者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张应超研究员。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尊重生命成为中国医药学和养生学的核心观念。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个人的修养功夫有关,重视德行,知足常乐,淡泊宁静,养气保神,注重饮食起居,导引按摩,从而使养生成为身体与精神相协调的具体行动。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
本书是一套通透而睿智、优美而易懂、切实而有利今用的国学读本,每一种皆为学术根底深厚并富有识见才情的学者原创,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极便阅读和教学,是目前国学普及读本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在国学读本汗牛充栋、精芜并存的海洋中尤显独特与珍贵。 其中主要作者黎孟德教授,是国学大师屈守元先生高足、当代极富才艺的学者之一,其沉潜国学之深广,解说作品之精辟,诚为读者不可多得的良师;李尚信先生,师从当代巨懦刘大钧先生,是*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对《周易》卦序的研究是 迄今为止 好的两个推导方法 之一;谢正强博士,大学阶段接受化学科学方法训练,后转人道家道教研究,践行道家修身养性之道,理法并重,推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养心养性的自
《信睿》7-8月号封面主题为“表演社会”,作者郭小聪\沈双\梁文道\张天蔚\柯裕芬\讴歌等,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仪式和表演机现象与机制的看法。
说起贴春联,在我国应该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习俗。鲜艳的红纸、吉祥的对句,在除夕——这个预示着一个新的春天即刻来临的日子里,高高兴兴地把它贴在自家的大门上。春联,这些写在春天前边的诗句,无论豪放还是婉约,无论华丽还是质朴,它所诉说的都是吉祥、美满,是一种很透明、很阳光的情感。那该是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也许更单纯一点儿,只是为了正月初一这一天。 本书以家居适用为中心,按通用春联、宅第吉联、婚寿喜联、百业对联四类辑录了近四千副春联。所录横批,大致可以通用,故另成一类排在书后,基本能满足春节的实际需求。 每类对联,先按字数多少再按首字笔画数目多少分剐编排。 本书选用了若干与春节习俗相关的图画,以广见闻,增加阅读兴趣。
中国医药学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其间不断发展、创造、记录并且流传下来特别丰富大量的医药文化资源,它们均以医药文献及医药器物等形式有所反映。但是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业已经过了漫长岁月,其中能够得以辗转保存流传下来的却是为数极少的一些传世之品。所幸通过近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在地下文物的发掘工作中,也能间断地收获到一些古代医药宝物,而在这些出土的古代医药文化资源中属于迄今两千年前的秦汉两朝以及更古时代涉及医药方面的宝物就更为衡珍难得。 本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中医文献、医史学家。本书是其多年的研究成果,广泛搜集整理全国各地出土的、已亡佚的秦汉以前的医药文献、文物,有的资料还来自俄、英、日等国,分别介绍其出土情况,研究论述其内容、散佚情况、文献价值以及对挖掘中医药宝库的重要意义。
章太炎的《国学概论》讲演录,共分《概论》、《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之派别》、《国学之进步>五部分。 在《概论》中,章太炎说明“《国学概论》分做两部研究”,一是“经学的本体”,二是“治国学的方法”。说是“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种小部分底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有礼的解释”。“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说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祭神如神在’底‘如’字底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所以“经史非神活”、“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 至于“治国学的方法”,则需:一,辨书籍的真伪,经、史、子、集“
《历史聚焦》是一套新颖的历史文化小丛书。它受启发于画家与摄影家的取景聚焦。焦点性的历史人物、事件、时段,如同人物瞬间富于表现力的神情,虽然只是历史的瞬间,却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在适宜的景深中,包涵着立体感的深层义蕴。 在体例上,该丛书策划了“焦点回放”、“焦点透析”、“焦点总评 ”的基本构架,对各焦点的叙评,繁花纷呈,各极其致。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主要回顾、研究了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在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发生过一场“中国礼仪之争”。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国学概论》是根据1922年章太炎在上海的公开讲学记录而成的。
《中国文化思想研究》是国际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的重要新作, 跨文化研究 丛书中的代表性成果。本书包括四个部分:一,用中国文化特色认清中国文化道理;二,依靠汉字文言靠关系划分古代历史分期;三,用整体观点考察中国思想的特殊性;四,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礼治 的特别考察。作者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对汉字的书写和应用,是中国文化思想产生和发挥影响的背景。由于汉字的生成(造字系统)主要靠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国的文化思想也就具有同源相生、自成一体的特点,与西方文化思想是根本不相干,也不相同的。所以,要用中国的材料来研究中国的思想,不要用西方的思想来研究中国的材料。很多西方学者,包括近现代很多中国学者,都在用西方的思想来研究中国的材料,这是错误的。本书概要地选取了甲骨文占卜、易经象数、中
就中国文化的整体态势而言,先秦是一个黄金时代。诸子各自以独特的视角,对宇宙、社会、政治、人性、教育、科学、军事、逻辑等诸多领域,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以另开生面的创新精神,超截止同时代人的睿智卓识,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他们之间的热烈争辩,形成了令人关注而又向往的百家争鸣的格局。儒、道、墨、法、阴、阳、名、杂等各家,以及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兵家与《周易》,是形成百家争鸣的主要因素。本书在介绍这些学派的基本内容时,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并对诸子百家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部篇幅不多但涵盖量大,讲述古代又贯通当今,能用少量时间就可大致了解诸子百家的雅俗共赏的佳作。
《大家小书?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
青楼一词,原意是用青漆粉饰之楼。它起初所指并非妓院,而是一般比较华丽的屋宇,有时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但由于华丽的屋宇与艳丽奢华的生活有关,不知不觉间,青楼的意思发生了偏指,开始与娼妓发生关联。唐代以后,偏指之意后来居上,青楼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与平康、北里、行院、章台等词相比,不过多了一点形象感,多了一丝风雅气息而已。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青楼关系密切。知识分子是介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一个弹性群体,命运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他们与同样命运无常的妓女之间达成了心灵的默契。因此,中国古代的爱情也大多产生于士与妓女之间。如果没有青楼,知识分子的能耐恐怕就要打五折了。然而,不利的地方是,知识分子常不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天下,总希望遇到“知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把
《元帅林》一书分上篇、下篇及附录三部分内容。上篇论述元帅林的修建历史及建筑原状;下筒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抚顺人民政府对元帅林的保护、管理及元帅林的现状;附录介绍张作霖其人和驿马坊茔墓的有关情况。全书给我总的感受是资料丰富,论述和考证比较详尽,新意迭出。比如,元帅林的设计出自哪位建筑师之手,一直是人们无法知道的重要疑问。现经作者考证确知,这位建筑师名叫殷俊,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华信工程司的著名专家;再如,元帅林藏有大量精美石刻,20世纪80年代抚顺市博物馆为考证其来源,曾派调查组赴北京等地作了考查。结论是来自北京西郊隆恩寺明太监墓和清饶余郡王阿巴泰园寝。现经作者进一步研究,查证出这批石刻还来自 北京清代郑亲王、睿亲王、肃亲王、豫亲王以及沈阳蔺家坟等多处。同时,作者对龙头碑进行了考证,发现此
坦率地说,本书更适合于“听”。听亲历生死的当事人之声,听创立生命文化新学科的专家学者之声,听现场发问、即兴感言的各界受众之声,听穿针引线、画龙点晴的主持人之声。在这种富有命运感、社会性、生活化、人情味、时代特点和广播特色的直播对话中,您可以身历其境,参与其中。现在,我们将对话速录成篇,保留其原生态,使之再现听的魅力,让您在随意翻阅中一饱耳福,在说与听的互动循环中感悟生命文化的真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做到有效的阅读便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本书就是一本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了解世界信息的一个窗口。它以美国有影响力的大众周刊——《时代》周刊发表的文章为主要资料,对其近几年来的文章进行精心组织和筛选,将一些经典片段呈现在读者面前。内容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科技、风俗等,相信对广大英语学习者会大有裨益。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文章短小精悍,语言地道优美,读者会接触到富有时代气息的、比较实用的语言形式,从而学到地道规范的当代英语,进而更有效地提高英语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丛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著的选编,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对人类政治伦理生活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大体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今天的学人加以阐释,体现时代性,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料。 《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由郭荣芳、许宁编撰,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的册。《天人之际》,编撰者是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许宁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郭荣芳。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学术文化中对于“天人之际”的艰苦探索,成为探讨个体生命价值及其与自然及社会联结的理论基石。“天人之际”不仅包括“天人合一”的观念。而且包括“天人相分”“天人交胜”的认识,它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怎样才能达到和谐的
青春长驻、健康快乐的总学说:生命大交换, 引用诺贝尔奖的成果--情绪分泌物,推导出自产生命肽,成为癌症克星。涉及周易、老庄、孔孟和国外生命学说,和谐万物、君甘臣酸、中庸之道、明哲保身、仁爱兼爱、智慧仿生等话题。推论出比“色香味”更高级的饮食界是“野杂活”、与小生命对话是绝世良药、把空气装进城来卖、六星级饭店的主要指标、邻居的微笑也是风水等等。 秦始皇求之不得的长生不老之药,原来就在人们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