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分析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学术随笔,借助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进行对话,结合社会发展中的具体的事例,从学理性的角度,解读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的变化。该书稿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解释这些社会变化,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去春来,岁月递嬗,时光如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鞭春劝农,新正拜贺,元宵花灯,三月踏青,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佛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一个个中国节便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都是一首欢乐的歌。阅读本书,品味节俗,伴随着一个个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美好!
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针对当前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我国丰富的传统家风文化和资源,挖掘传统家风形成的文化和哲学基础,系统展现其核心精神和特点,并思考今天传统家风面对的问题和现代化方式,是一本针对大众、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意义、具有亲和力的通俗读物。本书力求让读者深入体验传统家风的丰富内涵、魅力和指导性力量,进而涵养气质,以传统家风为借鉴,塑造健康的现代家庭,营建温暖的精神家园,其出版对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内容简介:这些无意间所形成的关切,当然是受这个时代所赐,但它并不足以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很难让后来者按图索骥,为思想探索定准方向。不过,如果这本集子聊可一读的话,充其量是因为它或许反映出这个时代、这一代人(或两代人)的某些普遍的精神症候而已。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超*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作者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新门类如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作了简要的概评,既从中西比照的角度,指出了 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 这一中西美术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又将各现代学术还诸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处,使见出 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 。作者从大处着眼,又具体论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复杂处境及其未来走向。
本卷《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集中展示2007年度中国内地的文化状况。包括年度文化批评的精华文献、流行关键词及其阐释、文化事件年表诸部分。在大众文化飞速变化、转瞬即逝的今天,对抗遗忘,保护文化记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本书的基本使命。在编选方略上依然是对此前已出版的数卷的延续,继续保持现场的真实感和独立立场的批判性,而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则是本书的风格特征。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化学习、研究、批评、探索的读者来说,《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提供的是一幅高清晰度的文化资讯导航图,同时也是一份富于启示性的文化现场批判书。
刘海霞所*的《前期创造社同人自传文本研究-- 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为中心》以前期创造社三位元老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的自传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自传写作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后,分析了创造社同人自传写作的现实缘由,分别梳理了三位元老自传写作的概貌和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遵循传主们的人生轨迹,分别对传主的家乡与家庭、留学之路与文学志趣、时代情结与个人情欲、创造社的集结与离散、婚恋世界与情爱观、自传作品的文风气韵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文本比较。不仅呈现出创造社作家共通的成长之途与相近的文学志趣和艺术追求,也展现出 五四 一代知识分子驳杂的真实面貌与心路历程。
本书汇集南怀瑾先生历年来为自己的著作、他人的作品、整理出版的占籍所撰的序跋。以及其他文翰,总计七十二篇。分为儒家、易经、道家、经义、禅宗、密宗、健身、历史、其他等九大类,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精深的阐述。内容叙及:古代文献,诸家学术,社会变迁,文史掌故,经世治学,为人之道,孔孟精髓,道藏珍蕴,易学源流,佛经大义,禅宗语录,密教修行,兵法谋略,阴阳术数,瑜伽气功,保健养生,诗词歌赋,古文今译,以及作者的行履交往,等等。文辞典雅,见识独特。
本书作者有在印度经商的经历,有对印度社会、文化和经济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书中不乏真知灼见。印度和中国主流文化中的哪些不同导致其国民行为的不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和印度产生?中国为什么制造业异军突起,而印度却是软件业遥遥领先?印度能在哪些方面超越中国?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上应该彼此学习对方的哪些优点?问题和答案都令人深思。 书中对印度特有的一些社会现象的阐释有趣且合理。为什么印度人能够“以苦为乐”?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忍受狭小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印度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马克思评价印度没有历史?中国的“君子”鄙视乞讨,印度的著名人物为什么却乐于乞讨?美国会成为印度的一个种姓吗?问题和答案同样突显了作者的睿智和洞察力。
中央电视台确定跟着这本书让吉林走向世界,冯骥才先生说,这是东北文化的源头记录。全书共分为十五个篇章,分别为:穿过柳条边、东北渔猎史话、查干湖冬捕、走进渔猎部落、捕鱼的故事、神奇的渔猎工具、梁子捕鱼、冰槽子捕鱼、渔民的住宅、渔民的穿戴、渔猎习俗和禁忌、查干淖尔冬捕传奇、查干淖尔娘、千年的走向和大地镜头。真实而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渔猎部落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