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所选篇目展现了胡适深刻、犀利的思想观点,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纷繁时事中的人格魅力。涵盖其从青年至晚年的各类文章,读者也可从中发现他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 容忍与自由 ,胡适年岁月大,越觉得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 由于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这些白话演讲和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展现了胡适的睿智,使读者了解胡适思想的同时,能帮助读者理解那时学术界的状态,了解当时的世界和中国。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侃侃而谈的智者,也可以从他谈话的内容中,体会对加家国的热爱,以及胡适对民主和自由的坚持。
本丛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著的选编,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对人类政治伦理生活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大体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今天的学人加以阐释,体现时代性,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料。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的第八册。《养生有道》,编撰者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张应超研究员。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尊重生命成为中国医药学和养生学的核心观念。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个人的修养功夫有关,重视德行,知足常乐,淡泊宁静,养气保神,注重饮食起居,导引按摩,从而使养生成为身体与精神相协调的具体行动。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学术大师,他一生都在读书治学。所幸,季羡林先生也写了大量的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将他所知道的读书治学经验分享给读者。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读书、治学以及他介绍学术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对于广大学生和学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审判》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第二部文集,通过对文化、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电影、语言文字、文学大师等各个方面、各个团体的守望与反思,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处境。大片的风起云涌,大师的风云际会,以及大众对文化事件、文化热点的广泛参与,使我们习惯性地相信,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已走入末路,只能靠皈依影视而生存;电影除了“烧钱”的盛大场面,其内涵却苍白无力;汉字的再造和词语的创新,戏谑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守望着这种含泪的“繁荣”,朱大可发出声音:当今社会,自我的迷失与彷徨日益严重,重塑人本主义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出路。
蒙学 又称 蒙馆 ,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以及《苍颉篇》、《千家诗》、《幼学琼林》、《格诗联璧》、《龙文鞭影》、《弟子夫》、《女儿经》、《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蒙学读物经过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时间检验,有些已消亡,有些则流传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用今天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读物,其中不乏封建落后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则积极向上,劝人行善积德,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为便于今天的读者了解这些蒙学读物,我们精选了六种加以注释。它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和《格言联璧》,合称《蒙学六种》。
本书是一套通透而睿智、优美而易懂、切实而有利今用的国学读本,每一种皆为学术根底深厚并富有识见才情的学者原创,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极便阅读和教学,是目前国学普及读本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在国学读本汗牛充栋、精芜并存的海洋中尤显独特与珍贵。 其中主要作者黎孟德教授,是国学大师屈守元先生高足、当代极富才艺的学者之一,其沉潜国学之深广,解说作品之精辟,诚为读者不可多得的良师;李尚信先生,师从当代巨懦刘大钧先生,是*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对《周易》卦序的研究是 迄今为止 好的两个推导方法 之一;谢正强博士,大学阶段接受化学科学方法训练,后转人道家道教研究,践行道家修身养性之道,理法并重,推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养心养性的自
本书考察了林浯堂家乡的独特地域:文化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他的熏陶和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读者介绍了其“两脚踏东西文化”这—文化观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日常生活、情感方式、、文化译介、文学艺术和思想信仰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林语堂在中西文化融会沟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林语堂认为东、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元”,它们“异中有同”,而又“同中有异”,是可以互通、互融和互补的,从而可以达到建没更加健康合理的人类新文化的目的。
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朱先生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倾情讲述了在时代变动下个体与时代的精神孤独:信仰与信义沦丧的“世态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语孤独”,浮华盛世下寻找灵魂皈依的“文化孤独”……他在行文间不时流露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关切之情,并由此创造了文化的孤独意象:孤独,也是向文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当红藕香残玉簟初凉的时候,竹夫人这消夏的宁馨儿,暂时先.退出了主人的生活,菊枕带着它的清香和爽意,装点着主人的梦境……我们的古人,总是善于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浪漫,亲近着自然,无论竹林七贤的啸聚之所,还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柳宗元清幽而小巧的山水,还是马致远的追求闲: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亘古的明月,带着不知多少人的憧憬,期盼,展现着无言之美。当您展开我们这一期时,应该正是中秋佳节了。节日,以她的丰厚和盈实,向我们走来,中秋,重阳,还有我们共和国的生日。让我们在收获的季节,高举起菊花美酒,向天地和岁月表达我们的敬意吧,更祝愿我们的国家美好富强!
《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环境变迁的历史教训,从气候变化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明杂剧《蕉鹿梦》的演义,李长之与罗家伦,元诗与元代历史文化等。
如果说,椎论为大辂之始,那么爨文化,也具有彝族文化的基本形态,原始形态的本质特征。故研究彝族文化,需首先探索爨文化的面貌,也许对彝族文化的深入发掘更为有利。其实,认真剖析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素,以及复杂的动作模式,更有利于探讨整个民族文化的全貌,以利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把握。研究爨文化的轨迹,以利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进而寻觅生活变迁的轮廓,以利整个文化的深入探讨。甚至,说得更迫切一点,以便更好的贯彻党和政府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政策。推动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促使其繁荣发展。
中华姓氏数量繁多,从古至今约有12000个左右。本丛书以汉族常见的姓氏分别立卷,大姓为一姓一卷,小姓为数姓合为一卷。各卷内容均由下列四个部分构成: 源流篇——记述该姓的起源、发展、变迁、分支、世系,该姓历代迁徙与在海内外的分布,名门大族的浮沉兴衰; 人物篇——记述自古迄于清末该姓著名的和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事迹与重要贡献; 人文篇——记述该姓的家族精神与风范、宗族形态与管理制度、文化传统与礼仪习俗、人文景观及轶闻逸事等; 文献篇——记述有关该姓源流、人物、人文的各种典籍、碑刻、传世家谱以及近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