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全部系统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它以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社会传习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它在中国万年文化传统中寻找规律,贯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与当今人类社会的文化需求;在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神本精神的对比中,指明中外文明的互鉴。它对当今的读者传承中国传统,创新中国文化,是一本振聋发聩的启蒙书,也是当今中国人继承传统的学术普及入门书。
......
西方哲学追究过本原、数、存在、理式、普遍/个体、形式/质料、知识/德性,到近现代,又关注主体/客体、感知/理智、逻辑/经验、心灵/物质、分析/综合、意义/对象、语言/实在、意向性、时间性、身体性等等,这些都与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生存体验有关,但却恰恰漏掉了与人*直接相关的那部分,也就是以 家 这个字为代表的那些*为亲密经验的哲理。 人首先是从父母的结合而得生命,在子宫中已有混蒙经验,从出生开始感受到外部世界,在父母和祖父母怀抱中学会直立行走和语言,在家人关爱和兄弟姐妹关系中生发出更成熟的情感、尺度感、关系感、道德感,学会各种技能。到他/她能离开父母时,性相已经成熟,意识已经敏锐,世界已经越来越丰富,哲学思考也触手可及了。他/她投入人间和世界,还是要建立家庭,自己育儿同时还报父母,*后在儿孙照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仁爱思想在近代以来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与融合、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不断地获得新的诠释和发展。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恩的心态。
本系列共分四部,依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相应的古文,每部独立出版。 本书整理自蔡礼旭老师 文言文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系列讲座,以孝悌忠信为主题。 蔡礼旭老师在讲解文言经典的同时,深入浅出阐述了修身、治学、齐家、为政的精髓,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并且撷取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劝导世人向善。 孝悌忠信,这是性德,是人人本具的。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要知道尽忠,对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够欺骗。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 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学习古文经典名篇,夯实做人的根基,
《金花的秘密》20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本寄给荣格,请他撰写评论,这个长篇评述就是本书的由来。当时荣格处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的至暗时刻,他开始自发地画下来心中和梦里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经常是曼陀罗图案。荣格读完这部东方文化经典后,声称文中所述关于曼陀罗及中心趋向的想法,给予了他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证实,帮助荣格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全书从中中国传统文化出发,以中国历史著名的道德故事为题材,分为个人品德篇、家庭美德篇、职业道德篇、社会公德篇四个版块,共提炼了囊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58个德目。通过史论结合的形式,对每一个德目内涵进行了通俗易懂地解析,在形式上,全书配备了精美原创图画、格言警句,附有官德、师德、医德、二十四孝等相关材料,力图使全书纵横结合、古今结合、图文结合,深入浅出、生动全面地展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魅力。
国文传媒联合中国商界 人脉社交 平台正和岛、《海底捞你学不会》出版策划人边杰,重磅推出中国民间智库 人王志纲的巨著《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这是王志纲20多年来多次行走中国大江南北,深度参与多个省、多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结合其渊博的历史、人文沉淀而成的巨著。 本书收录了王志纲2019-2020年发表在正和岛微信号上的14篇论述中国地域、人文、历史及现状的系列文章,包括武汉、陕西、广东、山东、浙江、安徽、浙江等省市地区,见解独到,内容新颖,大气磅礴。 本书内容力透纸背,是时隔85年、继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写透中国人国民性格的力作。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本书秉持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的原则,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精选有关传统美德的重要论述和历史典故,归纳为十个德目(公忠爱国、廉洁奉公、仁义礼让、明理诚信、自强不息、勤劳俭朴、孝亲尊师、勤学笃行、内省改过、知足常乐),每个德目下设置 本篇导读 经典名篇 和 历史典故 三 个板块,并对语言难点予以适当注释。本书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文献的一 次精选集成,供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其他有兴趣的读者朋友阅读参考。
《道德丛书》是陈镜伊先生编著的中外历代道德故事精华选集,全书共十五卷,成书十四册(其中第十三、十四卷合为一册)。书中选取中外历代典籍中的道德故事,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规范,贯穿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五伦大道。所选故事,或是嘉言懿行,介绍行善积德之善报;或是恶心丑行,警示伤风败俗之恶果。各类故事,均分门别类,以事明理,集古今中外道德故事之大成,堪称一部道德教育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的精神》(贰)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该书包括两部分:《尊王篇》和《中国牛津运动故事》。 《尊王篇》是辜鸿铭在1900年所撰各种论文的结集。据辜氏的同僚好友赵凤昌记述:《尊王篇》出版时,销量极好,“各国竞购读之”。罗振玉亦说:“欧人争传诵,当时为之纸贵”。20世纪初,辜鸿铭先生因《尊王篇》一书在世人以上中的声望,尤其是在西方社会的影响而言,都远远超过了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甚至严复等人。有人说,近代西方世界之真正认识中国,就是从辜鸿铭开始的,而他们之真正认识辜鸿铭,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中国牛津故事》是为纪念张之洞而作,1910年首次在上海出版。书中他将张之洞比作英国19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把张之洞所领导的维护中国纲常名教的清流运动和纽曼在英格兰教会攻击自
中华文明 根本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吗?为什么要提倡人文 ?对于这些时代性问题,楼宇烈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中国的人文信仰》一书中,楼字烈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理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的人文信仰》是一部难得的体悟、反省、阐明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人文通识读物。
本书是钟教授在恩师慈命下演讲以及录影棚内课程的汇集。主要内容分为四讲,分别是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2010年5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振兴中国精神》;2007年4月讲于西安的《和谐之道以孝贯通——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学贵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 讲,《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养正遗规》的篇,它总结出中国古圣先贤四千五百年传统教育的精华,旨在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是童蒙养正教育的课。圣人的教化不外乎五伦关系而已。父子是道,有亲就是德;君臣是道,有义是德;夫妇是道,有别是德;长幼(兄弟)是道,有序是德;朋友是道,有信是德。随顺道,就叫德。圣贤之道,是用来规范自己的,遵循五伦,便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上下五千年,名人格言如珠玑玉露,洒落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尊贤以崇德,举善以劝民 、 心欲小而志欲大 ,这些报效国家、崇尚美德、修身励志的名言佳句,几千年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