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后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终极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唐代是中国节日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不仅对汉魏以来传统节日体系进行了完善,而且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是对唐代节日的专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重视利用多种历史文献,从国家节日制度安排、宫廷与民间社会的节日生活等社会整体的角度,把握唐代节日,重点关注唐代新兴节日的兴起发展和传统节日在唐代的新变,以*限度地还原与呈现唐代节日文化的光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还创新性地引入节日生活微观研究方法,选取几位唐人为个案,对他们在节日生活中的行动及其影响进行深入考察。 由于唐代行动者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又具有纳异的广博胸襟,他们对节日活动的选择和实践丰富多彩。节日决定着唐人的生活节奏,
《春节简史》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指出春节源头所在,为我们勾勒春节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脉络,介绍春节期间的各地人民的种种习俗、仪式、活动、物品等等。通过本书,我们会知道春节不单单是除夕夜阖家团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而是从冬至 、腊八、祭灶、除夕、直到破五、人日、元宵节的整个庆祝过程,期间的每一个节点都关联着中国人2000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萧梅主编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东北卷)》主要是对仪式音乐进行田野考察,搜集记录相关的文字及现场口述资料,从仪式音乐的生态环境切入其文化体系,分析研究地域性的音乐文化特征及跨地域性元素。本卷东北卷的主题是研究东北地区的萨满音乐文化。
太庙乃明清两代皇室的“家庙”,非王室成员禁入,因此,皇家的祭祖规仪便显得威严而神秘,而父母子死后进入太庙等诸多皇帝的“家务事”也成了非寻常的“国事”,一波三折……
本书是反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一本实用教材,也是以婚庆服务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教材的一次有益尝试。本书以“礼”为核心,根据婚庆行业服务工作中所涉及的礼仪活动确定了婚庆服务人员的服务形象礼仪、各类婚庆服务人员行业服务礼仪、中西方传统婚俗礼仪、婚庆服务对象(新人)礼仪、婚宴礼仪等五大学习领域,分为“婚庆服务礼仪基本知识概述,婚庆服务人员仪表、仪态礼仪,婚庆服务人员交际礼仪规范,婚庆服务人员的语言礼仪规范,各类婚庆服务人员的服务礼仪,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与西方婚俗礼仪,婚礼新人礼仪以及婚宴礼仪”等八个学习项目。每一项目包括学习目标、本章概括、核心技能、理论知识和能力检测等。既有理论性又有实操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婚庆服务实践操作能力。 本书适合作为高职
当今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中国文化亦然,中国传统节日亦然。中国传统节日在过去的历史里,其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传承,其枝繁叶茂庞大深厚的体系,都是一种强大而不容忽视的存在。从正月到腊月,每个月都有节日,日月轮回,看复一年。由这些节目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这些节日活动、风俗和仪式,包含着大量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已深深地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是形式独特的对传统文化的浓缩,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本书列举20多个中国传统节日,内容通俗易懂、活泼有趣,供读者阅读。
《中国节》一书整理了20个*有代表性意义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其中包括人们熟知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本书精选了540幅清末民初以前的珍贵历史图片,其中包括大量的古代文物图像、画像、壁画、刻像、年画、民间剪纸、装饰图片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中国民间节日盛典和精彩瞬间,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民间节日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了解。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婚礼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生日主持辞及经典致辞;宴会主持辞及经典致辞;常用商务及其他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等。
古往今来,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人民所钟爱的传统历法,它不仅指示农时,指导农事,也服务日常生活,传授天文气象、传统文化知识,讲解民间风俗禁忌,指点人情世俗,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许彦来编著的这本《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集》兼具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删除了以往节气书中带有迷信色彩的、过时的思想内容,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根本,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科学,能更好地服务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集》分五个篇章,篇章详细讲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以及与二十四节气关系紧密的历法、季节、物候与节令,带领读者深入解读二十四气节的丰富内涵。后四个篇章分别讲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节气,内容涉及气象和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俗、民间宜忌、
本书是“国学百科”丛书中的一种,首先概述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节日类别、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介绍古代历法中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相关知识。接下来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元旦、元宵、二月二、清明、寒食、上巳、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社日、腊祭等古代重要的节日,对这些节日的来历、饮食习俗、娱乐活动和文化内涵等进行了具体讲解。全书语言通俗易懂,配以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岁时风俗文化。
有这样一个节日,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在沾衣不湿的杏花雨中。入们踏青访花,放风筝,踢毽子,荡秋千,尽情享受春意的盎然涌动。有这样一个节日,人们来到死者面前,尽情诉说哭泣,送鲜花,摆祭品,烧纸钱,添上一抔黄土。纵然是,死者已经看不到鲜花,尝不了祭品,生者却得以寄托绵绵无尽的哀思。 清明,一个死亡与新生交织的节日,一个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在中国像锦带一样悠长精美的文化史上,它挟着情趣,携着深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