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姑苏版”又称“苏州版”,是指明清两朝在苏州地区印制发行的版画。它是继武林版画和金陵版画之后,我国传统版画历 又一个耀眼的高峰。“姑苏版”在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批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木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讲究透视,运用排线表现影调,场面宏大,制作精致,且大多收藏在日本。日本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这批受到洋风影响的“姑苏版”作品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批作品是“姑苏版”的典型代表,是兴盛期的标志。《洋风姑苏版研究》作者张烨认为,这批可称为“洋风姑苏版”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融合了中西方绘画,在内容上也杂糅了大量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不同于文人画和乡村民间绘画艺术的全新艺术特色。《洋风姑苏版研究》分析其特殊形态和功用,这些作品应该是以日本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外销类型作品。
本书为同名展度图录,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百余人,予理出。2212月8,"后印例—第三届C从国际版画三年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展览展示了国内134位艺术家的235件作品。作品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既向传统术刻版画创作致数,也表现出国际杰出艺术家们在当今"后印刷"时代对新画艺术的思考与实践。本书全方位呈现中西方指画艺术过去"作为技术的印刷"到今天"作为艺术的印刷"的发展历程,书前则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两张两赵(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版块,书后展示了"艺术家书"版块,即由艺术家创作的图书。
本教材编写工作由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牵头,协同梁平区德合泰年画作坊重量“非遗”传承人徐家辉老师共同完成。教材主要面向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非遗”传承人及传统工艺爱好者。本教材以“技艺传承与创新应用”为核心,聚焦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系统整合其历史脉络、工艺技法、艺术特色及现代转化路径。 本教材注重产教融合,采用模块化设计,培养兼具传统技艺功底与现代设计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将掌握梁平木版年画从技艺到文化的完整知识链,并具备将传统符号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的能力,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百年共和之际,为了展示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由陈培一编著的《雕塑?城市》梳理中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百年发展脉络,同时解读中国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丰富的城市文化以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台、港、澳)选取100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这些城市标志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切入,立足于大中国的格局,在大文化生态的背景下,展开对城市历史、文化和雕塑作品的咀嚼,品味,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逐一研究解读这些城市。 《雕塑?城市》图文并茂,集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历史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可读性和欣赏性较强。《雕塑?城市》既是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推介品,又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参考资料,也是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的专业参考资料
本书首次出版于1979年,是针对雕塑初学者的入门类经典书籍。雕塑家布鲁诺·卢凯西的作品从悠久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汲取养分,风格写实,平实易懂,技艺精湛,线条和表情优雅中渗透出美,具有某种哀怨与谐趣。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卢凯西工作的机会,配以玛吉特?马姆斯特拉姆的摄影记录,为读者展现了卢凯西用黏土制作一个人物头部雕塑的全过程,涵盖了从准备工具和材料,到粗雕、精雕、完善轮廓和整体润色的所有步骤,每一步都配有特写视图和文字说明,以便读者参照练习。
《铜版画》内容共分为:铜版画的原理及特征、铜版画的演变与发展、铜版画的工具与材料、凹版画的刻制技法、凹版画印刷几部分。
本书从三个部分解读雕塑艺术的概念与内容,一是对雕塑艺术的通论,解读雕塑艺术的概念、审美特征及历史发展变化。二是选出历史上典型时代、典型流派的雕塑家,对其艺术理念进行介绍。
本书首次出版于1979年,是针对雕塑初学者的入门类经典书籍。雕塑家布鲁诺·卢凯西的作品从悠久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汲取养分,风格写实,平实易懂,技艺精湛,线条和表情优雅中渗透出美,具有某种哀怨与谐趣。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卢凯西工作的机会,配以玛吉特?马姆斯特拉姆的摄影记录,为读者展现了卢凯西用黏土制作一个人物头部雕塑的全过程,涵盖了从准备工具和材料,到粗雕、精雕、完善轮廓和整体润色的所有步骤,每一步都配有特写视图和文字说明,以便读者参照练习。
本书分四个部分介绍版画的应用技巧,第一部分:导言,讲解了版画的工具材料和基本的版画刻印技术。第二部分:基本的版画制作,通过丰富的范例和示范步骤,介绍了版画不同的表现风格和制作技巧,包括单色版画、双色版画、多色套印版画、仿木刻风格的版画等。第三部分:特殊的版画技法,通过几种独特的图案的组成,介绍了橡皮块和戳印在版画创作中的应用,包括抽象图形、重复图案、彩色图图案构成及纸片拼贴的版画等。第四部分:雕版创意,展示了版画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延伸性的应用,如藏书票、感谢卡、包装纸、茶巾、壁纸等。
本书基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近年来的美育实践经历,对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这些活动突出专业特色,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继承发扬中央美院“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优秀作品反映时代,反馈社会。“以美塑人”,通过雕塑美育,让受教育者得到美的陶冶,提升审美能力、对社会的洞察力、认知的敏锐性,培养“生活的艺术家”;通过雕塑美育,让受教育者受到教化和感化,使其道德素养、人格魅力得到提升。最终,让受教育者成长为完整独立的个体。本书从构建雕塑美育实践体系,搭建青年雕塑人才交流平台,雕塑美育面向社会的意义和提升策略三个维度,全面展现艺术院校的雕塑美育实践,分析其特色与价值,为今后的雕塑美育提供借鉴,不断创造教育教学的新成果,探索艺术研究的新领域,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名家大
2013年中国当代版画新人新作展是一个注重学术性、探索性、包容性的展览,本次展览从全国40岁以下的众多版画新人中选20位年轻版画家,从艺术水准与版种风格取向方面具有代表性,他们或在媒材技艺上悉心实验、探索,这是本次新人新作展的独特之处。本书稿是本次展览的作品汇集,内容有作品展示、创作手稿及评论性文章,内容丰富,学术性较强。
合江石刻体现了四川地区石刻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是研究南宋时期石刻艺术的实物资料。本书作为合江宋墓石刻的研究成果,大致包括五方面内容:系统研究了合江宋墓石刻产生的背景,分别从民族融合完成、经济发展状况、思想文化影响三方面探讨宋墓石刻的产生背景;概述了合江宋墓的分布和形制;叙述了合江宋墓石刻的特征和内容;专题研究宋墓石刻反映的宋代合江社会状况;比较研究了从汉代到宋代人文的变化。本书研究了作为千年古县的合江,在宋代时期的社会发展脉络,本书的出版能为今天古县的社会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语文老师,《宫女谈往录》是他与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学语文教师沈义羚老师合著的书。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 书中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宫往事。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该书系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延安鲁艺文化中心承办的延安首届木刻版画双年展图录,此次展出作品是从全国各地征集的一千多件作品中,由中国美协组织的专家组,通过初评和复评,确定了185幅精选作品。包括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术性,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多元的风格和生动的表现,不断拓展和延伸当代木刻版画形式,丰富当代木刻版画的造型观和审美观,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这些作品将在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展厅展出,按照画展惯例和中国美协要求,出版此次作品集。
《太姥石刻文书》为民间文献资料丛书《太姥文化研究资料丛刊》的第二辑,全书收录了目前存于福建省福鼎市内一百二十余方珍贵石刻文书,主要包含著名风景名胜区——太姥山的各处摩崖石刻,以及福鼎市宫庙、渡桥、堡寨、宗祠、庐墓等场所所立的众多碑刻。这些碑刻时间从宋代延续到民国时期,其类别包括记游题壁碑、官府示禁碑、功德碑、寺庙志、墓志铭等。著者通过细致的田野工作,对散布各处的碑刻文书展开广泛的搜寻与辑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方碑文展开细致的考订,从而系统地展示了福鼎市的碑刻文书留存情况,为研究太姥文化区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碑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