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唐诗的源流 切入,开启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全书由浅入深,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紧接着, 知人论诗,以诗解人 ,解读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位诗人的代表作品,让中学生对唐代的诗人、诗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诗歌风格有了深切的感知。
? 诗词之美,美在语言,美在声律,美在意境,美在其背后的动人故事,诗词是我们语言美的精粹。《孩子们喜爱的诗词故事/中华经典精选》精选30个经典诗词故事,搭配童趣的手绘插图,娓娓讲述唐宋诗(词)人的传奇际遇,穿越千年时光,带你走进诗词背后的精彩世界。品读过这些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再去吟诵这些千古流传的诗篇,你看到的,将不仅是一句句精妙的诗词,更是一个个鲜活的诗人,他们就像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动。相信小朋友们会因为这些故事,爱上更多的诗词。
《梧桐双兔图》,96cm*68cm,清代冷枚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76.2厘米,横9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梧桐树下,石缝中斜出一株桂花。野菊满地,柔草丛中,两只白兔相戏,毛以细笔一一画出,兔目用白色点出高光,令眼神活灵活现顿生神采。景物细腻逼真,色彩和谐宁静,双兔造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用笔细腻清秀而注意质感,设色和谐艳丽而有对比,具有光影的效果和体积感,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和命名艺术。在姓名文化方面,本书对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小字、讳、范字、室号、文人自号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资料翔实,新解迭出,揭示了姓名文化中的许多奥秘。在命名艺术方面,本书深刻地挖掘了中国人命名的规律,总结了命名的三个审美标准:形美、音美、意美,并根据这个标准归纳出一套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合名方法。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来,对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和命名艺术呕心沥血进行研究的心得,在许多方面填补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空白。同时本书又是一本通俗易懂、开卷有益的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读物,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教益。
本书以“唐诗的源流”切入,开启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全书由浅入深,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紧接着,“知人论诗,以诗解人”,解读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位诗人的代表作品,让中学生对唐代的诗人、诗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诗歌风格有了深切的感知。
《花卉册页》,96cm*68cm,明代项圣谟绘。原作纸本,设色,纵31.2厘米,横23.7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册页共十开,每开均有题印。绘梅花、杏花、荷花、黄英、石榴等不同花果,或为一支或为一簇,画面精工,笔意淳雅,设色明丽,风格清隽。每开均有画家题识,钤印。此为其中的六开。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青海省文化厅承办的“国际唐卡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海论坛”日前在西宁市举办。国内外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唐卡传承、唐卡艺术与热贡文化生态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与唐卡艺术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17位国内外专家代表作重点发言,他们就唐卡艺术的本体特征、宗教意义、继承与发展、市场诱惑与守护、人才培养与责任以及传承模式的创新等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唐卡艺术如何更好地在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得到保护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即为该论坛的论文集。
《九峰珠翠图》,96cm*68cm,元代黄公望绘。原作绢本,墨笔,纵79.6厘米,横58.5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杨维祯寓居之“九峰三泖”(在今之江苏省松江县)的九峰为背景,画中树木造形及山石的皴法,与《富春山居图》皆有很多相似之处。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外的另一巨作。
《梅花仕女图》,96cm*68cm,清代任伯年绘。原作纸本,设色,纵96厘米,横42.6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梅花仕女图》作于同治五年,为其拜萧山画家任渭长、任阜长为师期间所作。作者用图劲方折的线条表现出仕女的清秀纤细,作为背景的梅花则用没骨法晕染,在一种迷蒙中映衬出仕女的秀雅清丽。于绘画中大胆融入民间因素,画面独具魅力。
本书精选了从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现当代反应庐山题材的历史书法作品百幅,全方位展示了名山、名家、名作的艺术风采。作为一本供美术爱好者欣赏的书法作品集,本书彰显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除作者简介外,专家的点评与作品的互动,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江南园林中,追求清雅生活的文人雅士,常于厅堂、书斋插一瓶花,以求野趣诗意。《瓶花谱》与《瓶史》既是对明代之前插花艺术的总结,更是中国式文人插花的正宗。 《瓶花谱》为明代张谦德所作,是明代实枝插花的经典著作 。全书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八个方面,详尽阐述自由式插花自然性灵、崇尚天然的韵味,以及追求原生天成之趣。 《瓶史》为明代袁宏道所作,是我国瓶花史上的奇葩之书 。全书共十二篇,从鉴赏角度论述了花器选择、花材选用以及花艺插法等,是我国古代文人气质的一部插花专著。 插花为案头之物,无扦剔浇顿花木的繁杂劳苦,仅享赏咏之乐,取者不贪、遇者不争,可谓生活之美。
《蕴庐文萃》是广东人民出版社近期的重点出品之一,将荆鸿先生的名作《艺文丛稿》和《海桑忆语》中与广东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史随笔,按题材分类,选辑为十册,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岭南艺林散叶》,篇中所叙无论人、事、诗文、历史等等,莫不征引有绪、析论恰允。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
传统手工艺品源于民间,其精妙皆源自于手工艺者的一颗慧心与一双巧手。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陶瓷、织染、刺绣、编织扎制、漆艺、绘刻、金属加工、印刷、笔墨纸砚、家具制作,门类繁多,丰富多样,让你一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到魅力与博大精深。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
《一管笔》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 《一管笔》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作者
《山水册页》,清代方琮绘,共十开。原作纸本,设色,纵32厘米,横45.3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院。《山水册页》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夏日,每开画面皆有精到之处,山峦和岩石勾皴简略,多用侧笔折带皴,加上横笔点苔,树木枝疏叶落,表现出深秋肃杀清旷的意境,笔墨的疏简淡宕深得云林的遗意。此为其中四开。
《历代书画经典手工宣纸高仿真系列》精选我国历代书法绘画名家名作,以宣纸为载体,高仿真印制而成,具有很强的欣赏、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