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唐诗的源流 切入,开启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全书由浅入深,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紧接着, 知人论诗,以诗解人 ,解读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位诗人的代表作品,让中学生对唐代的诗人、诗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诗歌风格有了深切的感知。
《梧桐双兔图》,96cm*68cm,清代冷枚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76.2厘米,横9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梧桐树下,石缝中斜出一株桂花。野菊满地,柔草丛中,两只白兔相戏,毛以细笔一一画出,兔目用白色点出高光,令眼神活灵活现顿生神采。景物细腻逼真,色彩和谐宁静,双兔造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用笔细腻清秀而注意质感,设色和谐艳丽而有对比,具有光影的效果和体积感,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
本书以“唐诗的源流”切入,开启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全书由浅入深,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紧接着,“知人论诗,以诗解人”,解读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位诗人的代表作品,让中学生对唐代的诗人、诗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诗歌风格有了深切的感知。
《花卉册页》,96cm*68cm,明代项圣谟绘。原作纸本,设色,纵31.2厘米,横23.7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册页共十开,每开均有题印。绘梅花、杏花、荷花、黄英、石榴等不同花果,或为一支或为一簇,画面精工,笔意淳雅,设色明丽,风格清隽。每开均有画家题识,钤印。此为其中的六开。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青海省文化厅承办的“国际唐卡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海论坛”日前在西宁市举办。国内外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唐卡传承、唐卡艺术与热贡文化生态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与唐卡艺术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17位国内外专家代表作重点发言,他们就唐卡艺术的本体特征、宗教意义、继承与发展、市场诱惑与守护、人才培养与责任以及传承模式的创新等方面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唐卡艺术如何更好地在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得到保护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即为该论坛的论文集。
《九峰珠翠图》,96cm*68cm,元代黄公望绘。原作绢本,墨笔,纵79.6厘米,横58.5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杨维祯寓居之“九峰三泖”(在今之江苏省松江县)的九峰为背景,画中树木造形及山石的皴法,与《富春山居图》皆有很多相似之处。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外的另一巨作。
《梅花仕女图》,96cm*68cm,清代任伯年绘。原作纸本,设色,纵96厘米,横42.6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梅花仕女图》作于同治五年,为其拜萧山画家任渭长、任阜长为师期间所作。作者用图劲方折的线条表现出仕女的清秀纤细,作为背景的梅花则用没骨法晕染,在一种迷蒙中映衬出仕女的秀雅清丽。于绘画中大胆融入民间因素,画面独具魅力。
《山水册页》,清代方琮绘,共十开。原作纸本,设色,纵32厘米,横45.3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院。《山水册页》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夏日,每开画面皆有精到之处,山峦和岩石勾皴简略,多用侧笔折带皴,加上横笔点苔,树木枝疏叶落,表现出深秋肃杀清旷的意境,笔墨的疏简淡宕深得云林的遗意。此为其中四开。
【新华书店总店旗舰店】 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佚名 原价 ¥34.00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01
本台历是关注亚洲象群“断鼻家族”向北迁徙这一社会热点而策划的一本独具特色的亚洲象迁徙系列文创台历(拟申领统一书号)产品。该台历立足保护生物多样性,紧跟当下群众热点关注话题,正面日历日期节日节气齐全并结合丰富有趣的图片探析大象的各种行为;背面大格子模板既是时间计划本,也是生活记录本。同时,本书还能使读者将关注当前时间的过程当作一次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旅行,探索大象生活的奥妙,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每月一页,简约清晰方便查阅使用,具有一定的互动性,是一本多功能性的文创桌面使用台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