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明史大抵也能称为一部手艺史。那些能够拥有姓名的手艺,也曾在手艺辉煌的年代互相角逐,经受过实践的检验和世人挑剔的眼光,被一群执拗而固执的人当成精神信仰代代相承。《大美非遗:108种手艺》共分三辑,通过寻访108位手艺人,展示了108种涵盖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多种技艺,如苗绣、木雕、钧瓷、古法造纸、制笔、油纸伞等,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本书,可以让读者领略到非遗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名伶访问记》是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报纸、杂志上登载的一些著名京昆剧演员访谈的编集,其中也有许多前辈京剧演员如田桂凤、侯俊山、龚云甫、陈德霖、王长林、高四宝、裘桂仙、王琴侬、时慧宝、钱金福、尚和玉、金仲仁、王凤卿等。访谈主要内容为被采访演员的家族历史、表演轨迹、表演剧目、表演技术、表演理念等方面的阐述,涉及梨园掌故、皮黄历史、演员修养、职业精神、剧目编排、科班教育、戏班管理等方方面面,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京剧名演员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理解的认知维度,许多理念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是建构当代京剧学很好的参考材料。 本书内容极具史料价值,珍贵性不言而喻,伶人自身,脱下戏服,现身说法,传递出的信息领域非常广阔。特别是一些名伶,如田桂凤、程继先、马连良,他们对戏曲表演理念的认知与实践,
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地叙述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自2008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化界和香学界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
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举世公认的高峰。本书通过52首经典词作,串联成一部丰富而有趣的宋词简史。郦波从作者和作品入手,依循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原则,还原宋词中那些传世佳作产生和流传的历史现场,把每一篇作品都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观照,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感知和全方位的体悟。在书中,郦波带你去感受52首宋词背后的家国抱负,去感受宋代文人的雅致情调。你可以跟着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泼茶,你也可以跟着欧阳修 人约黄昏后 ,还可以跟着苏轼一起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 郦波知人论词、知人论世,从宋词出发,讲述整个风雅大宋的文化,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文化大餐。
本书以武乐传统、文化融合、祖先祭祀、农事活动、婚姻家庭、宴饮、战争等为主题,对《诗经》中的代表诗篇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文字深入浅出。通过阅读本书,中学生可以对《诗经》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先秦社会文化生活的整体风貌,感悟《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5乙巳蛇年迎新纳吉。甄选收录295幅实景壁画、70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从神佛护佑、经变故事,到传统建筑、服饰妆容、世俗生活,收录大量难得一见的未开放洞窟与未公开遗珍素材。菩萨低眉、天王威仪、金刚怒目、伎乐踏歌……看见久已逝去的异域世界,看见繁多人物、富丽场面、瑰丽色彩、纯熟技巧。元旦节,敦煌文献有“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记载,开年建福,此日金刚萨埵菩萨,传递无坚不摧的力量;上元节(正月十五),敦煌文献记载“灯笼火树,舞席歌筵”,此日《琳琅宝座图》,彩云围绕、飞天散花,彰显繁复华丽;冬至日,敦煌文献中有“阳爻始动,万物生芽”,此日《好友小酌图》,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年末,敦煌文献记载“长至初启,佳节应期”,此日天人头戴宝冠,手举祥瑞花
作者在《音调未定的传统》这本书里,展现了更加悠长和耐心的学识和面貌。眼界放宽到整个中国历史传统,哪一个历史学家不希望在全景历史视野中试一试自己的这把宝剑?历史非但没有证明中国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以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去看待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常态:具体到某一个历史阶段,时间和空间经常会发生错位。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一状况?朱维铮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十分强调进行任何一种研究,首先必须弄清对象 是什么 ,然后才能追究 为什么 。他的那种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弄成待解的疑团的 证伪 式研究,让不少同道 憎厌 ,却赢得了海内外严肃学者乃至一般读者的认同和尊敬。本书是朱先生对现状 信而犹疑,将信犹疑 心态的体现。 朱维铮先生的经典之作
《中国传拓技艺图典(精)》内容介绍: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就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对石刻文献的复制需要刺激了传拓技术的产生,在纸张的普及和质量提高、墨的广泛使用等物质条件齐备的前提下.受玺印和封泥使用方法的启发,传拓技术应运而生。传拓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唐代石刻文献中有对“打本”的记载,诗歌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可知传拓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存世唐拓本均为擦拓。宋代拓本在墨色上已有“乌金”、“蝉翼”之分,并出现了扑拓的上墨技法。到了明代,传拓的对象扩大,传拓用纸也有所发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法.是传拓技艺发展的境界。
《花间集全鉴》对词作进行了解读,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后蜀时赵崇祚编的一部词集,它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诞筠、韦庄、欧阳炯等十八家词,分为十卷。这是现存*早的词总庥。五代时期,中原动荡戎马倥偬,天下岌岌,笔观难安。西蜀、南唐因地处偏僻,君王尚可苟且偷安,寄情声色。《花间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风格以婉丽柔靡为主,语多浓艳。风格香艳的 花间词派 即由此形成。在词的发展上,这些作品居于一定的枢纽地位,是汉魏乐府的蜕变和唐诗流派的发展,并直接成为宋词的先导。
1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在纸或绢上进行的绘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诸多方面的认识。中国画的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与西洋画相比,中国画在 形似 和 神似 之间更加强调后者,讲究以形写神,创造出一种气韵生动、优美深邃的意境。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画,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名家名作等内容,为读者进一步走近中国画和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一条捷径。
《书法谈丛(精)》内容介绍:本书作者就中国古代书法中有关问题,拈出而成多个选题进行讨论。虽然谈论的是书法问题,但由于作者历史学者的出身,具有史学眼光和史识,因此同时借鉴相关历史、古汉语、文字学等父母的知识,使文章很有内涵和厚度,不仅学书法者能从中受益,而且历史学爱好者、对古文字感兴趣的人,也会从中受益。
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首次用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通过百位老一代艺术家现身说法,展示、再现了鲁艺的成立、发展,以及它对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在我们新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该书为纪录片的解说词版本,书中既包括专家、学者对“鲁艺”那段历史精炼的解读,又包括部分亲历者对那段激情岁月回忆的口述史。 歌剧《白毛女》参与创作者、《回延安》创作者贺敬之,《白毛女》中代扮演喜儿的演员王昆,影片《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的表演艺术家于蓝……他们眼含热泪诉说着那段激情岁月。 全书通过“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五部分,对“鲁艺”的建立、发展及其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精确概述和浓缩。
在这里,我们很高兴地推出《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以此向天下的母亲致敬。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人道:妇女撑起“半边天”。包括纺织在内的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了默默的推动作用。半边天,并非过誉。 本书副标题“母亲的艺术”有两种意义。狭义言,在谈论传统的妇女技艺,我们将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共九大类。就广义来说,女红的范畴实可扩展到整体民间艺术。近代民俗学者于世代母女传承的技艺产生莫大研究兴趣。对于这些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的技艺表现,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 母体艺术以其淳美风格哺育了其他上层艺术,造就我们的民族文化具备“母型”特质。本书包括五大部分,论述篇一
牌坊,又称 牌楼 ,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门洞式建筑,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意义。本书在介绍牌坊的外观形态的同时,剖析牌坊的文化内涵,同时包含诸多民间传说逸闻,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选取了七个古典戏曲批评范畴:情、乐、曲与戏、风化、真、本色与蕴藉、关目,对古代戏曲批评中有关论述作了梳理与研究,并对哲学思潮、儒道佛文化与古典戏曲批评范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与论述,基本涵盖了古典戏曲的一些本质问题,且具有较好的理论深度。
该书稿以戏曲班社在戏曲传播中的多重角色为核心,系统地分析了河南戏班在传播空间、搬演语境、传播形态变迁下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探索性地阐述了河南戏曲文化的发展。研究中原经济区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产业开发,对于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传承中原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建筑装饰则是伴随着建筑的出现产生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文化性而受到关注。本书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结构部分出发 屋顶、屋身、墙面、地面、室内与室外等方面,结合木雕、石雕、砖雕、彩画等的建筑装饰的手法。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装饰的样式、特点、作用、寓意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魅力,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草书是我国文字书写*简约的书体。本书作者怀着对草书的敬畏之心,以 开怀笑对千秋墨,俯首甘为草书奴 的态度,站在哲学的高度,从草书美论、理论、性论、情论、意论、力论、法论、律论、韵论、景论等十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解释了草书的阴阳生克,以柔克刚,道法自然等特质,为弘扬中华文化,挖掘草书的审美规律,为草书理论这座辉煌大厦添砖加瓦,使草书学习者在会认、会识、会写的基础上更会品,提高草书审美素养的整体水平。
《印象中国》丛书共111册,涵盖了汉字、京剧 、太*、节日、书法等111个文化元素,对中国文化 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呈现。这些文化元素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 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其文化背后特有的价值观 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切片。 阅读本套书,您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面 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从而提升文 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开启智慧人 生。 王静*的《梅兰竹菊/印象中国文化的脉络》是 其中一册。
在2006年4月23日世界图书日到来之际,一项民阅读状况调查数据又一次给我们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尴尬一击,相对两年前的同一内容调查,数据显示出我们国民的阅读指数再次走低。 《与名人一起说书说艺》是一体倡导大众读书的书,却不知在特质急剧膨胀的今天,还是否有倡导的力量。人们都有追求尷的权力,但在成功的追求过程中必须携手的是刻苦与耐心,读书正是二者考量的重要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