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明史大抵也能称为一部手艺史。那些能够拥有姓名的手艺,也曾在手艺辉煌的年代互相角逐,经受过实践的检验和世人挑剔的眼光,被一群执拗而固执的人当成精神信仰代代相承。《大美非遗:108种手艺》共分三辑,通过寻访108位手艺人,展示了108种涵盖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多种技艺,如苗绣、木雕、钧瓷、古法造纸、制笔、油纸伞等,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本书,可以让读者领略到非遗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名伶访问记》是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报纸、杂志上登载的一些著名京昆剧演员访谈的编集,其中也有许多前辈京剧演员如田桂凤、侯俊山、龚云甫、陈德霖、王长林、高四宝、裘桂仙、王琴侬、时慧宝、钱金福、尚和玉、金仲仁、王凤卿等。访谈主要内容为被采访演员的家族历史、表演轨迹、表演剧目、表演技术、表演理念等方面的阐述,涉及梨园掌故、皮黄历史、演员修养、职业精神、剧目编排、科班教育、戏班管理等方方面面,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京剧名演员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理解的认知维度,许多理念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是建构当代京剧学很好的参考材料。 本书内容极具史料价值,珍贵性不言而喻,伶人自身,脱下戏服,现身说法,传递出的信息领域非常广阔。特别是一些名伶,如田桂凤、程继先、马连良,他们对戏曲表演理念的认知与实践,
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地叙述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自2008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化界和香学界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
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举世公认的高峰。本书通过52首经典词作,串联成一部丰富而有趣的宋词简史。郦波从作者和作品入手,依循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原则,还原宋词中那些传世佳作产生和流传的历史现场,把每一篇作品都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观照,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感知和全方位的体悟。在书中,郦波带你去感受52首宋词背后的家国抱负,去感受宋代文人的雅致情调。你可以跟着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泼茶,你也可以跟着欧阳修 人约黄昏后 ,还可以跟着苏轼一起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 郦波知人论词、知人论世,从宋词出发,讲述整个风雅大宋的文化,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文化大餐。
本书以武乐传统、文化融合、祖先祭祀、农事活动、婚姻家庭、宴饮、战争等为主题,对《诗经》中的代表诗篇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文字深入浅出。通过阅读本书,中学生可以对《诗经》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先秦社会文化生活的整体风貌,感悟《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5乙巳蛇年迎新纳吉。甄选收录295幅实景壁画、70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从神佛护佑、经变故事,到传统建筑、服饰妆容、世俗生活,收录大量难得一见的未开放洞窟与未公开遗珍素材。菩萨低眉、天王威仪、金刚怒目、伎乐踏歌……看见久已逝去的异域世界,看见繁多人物、富丽场面、瑰丽色彩、纯熟技巧。元旦节,敦煌文献有“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记载,开年建福,此日金刚萨埵菩萨,传递无坚不摧的力量;上元节(正月十五),敦煌文献记载“灯笼火树,舞席歌筵”,此日《琳琅宝座图》,彩云围绕、飞天散花,彰显繁复华丽;冬至日,敦煌文献中有“阳爻始动,万物生芽”,此日《好友小酌图》,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年末,敦煌文献记载“长至初启,佳节应期”,此日天人头戴宝冠,手举祥瑞花
作者在《音调未定的传统》这本书里,展现了更加悠长和耐心的学识和面貌。眼界放宽到整个中国历史传统,哪一个历史学家不希望在全景历史视野中试一试自己的这把宝剑?历史非但没有证明中国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以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去看待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常态:具体到某一个历史阶段,时间和空间经常会发生错位。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一状况?朱维铮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十分强调进行任何一种研究,首先必须弄清对象 是什么 ,然后才能追究 为什么 。他的那种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弄成待解的疑团的 证伪 式研究,让不少同道 憎厌 ,却赢得了海内外严肃学者乃至一般读者的认同和尊敬。本书是朱先生对现状 信而犹疑,将信犹疑 心态的体现。 朱维铮先生的经典之作
《中国传拓技艺图典(精)》内容介绍: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就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对石刻文献的复制需要刺激了传拓技术的产生,在纸张的普及和质量提高、墨的广泛使用等物质条件齐备的前提下.受玺印和封泥使用方法的启发,传拓技术应运而生。传拓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唐代石刻文献中有对“打本”的记载,诗歌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可知传拓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存世唐拓本均为擦拓。宋代拓本在墨色上已有“乌金”、“蝉翼”之分,并出现了扑拓的上墨技法。到了明代,传拓的对象扩大,传拓用纸也有所发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法.是传拓技艺发展的境界。
《花间集全鉴》对词作进行了解读,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后蜀时赵崇祚编的一部词集,它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诞筠、韦庄、欧阳炯等十八家词,分为十卷。这是现存*早的词总庥。五代时期,中原动荡戎马倥偬,天下岌岌,笔观难安。西蜀、南唐因地处偏僻,君王尚可苟且偷安,寄情声色。《花间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风格以婉丽柔靡为主,语多浓艳。风格香艳的 花间词派 即由此形成。在词的发展上,这些作品居于一定的枢纽地位,是汉魏乐府的蜕变和唐诗流派的发展,并直接成为宋词的先导。
对热贡艺人的生活史的关注,使本书具有了比以往同类研究更高的起点和更独特的视角。用书写的方式复原口述经验,将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技艺流程提炼为学术意义的个案描述,这是目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中值得提倡和深入探讨的课题。青海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边缘性地域特点使得青海的民族民间文化多呈现出封闭性特点,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原生态性。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艺人的积极配合和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东盟艺术》按照东盟十国设定十个章节,每一章介绍一个国家的艺术,每章均由文化生态环境、音乐、舞蹈、美术四部分构成。书稿用描述性文体,通过横向比较,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从多艺术视角,系统介绍东盟十国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艺术。展示了东盟各国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鲜明特征及其浓厚民族风情。
牌坊,又称 牌楼 ,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门洞式建筑,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意义。本书在介绍牌坊的外观形态的同时,剖析牌坊的文化内涵,同时包含诸多民间传说逸闻,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
在这里,我们很高兴地推出《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以此向天下的母亲致敬。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人道:妇女撑起“半边天”。包括纺织在内的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了默默的推动作用。半边天,并非过誉。 本书副标题“母亲的艺术”有两种意义。狭义言,在谈论传统的妇女技艺,我们将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共九大类。就广义来说,女红的范畴实可扩展到整体民间艺术。近代民俗学者于世代母女传承的技艺产生莫大研究兴趣。对于这些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的技艺表现,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 母体艺术以其淳美风格哺育了其他上层艺术,造就我们的民族文化具备“母型”特质。本书包括五大部分,论述篇一
敦煌日历,2023癸卯年再相逢。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大漠尽头的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一眼千年。万万恒沙流淌于此,千千世界尽绘其中。专家团队数十载潜心修复临摹,精选绝美壁画与彩塑作品,打造一整年不间断的沉浸式大展。日历选取来自敦煌的365个艺术切片:43幅尊像、24例纹样、41款乐器、34种建筑、25个民俗生活场景……有绿水青山气韵生动,也有一花一叶蕴藏禅意;有尊像的安然端庄,也有飞天的飘逸轻盈;有凤鸟纹、莲花纹等藻井图案,也有山间野兔、空中飞廉、衔枝孔雀等珍禽走兽;义嘴笛、箜篌、弯颈琴让妙音穿越时空,塔院、亭台、配殿、城阙等传统建筑富丽庄重;涵纳风、雨、雷、电的奇妙幻境,重现嬉戏、婚嫁、郊游、耕作的生活百景。每页配以专家解读,将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绘画技法与审美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庐山峰海拔一千四百七十四米,在中外名山中不算高,但文化圣山却名甲天下。庐山的文化史,从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算起,已超过两千年。历代文人墨客对庐山诗颂之、文记之、书写之、图绘之不可胜数,经久不绝。一九九六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享誉中外的【人文圣山】。庐山的诗歌、书法(含石刻艺术)、绘画,当属人文圣山中*美学价值、*历史丰碑意义的文化瑰宝。 庐山诗文,整理出版为数不少。但庐山书法与绘画系统整理出版的,仅二〇一〇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庐山历代石刻》(陶勇清主编)、《历代庐山书画赏析》(陈传席、陶勇清主编)。应读者求精求简的需求,江西美术出版社以《庐山历代石刻》、《历代庐山书画赏析》为蓝本精选
1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宫殿、礼制坛庙、园林、陵墓、宗教建筑等,民居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受不同的地理、气候、文化、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例如,福建的土楼、内蒙古的蒙古包、北京的四合院等等。 本书从地域和民族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样式的民居进行赏析。通过具体的民居范例,对民居的结构、特点、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解读,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