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职业,俗称 三百六十行 ,其中有些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行业延续至今。本书从中选取360个行业,分门别类,编为农林牧渔行业、饮食糖果行业、纺织服饰行业、手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卫生行业、文化教育行业、休闲娱乐行业、工艺美术行业、其他社会行业等十个部分,既反映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又记录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同时,在旧版的基础上,新一版在文字、配图、装帧等软硬件方面进行了修订、升级,使得这部经典民俗读本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花费6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嚼雪庐自玩竹刻(外三种)》共收录民国时期有关竹刻的图像文献四种,分别为《嚼雪庐自玩竹刻》《张志鱼刻竹制印》《刻竹治印无师自通》以及《可读庐刻竹拓本》。此次出版,各本均据民国期间所刊本予以影印。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出版过程中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未作处理,望读者稍加留意。
《趣玩 I: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益智游戏,古已有之。对九连环、七巧板、鲁班锁等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的系统整理和探索,本书开了先河。书中九章,按照游戏种类做专题叙述,既有文物考述,也有关于游戏起源、解法和旧时影像的珍贵资料。收藏传统益智游戏是一个漫长曲折的旅程,书中穿插的故事讲述了收藏家的苦涩和欢欣,还有更令人着迷的,在这些游戏珍藏上闪耀着的中国士人和工匠的艺术天赋、非凡智慧。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竹编工艺的文献资料汇编,内容围绕四川地区竹编文化的发展渊源、竹编类型、工艺特点、价值体现、竹编企业、传承体系,竹编产业开发与创新等,通过对四川竹编新一代传承人的访谈、文字笔录,以口述史的形式,将他们的亲历、困境和思考如实记录下来,聚焦四川竹编发展的现状与现实问题。从当代设计的视角来看,竹编工艺是启迪当代可持续设计未来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本书的最后精选了部分四川竹编的精品佳作,既可作为教学授艺的参考,又是四川工艺竹编文化的历史文献,对发扬四川竹编工艺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木工设计师三谷龙二承袭柳宗悦的民艺精神,一定程度的展现了“生活工艺”。他追求具实用性的器物之美,并制作出如陶瓷器般供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制器皿,为过去以家具为中心的木工工艺开拓出全新领域。在本书中,他根据创作者的实际经验与12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交流对谈,去思考工艺之余生活的真意。书中流露出一种亲近、自然的风格,试图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让人了解工艺。
《走进名家工作室年迹·乙未年:邵力华》收入画家邵力华国画人物、山水作品20几幅,作者所绘人物和山水都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他的画作中,能够彰显画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极富魅力的艺术天份,他将传统审美与现代意识结合在一起。每幅作品都能让人切身感受到作者所传达出的美的艺术魅力。
竹刻扇骨,也称扇骨竹刻,即在折扇的竹质扇骨上,用各种雕刻手法进行制作,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该工艺使折扇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蕴涵了极富魅力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当前这一文化艺术珍品留存极少,研究、整理力度尚不足,民众知晓率较低。宁波博物馆现存著名竹刻鉴藏家秦康祥旧藏,这是现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不管从质量还是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本书是基于这批重要竹刻旧藏的研究而产生的一部反映中国扇骨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收藏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图谱。主要分两部分,前部分用约10万字,对折扇的产生、兴盛的历史及其重要人物和重点区域进行阐释,对扇骨上的诗画作品的作者(有些作品有众多落款)进行追踪,从专业角度揭开了这批稀世珍宝的神秘面纱,从而完成了对中国竹刻扇骨文化所进行的一次空前的梳理。后
《中华传统民俗工艺常识》主要内容包括:百花齐放的民俗工艺,传统剪纸工艺常识,传统刺绣工艺常识,传统泥塑工艺常识,传统风筝工艺常识,传统陶瓷工艺常识。
本书由金申研究员著,于1992年由四川旅游出版社首次出版,一度广受好评,今增补修订后再版。该书主要分为六章,分别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藏传佛教的建筑和美术,藏传佛教的各类佛像,佛像的手印、坐姿、衣饰、台座等,寺庙的供物、法器、吉祥图案等,服饰礼仪类等知识,以平实的语言、专业的视角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藏传佛教的方方面面,使读者对藏传佛教产生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河南传统手工艺需要在现代信息化创建、推广的进程中实现创新性发展,重塑其自身造血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将其传播路径拓展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数字化传播促进河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本书讲解了如何利用信息化的建设实现跨区域手工技艺的相互交流,实现产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新,并以历史底蕴深厚的河南传统手工艺为例,对利用现代信息传承、发展河南民间手工艺,提升河南民间手工技艺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予以了较详细的、图文并茂的说明,对于指导河南传统手工艺,甚至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都一定的借鉴价值。
竹刻扇骨,也称扇骨竹刻,即在折扇的竹质扇骨上,用各种雕刻手法进行制作,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该工艺使折扇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蕴涵了极富魅力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当前这一文化艺术珍品留存极少,研究、整理力度尚不足,民众知晓率较低。宁波博物馆现存著名竹刻鉴藏家秦康祥旧藏,这是现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不管从质量还是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本书是基于这批重要竹刻旧藏的研究而产生的一部反映中国扇骨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收藏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图谱。主要分两部分,前部分用约10万字,对折扇的产生、兴盛的历史及其重要人物和重点区域进行阐释,对扇骨上的诗画作品的作者(有些作品有众多落款)进行追踪,从专业角度揭开了这批稀世珍宝的神秘面纱,从而完成了对中国竹刻扇骨文化所进行的一次空前的梳理。后
本书讲述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传统汉服,二是基于传统汉服设计的现代汉服。 汉服,简言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商代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除了朝代更替与时尚变化导致的服饰演变,数次胡汉融合也大大丰富了汉服样式。传统服饰崇尚宽衣博带,胡汉文化交融又出现了窄衣的款式。 传统汉服有三种基本款式贯穿整个古代,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和袍服制。按照用途分为祭服、朝服、常服、宴服、亵服等。传统汉服的基本组成为冠巾、中衣、衫袍、裙、裤、鞋履、腰带、玉珮等。另外还有很多衍生款式,如半臂、褙子、比甲、坎肩等。 传统汉服在实用功能外更有区辨社会等级,反映时代特征,展现纺织技术,表现审美意识等文化属性。 现代汉服的盛行是流行曲线的又一次回归,悠久的传统汉服历史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
本套书主要介绍了若干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科技与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让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和系统学习安徽省传统非遗项目。本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派版画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展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之美,打造亮丽的非遗名片,展现安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技艺水平、提升产品价值、提高生活质量都将有所帮助。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普及性强。
掐丝珐琅鼻烟壶,因器型玲珑、工艺繁复,吃力而难讨俏好,故有清一代制之较少,传世更稀,见诸近年出版物者,仅零星二三件。本书作者经多年求索,觅得流落海外之掐丝珐琅鼻烟壶近百件,以图文并茂方式,公诸藏界。作者并潜心研究相关宫廷遗档与工艺史料,对掐丝珐琅鼻烟壶的制度源流、工艺法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解析,兼及真赝鉴别。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选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目前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中国》一书用权威、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高清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简介 《中华文明史话》丛书是一套文化普及类阅读丛书,主题丰富,内容涵盖面广,从各个主题的历史源流到目前概况,脉络清晰。丛书并不深入探究各主题下的细枝末节,阅读丛书,能对各主题有一个概况性了解。丛书在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力求以生动、规范的文字来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图文结合使阅读更轻松,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内容,真切地贴近历史。 《庙会史话》简介 《庙会史话》描述了庙会从*初为祭祀而生到如今商贸功能突出的发展历程,并对庙会的特征和功能作了概括和介绍。 图书对淮阳太昊伏羲陵庙会、西华女娲城庙会、桐柏盘古山庙会等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庙会作了详细的介
本书作者何振纪教授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有关宋代漆艺的研究,他亲身考察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宋代漆器,做下大量珍贵的记录。“研究历程”概述20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宋代漆器的研究状况;“主要类型”描述“雕漆”“戗金”“螺钿”“素髹”等宋代漆器类型;“设计特色”深入探讨“造型”“制胎”“工艺”“装饰”等几个方面,介绍宋代漆器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剔彩流变”介绍该工艺的特色及其在中日间的流传与嬗变;“域外传播”阐释通过海上丝路流传的宋代漆器;“珍存近况”对流传至今的重要宋代漆器遗存进行了梳理。中国漆器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艺创造,尤其是自宋代进一步发展的众多优秀漆器髹饰技艺,皆获得了相当的突破。文字中提炼出宋代漆器的工艺、美学、历史,并叙写当时的文化氛围。书中大量图片更是展现宋代漆器的珍贵图
本书为福建省委宣传部“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计划集结出版的分册,书中收录和呈现多姿多彩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福州软木画、厦门漆线雕、惠安石雕、漳州木偶头雕刻、莆田木雕、福州寿山石雕、四堡雕版印刷、将乐西山纸、漳浦剪纸、柘荣剪纸、武夷岩茶制作、福鼎白茶制作、德化陶瓷、建窑建盏、长泰古琴制作、福州脱胎漆器、莆田制盐、永春制香、宁德木拱廊桥营造等,展示闽人智慧,记录匠心传承,书写福建非遗项目的动人故事。
本书是关于中国远古(新石器时代)纹饰的知识性和探索性读物,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情况、研究方法与现状等,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解读各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纹饰、典型纹饰与一些特殊遗迹,同时也包含了图语、科学、艺术三个角度的归类介绍与解读。力求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兼顾。 本书大体上阐明,远古纹饰乃史前人类知识文化(主要是数学、天文历法、易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的主要载体(天文星象崇拜及历法是其核心、根源与灵魂),其艺术性、美学特征、设计技巧等均服务、服从于前者。从而揭示远古纹饰实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与符号系统,不仅具有相对稳定、十分严谨的特点,在甲骨文产生之前行用数干年之久,余绪也下延至秦汉时期乃至 晚。 本书主要面向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可供高校相关专业或通识教育、传统文